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二》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4/11/07
上次讲到第十一页「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的偈颂, "仁波切说这里有一点重要,还要再提一下。《广论》分两个科判,一个是「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另一个就是「如何取心要之法」。《入行论》也有相似的这两个科判,就是「劝于暇满身取心要」及「如何取心要之法」。《入行论》论首第九页的偈颂就讲到,利用这个偈颂来激发我们,让我们生起想要趣入这一部论当中取心要的心。
《入行论》从第九页的「乙二、正释道次第」开始正说论文,分十个品依次宣说,品与品之间,甲曹杰大师就用科判的方式将其衔接起来,从科判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怎么衔接的。接下来念一下科判,第八页「乙二、正释道次第分二 丙一、劝于暇满取心要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 」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分二 丁一、总科 丁二、别释 」 「丁二、别释分二 戊一、思惟修菩提心之功德利益 戊二、发二菩提心已学菩萨行之法 初中分二 己一、释论文 己二、出品名 初中分二 庚一、教应止恶修善 庚二、思惟菩提心功德利益 」
请看第十页,如何取心要法分为两个,丁一、总科,「此论圆满开显上士修心之支分,先于中下士道修心已,次发起殊胜菩提心,学施等六波罗蜜, 乃至成佛道之次第。此中初发殊胜菩提心,须于彼功德善思惟已,意乐猛利,倍复增进。故于初品明中下士修心,释彼之支分。」所以,下中士是上士的支分,在《广论》中也讲得非常清楚。《入行论》也一样,在论首也将其次第讲得非常清楚,一开始要生起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去思惟菩提心的利益,在思惟利益之后,还要去净化你的所有罪障,要生起皈依的心,那就是要先去学下士和中士之道,先对治你的烦恼,先断除你的罪恶。直接来对治烦恼和断除罪恶,这就进入第二品皈依和忏悔的部分。在第一品时要先思惟菩提心的利益,才会想要生起菩提心,而要生起菩提心,就要先忏悔罪障。所以,先去思惟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先要依着下士和中士道,先去净化我们的罪恶,先生起强烈的皈依心才可以。忏悔和皈依属于第二品,第三品是讲到我们要发起愿心和行心这两个菩提心,第四品是劝请我们不要放逸,第五品是要去学菩提心的学处,遵守这些学处,第六、第七品就依次进入到整个的菩萨六度万行,修行的次第。
就好像我们早上《略论》里讲到的科判一样,在我们生起菩提心之前,要先思惟菩提心的利益,同时也要先以圆满菩提为我们的目标,订定目标之 后,再开始学下、中士道,进而再去发起菩提心。这里面的科判也是一样的次第,最初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必须要在菩提心的功德上先善加思惟,然后生起猛利菩提心的意乐,倍复增进。菩提心的功德在初品中就会讲到,初品中明白阐释到中下士道的修心,是上士道生起菩提心修行之前的支分,之后再更进一步去行皈依、忏悔罪障,这就进入第二品。所以第一品主要是要引发我们很强烈的想要生起菩提心的心,所以才宣说菩提心的利益。
在初品的时候,激发我们想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前,必须要先净化罪障,积聚生起菩提心的顺缘。所以,必须要思惟下、中士道的法要,在下、中士道当中学习如何净化所有罪障,让自己成为发起菩提心的法器。第二品主要是讲净化罪障,去除发菩提心的违缘,同时积聚发起菩提心的顺缘,除此之外,还讲到积聚顺缘,以用献供的方式,献供可以分为外供、内供、有上供、无上供等等的供养,在第二品中会讲到。
到了第三品,就正式受戒,要受戒之前,也必须要积聚受戒的顺缘。所以第二品中也有一分是讲到积聚顺缘、资粮的部分,在第三品的时候,也有讲到积聚顺缘、资粮的部分,积聚资粮之后,才能够受圆满的这两个戒。
请看第十页,「次以慈悲为根本发起菩提心,如迎转轮圣王须先洒扫殿宇,忏除罪障违缘,积集资粮顺缘,而受持菩提心,故先说第二品,后说第三品,发心已学菩萨行,诸善不失坏之支分,须依不放逸,故说第四品。修行六波罗蜜之法,明于以下诸品。此中以正念正知守护之门而学律仪之理,于第五品中广明。次于以下四品(第六品到第十品),依次明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诸学之理。于第十品中,修以报身诸善根施他之心,广作殊胜回向,故布施学处之理,于第十品中广明,亦于受持菩提心等品宣说。佛果位之相于第九品宣说。」从第五品到第十品是讲菩萨的六度行,菩萨的一切行摄于六度当中。我们这样子学了之后,佛果位到底是如何呢?在第九品中就有讲到。
请看文(庚一、教应止恶修善):
「犹如长夜黑暗阴云覆,剎那电闪万象暂显明,
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世人福慧万一须臾生。」
(庚二…癸一、催灭大罪):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极难对抗罪障大势力,
是时若无圆满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佛陀出世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又能够修学佛出世所传的法,就更为稀有了,倘又能一向持善,那又更为稀有了。因为我们经常被恶业的大势力恒时的压榨着,所以很难去对抗罪恶的大势力。现在我们是处于值遇佛法的时代,我们可以去行善、断恶;如果不行善、断恶的话,那岂不是太笨了吗?不要让自己的心充满了烦恼,也不要让自己的身、语也唯行烦恼行而已。我们现在处于值遇佛法的时刻,千万不要浪费时间。从这个偈颂可以看到,是在鼓励我们要把握时光。
如果我们要去对抗这些大势力的话,怎么去对抗它?唯有菩提心而已,因为我们的心当中,所想的只有烦恼想而已,所做的也就成为烦恼的仆人一 样,所做的唯行烦恼行而已。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处于被大势力的烦恼所控制的状态之下,烦恼的大势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很难跟它对抗,而我们所行之善又是那么微弱,要怎么去对抗它?万一我们真正要去面对这些罪障、这些烦恼的时候,要怎么去对抗呢?唯有菩提心而已,只有菩提心才能跟这些大势力的烦恼、罪障正面冲突,只有仰赖菩提心才能对抗它,没有其它的方法。
说到发起菩提心善的力量有多大,因为发起菩提心是为了利益如同虚空般的一切有情,才会去发起菩提心。剎那间发起菩提心,善的力量已经是不可记数、不可思议的。如果要将剎那发起菩提心的这些功德来计算的话,连虚空也无法容纳得下。所以,剎那间发起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计数的。
举例来说明菩提心如何在剎那之间摧毁我们所造做的所有罪障,仁波切以许师兄来做比喻,如果他(指仁波切)透过身语的行为对你(指许师兄)造了一些恶业,那要如何净化对你所造的恶业呢?他就要在你身上发起菩提心,为了你的缘故而发起菩提心、求证佛果,这样剎那发起菩提心,就可以净化这个罪障了。
剎那发起菩提心是如何能净化对许师兄生命、身体的伤害所造的这些罪恶呢?比如说去伤害许师兄的生命或者是身体等等,也仅仅是此世的伤害而已。可是发起菩提心,为了利益他的缘故,求证圆满菩提的这种菩提心,并不是为了他的此世而已,也不是为了的来世而已,而是为了他从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从自己内心深处发起一颗善良的心,要去利益他的心,因而求证菩提的心。所以这个力量的大小就差很多了,一个是此世的,一个是无生生世世的。
伤害了许师兄之后,仁波切说在他的心中会有伤害的习气在,可是,透过他发起很强烈的善心、菩提心,比如说在许师兄身上,因为贪的缘故,就造了这些伤害,种下了这个习气,必须要透过很强烈、猛力的善心、菩提心来将它净化。那只要发起这个心,心中这些恶的习气就自然会消散掉。
所以才说「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除了圆满的菩提心之外,没有其它善的势力能够遮除这些罪恶的。所以如果真是要净化我们的罪障的话,唯有用菩提心才能将它净化。我们会造恶,主要是先有伤害他人的思惟还有透过这个思惟之后所造的这些业,要将这些伤害他人的思惟,还有由思惟而发起造做的这些恶业净化,唯一的、最好的净化方法就是菩提心。
所以说菩提心是最上等的除罪的方法,我们所说的罪恶,在因位而言,就是指伤害他人的思惟,就果的时候,就是透过身语的行为去造作恶业,结果就是我们未来将会感受这个苦报。所谓的罪恶,它的本性是苦的,因为它会引生自苦以及他苦,唯一除苦最好的方法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如何去除痛苦呢?发起菩提心是为了利益其他一切有情,一旦生起这种心…
《入菩萨行论 第二讲(第1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