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况于无余众有情,勤作利益安乐事?」
「心欲舍离诸苦痛,现于诸苦转趣近,虽欲安乐而愚昧,摧坏己乐如仇人。」
「若人匮乏安乐具,具足众多痛苦事,谁以诸乐令满足,复为断除诸苦痛?」
「愚痴暗昧能遣除,如此善心何能匹,如斯善友何可得,如斯福德何能及?」
下面就是赞叹心相续当中具有菩提心的行者,
「辛四、赞修菩提心者分三,壬一、 大悲引发为不请友故应赞扬」:
「或为受恩作酬报,彼亦尚应获称扬,况为众生不请友,菩提萨埵何待言?」
就我们而言,他人需要什么,我们尚且不晓得,而且我们有时候想要去帮助他人,也不见得能够使得上力。可是,菩萨却能了解我们一切的所需,了解我们一切的心意,他们能够从旁来帮助到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像一般世间的人,我们如果请别人做某一件事,都会给予酬劳,在他真的来帮忙的时候,我们还要加以褒扬一番,让他心生欢喜来帮我们做这件事。所以这边才说「或为受恩作酬报,彼亦尚应获称扬」,就是那些受雇于我们来做事的人,我们尚且要去褒扬他,让他好好的作事。更何况那些菩萨了知我们一切所需,能够了知我们一切心意,而且不需要我们提出请求,甚至我们想都没有想到要请他来帮忙,他就主动来帮忙了,那是不是我们更应该要去赞扬这一类的菩萨了,所以说「况为众生不请友,菩提萨埵何待言?」。
再来请看文(壬二、略作利益尚应称叹成办一切利乐弥应赞扬):
「于少有情作搏食,剎那施与一餔醊,轻心嗟来半日施,世人敬赞犹称善,
况于无边诸有情,无上菩提大安乐,随心所欲悉圆满,恒时施与何待言。」
世间的大善人、大施主,他如果来作一日的布施,或是作一个月一次或半年一次的布施,给予众生饮食,世间人一定都非常的称赞他是一个大善人。 也有一些大施主在给众生的时候,并不是用很恭敬的态度,他们可能会自以为是,自认为一个大施主、大财主,所以他会用一种很藐视、很轻忽的态度来布施这些食物出去,他用这种态度,世人都还会赞叹他们是一个大善人,所以看这一句「于少有情作搏食,剎那施与一餔醊」,剎那就是某个很少的时间内,不是很长时,一餔醊就是一点点的食物,或是「轻心嗟来半日施」他以很轻蔑的这种心给半日之施,世人尚且称他为大善人。「况于无边诸有情」何况菩萨在利益众生的时候,并不只是为一位有情,而是为了无量无边的有情。祂所给予众生的也不是半日之施,也不是一搏之食,而是给予众生无上菩提的大安乐、佛果的大安乐,而且是满足一切众生的一切所欲,而不是满足众生暂时的需要而已。利益众生的时间又是恒时的,而不是一段短暂的时间,乃至轮回未空之前祂都要这样做。「恒时施与何待言」这样的菩萨、发起菩提心者,更是值得我们去赞叹祂为大善人。
请看文(壬三…癸一、余菩萨不应少毁谤之因 广论P.135+1):
「如是佛子大施主,若谁于彼起恶心,佛言随其心念数,当堕泥犁尔许劫。」
那些已经具足愿心、行心的利益功德者,也就是祂已经具足了愿心和行心利益功德的这些菩萨,我们又可称他们为佛子或大施主,如果我们对于他对我们的大恩无所知而随着烦恼转,生起恶心来对待这位菩萨,将会随着我们所生起的瞋恚心有多少剎那,就会堕到地狱有多少劫。所以,我们应该思惟这些佛子、这些菩萨是如何来利益我们,应该生起感念它对我们恩泽的心。如果不感念他们的恩泽,反而生起不恭敬、瞋恚的心,那我们的不恭敬、瞋恚心有多少剎那数,就会堕到地狱里多少劫。
在注解中就有引经文来证明刚刚的说法,请看文:
「《最极寂静决定神变经》云:『妙吉祥,若时菩萨,于菩萨所,发起瞋心,发起慢心,其时即彼自言我将经劫住于地狱,应当慎之。』」接着又引 另外一部经,「《信力发起手印经》云:『纵令焚毁恒河沙数所有塔庙,不如于大乘胜解行地菩萨起一念损恼之心,其罪犹大无数倍。』」也就是即使你摧毁掉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塔庙,那个罪恶也不及你对于一位住于大乘胜解行地的菩萨发起一念损害的心。
请看文,「盖诸佛由菩萨生,损佛之因,故为重罪之尤,众多经论,皆作如是说也。」讲到如果对菩萨生起瞋恚心或是损恼菩萨的心,就等于是去损害了佛的近取因,因为菩萨是佛的近取因,佛是由菩萨而来的,如果你去损恼菩萨的话,就等于是去损恼成佛的心因了,你去谤拨菩萨也是一样,等于你去谤拨佛的因了,这样会使得你离佛越来越远,你成佛的日子会拉得非常的遥远,本来三大阿僧祇劫可以成佛的,现在不晓得要经过多少阿僧祇劫,都倍数增长的无法成佛。那你去破坏这些塔庙的话,并不会造成损佛的因。
刚才是说对菩萨生起瞋恶心所造的恶业有多重。相反的,如果你对菩萨生起净信心,所得的功德也是无数倍的倍数增长。请看文(癸二、应修信心之因):
「若谁于彼生净信,其果如前信转增。」
我们造善或造恶,同样都是对着这个菩萨,对境是一样的,为什么说对菩萨造善的功德会比造恶更大呢?因为你造善时的心是正的,而不是颠倒的, 有很多的正理、很多的量可以成立起这一点。当你造恶时,你的心是颠倒的,虽然这个恶是有它的力量,可是,因为心颠倒的关系,势力就小很多了。就像证空性慧、证得无我的心及起我执的心,同样都是这个心,可是,证得无我的心对于我们利益的力量,就远胜于我执的心对我们伤害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对菩萨生起欢喜、恭敬、信仰的心,因为我们见到祂心相续当中菩提心的功德。如果我们能够对菩萨生起欢喜、恭敬、信仰的心的话,也为我们自己缔造了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我们要对菩提心的功德有所认知,像前面所说的愿心和行心。之后我们才能对已经生起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欢喜和恭敬的心,如此一来,我们也会生起想要获得菩提心功德的心,所以要对这些菩萨生起清净相。
我们要如何去遮止对菩萨生起不信、恶心、轻视或瞋恚的心呢?我们要对于其他有情不要轻易的随我们的妄念去判断他就是怎样的人,因为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人。因此,我们要对其他有情修清净相。如果我们没有正确了解的正量可以了去解他人是如何的话,可能我们就会随着自己的妄念而转,而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心中如果没有未缘到因(未缘到的真因、未理解真正的原因)的话,就无法去判断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如果我们还没有办法缘念到那个真正的原因,就没办法肯定他就是怎样的人。
如果我们自己不了解别人,还在一直用不正确的理由,说这个人怎样、那个人怎样,一直加上很多的猜测,无明、烦恼一直加上去,一直会生气,或对他不清净,如果这个对象是菩萨的话,那就很糟糕了,就会产生前面所说的危险。未缘到因在那里有特别的解释,所以,我们要特别小心,不可以随便去评判下决定这个人是怎样、那个人是怎样。
我们如果无法去判断对方到底如何的话,最好能保持一份恭敬、清净的心来对待对方。所以对于菩萨这个对境,不管我们是生起净信的对境,或是生起瞋恚的对境,同样都是对着这个菩萨。这个菩萨可以说任何时刻,祂都永远不会生起一丝丝伤害我们的心或是瞋恚我们的心,再怎么小伤害我们的心在祂身上找不到,祂无时无刻只有利益我们的心而已。即使我们再怎么去恶待他、伤害他,祂永远都不会有想要伤害我们的心。不管我们怎么去伤害他,等于是增长他的修行而已,祂的修行会越来越好。对于菩萨来说,我们如果恶待祂,祂不会特别离我们很远,我们如果善待祂,祂也不会特别对亲近我们,祂对每一个众生都是一样的。
请看文(癸三、结成应顶礼皈依 广论P.207+7):
「于诸佛子极珍重,罪垢不生善自增,谁具胜义妙宝心,于彼之身当敬礼,
纵损彼者犹沾乐,安乐生处我皈依。」
对于唯行利他的菩萨,因为祂无时无刻都是在利益他人,「纵损彼者犹沾乐」即使去伤害祂,祂还是会带给我们安乐。对于这样一个安乐的出生处, 我顶礼、我皈依。对于这样的菩萨,我们如果去伤害祂,只有增长祂的修行而已,祂都不会反过来报复我们、伤害我们,反而会更利益我们。
《入菩萨行论》的第一品〈赞菩提心功德品〉到此讲解完毕。这里从不同角度来讲菩提心的功德,我们去念诵它是非常好的,也会积聚功德的。
《入菩萨行论 第三讲(第1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