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三讲(第1品)

  

《入菩萨行论 三》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4/11/14

  

上次讲到「庚二、思惟菩提心功德利益 分四:辛一、释菩提心功德利益,辛二、辨菩提心相, 辛三、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 辛四、赞修菩提心者 」其中「辛一、释菩提心功德利益」已经讲过了,今天开始讲「辛二、 辨菩提心相」。这四个科判已经总摄了这一部论的简略意义。

  

在辛一讲到菩提心的的功德利益时,并没有分别讲愿菩提心或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而是总的来说它的利益。下面就会分别的来讲愿心的利益是什么,行心的利益是什么。我们念一下根本颂,这样会帮我们回顾一下里面的意义:(从11页开始)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极难对抗罪障大势力,

  是时若无圆满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于多劫中恒时作护念,诸能仁主观见此利益,

  无量士夫多资粮所成,胜乐由斯不难安隐得。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坏,有情忧恼不安欲遣除,

  众多百千妙乐欲受享,菩提心体常应不舍离。

  

若发菩提心者剎那间,生死囹圄坚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来殊胜子,世间天人悉皆应恭敬。

  

如丹点金转成殊胜相,将此不净之身能转成,

  希有无价大宝如来身,是故于菩提心应坚持。」

  

「众生唯一导师无量慧,善巧普观见为极珍奇,

  五趣众生欲求出离者,大宝菩提妙心应坚持。」

  

「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雕谢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树常茂密,与果恒时无尽展转增。」

  

「如作极恶难容诸重罪,须依有力勇者脱诸怖,

  若于谁人归投即蒙救,诸谨畏者于彼何不归。」

  

「菩提妙心犹如劫尽火,剎那能焚诸罪尽无余,

  是故发心功德量无边,慈氏依怙广为善财说。」

  

总摄而言菩提心,应知有二种差别,谓即发起菩提愿,及与趣入菩提行。

  

刚才我们念的偈颂,菩提心的利益既然是无量无边的话,那么,菩提心到底是什么呢?简单而言,菩提心可以分为两种,也就是愿心和行心。它们的次第性,要先生起愿心,后来才生起行心。也就是先生起欲得圆满菩提的心,之后为了得到这个圆满的菩提心,应该要去修持,为了能够修持的缘故,所以要发起行心。愿心也就是欲得圆满菩提的心,生起了欲得圆满菩提的心,你不止只有这个心而已,你还想开始来行持、开始来修持,来真正获得圆满菩提,你也会生起这个心。乃至于你还没有实际的去行持要证得圆满菩提心之前,你所发的心都属于愿心而已。一但你开始了要来行持,决定要来证得圆满菩提,这种心发起了之后,那你就生起了行心。两者都是心,可是他有一个界限在。

  

佛陀成佛之后,在他的心相续当中是不是还有菩提心呢?回答是必须有的。如果没有的话,那祂就没有行心的戒,也就无法传给其他菩萨行心的戒了,因为要传行心的戒给其他人,自己必须要具足行心的戒才可以,所以佛成佛之后也必须要有。那么,佛在成佛以后是否还有欲求圆满菩提的心呢?答案也是有的,祂的心相续当中还有这个菩提心摄持,祂是唯有为了利益一切有情的缘故,所以祂必须具有欲求圆满菩提的心。仁波切比喻就好像他有这一串念珠,他有了这一串念珠呢,所以必须要念六字大明咒,来念咒、来持咒等等,意思是相同的。所以,佛陀祂具有欲求圆满菩提的心,并不是祂为得圆满菩提而必须证得圆满菩提,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祂为了一切有情之故,所以祂必须具有这个心。

  

愿心和行心可以说成欲行和趣行,也就是想要去和开始去的意思。比如我们要去印度,在我们还没有出发之前,我们就有想要去印度的心了,而在我 们出发之后还是有这个心。所以,想要去的心,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因此才说(壬二、譬释差别广论P.224+2):

  

如人欲行兴趣行,差别如何易了知,如其次第愿行别,智者当之亦如是。

  

愿心和行心的差别,我们应该可以了解。再来(壬三 癸一、愿菩提心功德):

  

愿菩提心虽亦能,于生死中与大果,然不如行菩提心,出生福德恒无尽。

  

欲行和趣行,也就是愿心和行心,这两者的功德是有差别的,什么差别呢?愿菩提心可以在生死当中给予大的果报,可是所给的这样大的果报持续的时间不如行菩提心,所以说「然不如行菩提心,出生福德恒无尽。」也就是行菩提心所出生的功德是常流不息、持续不断的。

  

愿心和行心的功德差别是这样子的,当发起行心之后,行者的心已经有所改变,他已经开始趣舍弃我爱执了,所做的行为自然就会去遮止唯求自利,都是唯求利他,身语所做以及思惟全部都是唯有利他而已。他心中所想的都是以利他为主,而不是以自利为主了。他的所作所为也都是以利他为主,而不以自利为主。他是为了一切有情而求证圆满菩提,这一点是绝对肯定的,同时他也许下诺言唯有这样做而已。所以用他许下诺言的这一股力量,之后不论他是在睡觉或是放逸,任何时刻,这个行心所带来的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是不会间断的,因为这个行者心中唯有利他而已。

  

我们说行菩提心能出生的功德是恒久无尽的,那么,它有什么特别的功德呢?请看文(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普为无边有情界,悉皆解脱安隐故,发心坚固无退转,何时真发如是心,

  即当从于彼时起,纵令倚卧行放逸,福德势力流无尽,量等虚空遍出生。

  

这就是行心特别的功德。行菩提心有这样的特别功德,那么,它是出自哪里呢?用什么来成立呢?下面这一偈(辛三 壬一、教立):

  

此有经文可为证,出于妙臂请问经,为利小心有情故,如来欢喜亲宣说。

  

也就是为了那一些,就是声闻、独觉当中的不定种性者而言。有一些声闻、独觉众是种性决定的,另有一些是种性不决定的,就是不定种性者,他们也不决定是声闻、独觉的种性,可是他们却是喜欢声闻、独觉乘,这一类的不定种性者可以将他们引回大乘门当中。也就是对那些劣乘种性者,这边「小心有情」指的就是劣乘的不定种性者,可以将他们引回大乘来,所以佛在《妙臂请问经》里面,为了那些声闻、独觉的不定种性者,就讲了很多菩提心的功德。

  

前面我们刚刚念的,是总的来称扬愿心和行心的功德利益,主要还是在愿心的功德上,那特别讲到行心的功德,就是「普为无边有情界」到「量等虚空遍出生」,这一段是特别讲到行心的功德。

  

刚才从十一页「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这边开始,到十五页「及与趣入菩提行」,这整个都是在讲菩提心的功德,先讲到愿心的功德,再讲到行心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一个行者刚开始发心时,一定要先发起愿心。所以,要先让他认知愿心的功德在那边,他才会发起愿心。先讲愿心的功德,再讲到行心的功德,所以它也是有次第性的。像我们现在,任然还处于发了愿心和行心之后,还是属于菩萨位者,他必须为了一切无量无边的有情而去求证圆满佛果,并不是为了一位有情而已,而是为了无量无边的有情。他为了要去除无量无边有情的痛苦,不仅是解除一位有情的痛苦而已。所以,他所缘的是非常广的,也因为这个样子,他能够满一切众生愿、除一切众生苦,因所以而积聚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请看偈颂(壬二...子一、成办安乐作用无边故功德大 广论P.208+3),:

  

若人但略一思惟,欲为有情除首疾,亦为具足饶益想,所有福德亦无量,

  况为别别众有情,各欲为除无量苦,无量功德各成办,其为福德何待言?

  

讲到利益他人的菩提心的修持,并…

《入菩萨行论 第三讲(第1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