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叁講(第1品)▪P2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人人皆能具有的,比如說父親、母親、仙人或梵行師長,有一些不見得就有菩提心的。所以看偈頌就講到(子二、是故別無利益之心更勝于此):

  

縱令若父或若母,孰有如斯饒益心,諸天仙人梵行者,甯有何人心似此?

  

像他們這些人,怎麼可能會有像這樣要發起要利他的菩提心的行者,這樣的修持心呢?縱然這些父母、天神、仙人、梵行者或者說一些師長,他們雖然有想要利益其他人的心,可是,他們總不如一位發起菩提心者的心量那麼廣。

  

用我們自己來作比喻就知道了,我們要去利益有情的這種思惟,即使是父母、天神或一些似道的這些老師,闡示道路的這些老師,他們雖然也有要利益他人的心,可是,總是達不到要利益衆他人的菩提心這種程度。所以這邊才說(子叁、余諸有情即爲己利亦未曾起如是利益之心廣論P.69-4):

  

彼諸有情于往昔,爲自利故如是心,夢中尚未暫夢見,此利他心從何生?

  

原因在這邊。這裏講到這些父母、天神、仙人等等,在他們的心中如果沒有自利的心,那麼,他們怎麼可能會發起利他的心呢?他們連作夢都沒有夢到要自利的話,怎麼可能做到利他的心呢?就像我們白天工作如果做不好,晚上或許夢到把事情做好了,那會很高興。他們連自利自在夢中都不會夢到的話,怎麼可能有利他的心呢?更何況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唯爲利他的,唯有利他心而已。剛剛舉的這些例子,他們自利心尚無,怎麼可能夢中還要夢到利他的心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請看文(子四、結贊 廣論P.207+5):

  

反是絕不求自利,唯爲利益諸有情,殊勝菩提心妙寶,空前希有始誕生。

  

世人最愛的就只有他自己而已,以自己爲最愛憐的、最愛惜的,如果一個行者反過來,他最愛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去利益衆生,去愛執其他有情的話,那他心中所生起的這一顆殊勝的無上菩提心,豈不是一件空前希有而難能可貴的事嗎?

  

這種利益他人的菩提心的思惟是非常深細廣泛的,深細到任何人連想都想不到的程度,它的對境又是無量無邊的有情,絕非一、兩個有情而已。所以,利益他人的菩提心是非常深細且非常廣大的,它的利益就像前面所說的是無量無邊的。除苦者是它,除罪障者也是這一顆心,爲我們帶來無量無邊的善根功德還是它。它的功德連虛空都難以容納,它還可以爲我們去除五無間罪。造無間罪必須墮到地獄受苦,這種極沈重的罪,也只有菩提心能爲我們去除。

  

當我們發起願心的時候,就可以得到上述的功德,可是,它不見得就會持續下去。但是,如果你發起行心的話,上述所說的願心功德和行心功德就會不斷持續、增長下去,爲什麼呢?因爲當你發起行心之後,你會實際的去利益衆生,實際的去除衆生的痛苦,實際的給予衆生安樂,就是會實際去行動的意思。在願心的階段,你有發願而已,還沒有實際去做利益衆生的行動。行心就不一樣了,你就實際去做利益衆生的行動了,帶給衆生安樂,去除衆生的痛苦。所以,行心就像如意寶一樣,可以去除一切衆生苦,滿足衆生一切所願,帶給衆生所有一切安樂。所以,行心的功德是任誰都無法測量出來的。所以下面這個偈頌就講到(癸二…子 一、正說):

  

一切有情喜樂因,有情諸苦普療藥,菩提妙心福雲何,于彼以何量可測?

  

一位真正心中具有菩提心者,我們只要跟他在一起,看他一眼,馬上就能得到無比的快樂,因爲我們可以從他慈悲的眼神中得到無邊的快樂。相反的,如果是一個我愛執很重的人,你只要看他一眼,就會帶來無比的痛苦,更不用說跟他講話,那就會更難過了。

  

菩提心帶給我們所有的安樂,真的是言不可盡的,一個實際具有菩提心的行者,即使沒有實際付諸行動去利益衆生,從他的外表、威儀,已經足以帶給我們很多學習悲憫心的學處了,已經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了,更不用說他實際去做的事了。所以,菩提心就像是如意寶一樣,它可以帶給一切我們所需、一切我們所想要得到的安樂。

  

真正要發起菩提心,說實在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去思惟菩提心能帶來的功德、利益,雖然此世我們還不見得能夠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對菩提心生起歡喜心,這就是要在我們心田中種下菩提心的種子。

  

行心可以帶給我們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是無法比擬的、無法比較的,即使願心也是如此,願心雖僅止于發願的階段,也一樣可以帶來無量無邊的 功德。請看文(子二、理成):

  

僅唯發起饒益心,猶勝供養諸如來,況于無余衆有情,勤作利益安樂事。

  

也就是僅僅發起饒益友情的願心而已,那他的功德就猶勝供養諸如來了,更何況發起行心,實際去做利益無量無邊有情的這些安樂事,那功德更是不用說了。接下來是斷疑的部分,有人提出疑問說:「願心和行心的目標都是爲了令一切有情具足安樂,去除痛苦,都是這個樣子,對不對?那這個人就提出問題,說所謂的苦或者樂,苦的覺受和或者樂的覺受,有情到底需要什麼,只有有情他自己知道而已,那這個發起菩提心的行者,怎麼知道他需要什麼呢?發起菩提心能夠真正帶給他們所需的安樂及去除他們的苦嗎?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嗎?」

  

大部分的有情心中雖然不願意遭受痛苦,可是,卻偏偏去造作痛苦的因,雖然希望得到安樂,卻偏偏又將能夠得到安樂的因像敵人一樣的摧滅掉。請看文(子叁、斷疑):

  

心欲舍離諸苦痛,現于諸苦轉趣近,雖欲安樂而愚昧,摧壞己樂如仇人。

  若人匮乏安樂具,具足衆多痛苦事,誰以諸樂令滿足,複爲斷除諸苦痛?

  

這些有情的樂少苦多,可是,他們苦多卻偏偏去造作會引生痛苦的事情,他們樂少偏偏去造作無法獲得安樂的事。有情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才會匮乏安樂,才會具足衆多的痛苦。誰能夠以諸樂令滿足?複爲斷除諸苦痛呢?請看文(廣論P.207+6):

  

愚癡暗昧能遣除,如此善心何能匹,如斯善友何可得,如斯福德何能及。

  

像菩提心這樣的善心,能夠爲我們去除愚癡昏昧,有什麼能夠比得上呢?「如斯善友何可得」像這麼好的一個幫手,在哪裏才能夠得到呢?「如斯福德何能及?」像這樣子菩提心所能夠帶來的安樂因及功德,又有什麼能夠比得上呢?

  

接著我們就從從十五頁的「總攝而言菩提心」念到二十頁「如斯福德何能及」,這邊主要是講到菩提心可以分爲兩類、菩提心的差別、願菩提心的功德及行菩提心的功德,從這裏我們可以了解到,所以我們一起念:

  

「總攝而言菩提心,應知有二種差別,謂即發起菩提願,及與趣入菩提行。」

  

「如人欲行興趣行,差別如何易了知,如其次第願行別,智者當之亦如是。」

  

「願菩提心雖亦能,于生死中與大果,然不如行菩提心,出生福德恒無盡。」

  

「普爲無邊有情界,悉皆解脫安隱故,發心堅固無退轉,何時真發如是心,

  即當從于彼時起,縱令倚臥行放逸,福德勢力流無盡,量等虛空遍出生。」

  

「此有經文可爲證,出于妙臂請問經,爲利小心有情故,如來歡喜親宣說。」

  

「若人但略一思惟,欲爲有情除首疾,亦爲具足饒益想,所有福德亦無量,

  況爲別別衆有情,各欲爲除無量苦,無量功德各成辦,其爲福德何待言?」

  

「縱令若父或若母,孰有如斯饒益心,諸天仙人梵行者,甯有何人心似此?」

  

「彼諸有情于往昔,爲自利故如是心,夢中尚未暫夢見,此利他心從何生?」

  

「反是絕不求自利,唯爲利益諸有情,殊勝菩提心妙寶,空前希有始誕生。」

  

「一切有情喜樂因,有情諸苦普療藥,菩提妙心福雲何,于彼以何量可測?」

  

「僅唯發起饒益心,猶勝供養諸如…

《入菩薩行論 第叁講(第1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