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心中就没有我爱执了。我们知道,我爱执从无始以来一直带给我们痛苦,它不但带给自己痛苦,也带给其他众生痛苦。我爱执会使我们无法得到所要得到的安乐,而且会一直会让我们生起我的想法是如何、我的见解如何,任何时刻都会有这种很强的执着在。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就变成好像什么事都不合意,自然就得不到我们所要得的安乐,然而圆满菩提心却可以带给我们一切安乐。
请看十二页(癸二、能成胜乐 广论P.237-1):
「于多劫中恒时作护念,诸能仁主观见此利益,
无量士夫多资粮所成,胜乐由斯不难安隐得。」
圆满菩提可以很容易的带给我们一切我们所想要得到的安乐与资粮。世尊(能仁主或说能仁王)他在生生世世当中不断深入的去思惟,要如何才能真正来利益众生,到最后祂就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唯有在自己的心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才能够真正的利益到一切众生,没有比菩提心能带来更大利益的了。我们知道能够了知一切所知(法)的唯有佛而已,佛又在祂的生生世世当中观察,观察到唯一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的方法就是菩提心,除此之外,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了。
像这样的菩提心,佛陀已经观见到了,佛陀见到最殊胜、最上等、最圆满而能带来永恒安乐的就只有菩提心而已。对我们而言,只有菩提心才能够对所有众生带来最大的安乐。就如西藏人说:「菩提心一生起,快乐的日子就开始了。」如果我们生起菩提心的话,自然我爱执也就不会有,随时随地看到有情的时候,都生起一种好乐、勇悍的心,想要去利益众生,当然就不会有负面情绪嫉妒、竞争等等。
刚刚看到的偈颂是「无量士夫多资粮所成,胜乐由斯不难安隐得」,甲曹杰大师的解释是「由转安乐趣安乐,心若了知何怯弱。」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生起菩提心之后,我们只会越来越快乐,根本就不会有放逸、懒惰、怯弱这些的心产生。
请看文(癸三、随欲能成):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坏,有情忧恼不安欲遣除,
众多百千妙乐欲受享,菩提心体常应不舍离。」
讲到这个偈颂,第一个「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坏」是讲到中士道的目标,如果我们有发起菩提心的话,就可以用菩提心摄持而修中士道,我们知道中士道的行者有断惑的能力,可是如果有发起菩提心,用菩提心摄持来修中士道的法门的时候,会比中士道的行者在断惑时的力量更大,而且更迅速、更为深入。这个断惑的力量是中士道的行者所无法比拟的。「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坏」就是讲到,如果你要脱离生死轮回的话,就是要修中士道,这一句就是指出中士道的目标所在。「有情忧恼不安欲遣除」就指出上士道的目标,就是想要救度众生离苦得乐。「众多百千妙乐欲受享」就讲出下士道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想要得到增上生。倚着菩提心,你可以成办下士道、中士道以及上士道的目标,那也可以说你的一切愿望都可以依此菩提心而成办。所以「菩提心体常应不舍离」,指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 舍弃菩提心。这个偈颂整个的意思,就是不论你的目标是摆在下士道、中士道或上士道,任何一个目标、任何的愿望都可以用菩提心来成办。
再来讲到(壬二、得殊胜名义 广论P.68-3、P.200+1):
「若发菩提心者剎那间,生死囹圄坚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来殊胜子,世间天人悉皆应恭敬。」
如果在我们心相续当中发起菩提心,在发起的那一剎那,即使我们仍然随着业惑还系缚在生死轮回当中,可是已经可以被称为一切如来的殊胜子了,也就是诸佛菩萨都会感到非常高兴而称你为子,也可以成为世间一切天人等有情悉应恭敬的对境。
这本书里面都列有科判,我们最好对这些科判,有一些肯定的了解,那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比较重要的根本颂文,如果能把它记起来,那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是讲到菩提心的利益,下面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讲菩提心的利益,「壬三、举喻分六」,事实上只有五个比喻。「癸一、由劣转胜喻」,就是这一个偈颂:
「如丹点金转成殊胜相,将此不净之身能转成,
希有无价大宝如来身,是故于菩提心应坚持。」
这边讲到「如丹点金」就好像把铁转变成黄金,就是要用冶金剂点在铁上面,它就可以转成黄金了。菩提心就具有冶金剂的效益在。虽然我们现在是由母胎出生,所获得的身是业惑所成之身,可是我们却有成佛的潜能在,只要我们能够去善用菩提心,就能将我们的业惑之身,像冶金剂将铁转成金一样,所以这边才说,可以将不净之身转成希有无价大宝的如来身。
这里为何要举比喻来说呢?主要是为了让我们听了会有一点觉受。就比如当我们讲到可以用冶金剂将铁转成金,那我们就会想:「我们就可以让所有的铁都变成金。」在我们的心中会有一种感觉产生。同样的,菩提心也是如此,用转铁成金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的利益,让我们心中也会产生一些觉受,对我们的心会有帮助。
如果我们能够善用菩提心的效力,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结果。就比如说用菩提心来摄持而去行每一个善行,不管是行布施或是念六字大明咒,只要是用菩提心来摄持,仅仅一个小小善行所积聚的功德,也是天地所无法容纳的,所以我们要知道,菩提心的效力就有这么的大。
这个偈颂的比喻就称为由劣转胜的比喻,比如有一个东西本来是很卑劣,没有什么价值的,却转成一个非常有价值、殊胜的东西。同样的,假如我们用菩提心来摄持,所做的任何小善都会变成大善,发起菩提心会使凡夫身转成圆满佛身。
「癸二、难得珍贵喻」,请看文:
「众生唯一导师无量慧,善巧普观见为极珍奇,
五趣众生欲求出离者,大宝菩提妙心应坚持。」
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就好像古代一个在地方当官的人,他知道百姓的所需是什么,就带领大众出海去,经年累月的在海中行驶,到达一个宝洲去取回能够满一切众生愿的一颗如意宝,这如意宝也不是有很多颗,只有一颗而已。将这一颗如意宝取回他的家乡之后,百姓所想要的一切愿望,这个如意宝都能使他们满足愿望。菩提心就像如意宝一样,它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众生最究竟、最好的的愿望就是得到圆满的菩提,所以,菩提心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菩提心是非常难得、可贵的,万一生起如同如意宝的菩提心,是价值非凡的,所以才用这个比喻说明它是非常难得、珍贵的。佛就像商主一样,佛为了利益众生,给众生最好的就是菩提心,它满足所有众生的一切愿。
接着是「癸三、与果无尽增长喻」(广论P.200+4),请看十四页(广论P.68-3200+1):
「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雕谢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树常茂密,与果恒时无尽展转增。」
一旦我们得到像如意宝一般的菩提心之后,依着这个菩提心,可以成办我们所有一切的愿望。菩提心成办我们的愿望就像给予果实一般,那么给了果实之后,它是否就会殆尽了呢?并不会殆尽,所以才说「菩提妙心嘉树常茂密,与果恒时无尽展转增」,将菩提心比喻成一棵如意树,它是经常茂盛,给予果实也是永远不会殆尽,而且会辗转增长。「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雕谢不再生」,其它的善则比喻成芭蕉数一样,生了一次果实之后它就雕谢了。芭蕉树干如果一直由外往里面剥,永远都只有皮而没有肉,剥到最里面就没有东西了。
菩提心是在我们的内心生起来的,就是在我们在心中生起想要利益众生、证得圆满菩提的心,也就是在我们心上面已经种下了习气。就像第十品有讲到「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我愿永远住在轮回当中来利益一切众生。他所给的时间表是「乃至有虚空」,我们利益众生的心也会永远持续不断的,所发起来的要求证圆满菩提及利益众生的心,也会放在我们这个持续不断的心上面。它的时间可以说是永恒的,菩提心所带来的善也会永远存在。
就好像我们要去台北,想要去台北的这个思惟一直都在我们心上,我们要证得圆满菩提的这个思惟,也会一直持续在我们心上,直到虚空尽为止。发菩提心的善念,只要想成办的人一但生起思惟,这个想法就会一直留在他的心上。这个想法会像习气一样,在心中一直不断持续下去。只要我们一直保持菩提心,菩提心保持多久,我们所造的善也会持续那么久。发起菩提心的这个善的心,会引生其它善的心所,同时也会引生我们去做很多身语的善行。所以这个善会持续不断,而且会辗转增长。
接着是「癸四、能救大怖畏喻」:
「如作极恶难容诸重罪,须依有力勇者脱诸怖,
若于谁人归投即蒙救,诸谨畏者于彼何不归。」
这里是用这个比喻说菩提心能够救度大怖畏、大恐怖。这些造作重罪者必须要依着大勇士,方能脱离罪恶的恐怖。如果有一个对像,我们去投靠祂之后,就可以获得拯救的话,那我们何不去投靠呢?发起菩提心能够让我们脱离恶趣的大恐怖,我们这些不放逸者,「诸谨畏者」就是指这些不放逸者,也就是这些畏惧恶业而欢喜善行的人、有力的大勇士,何以不去投靠菩提心呢?即使你造了投生恶趣的罪业,必须要堕到地狱当中,可是,因为发起了菩提心的关系,可能在第一个剎那堕入地狱,而在第二个剎那就回来善趣了。
我们如果有造作过一些大罪恶,比如五无间罪,或是现代很多人有堕胎的行为,这些都是很重的罪。你只要在心相续当中发起菩提心的话,菩提心的 力量,足以让我们脱离掉这些重罪。所以只要有一个大力之士是我们可以投靠的,那我们何以不去投靠呢?
菩提心可以让我们脱离这些罪恶,它并不需要我们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脱离,而是在剎那之间就能让我们脱离。所以,注解说「一切恶趣怖畏于须臾顷即解脱故」。菩提心就是生起利他之思,它能让我们生生世世得到究竟的安乐,可以让我们登上佛果的境地。另外,菩提心还可以在很短暂的时间,就是须臾间之内,让我们从种种罪恶的恐怖当中解脱出来。
接着是「癸五、罪障无余摧毁喻」(广论P.200+2),请看十四页:
「菩提妙心犹如劫尽火,剎那能焚诸罪尽无余」
有一种业称为定业,就是一定会感受异熟果报的业,你跑不掉的业。比如你造了五无间罪,就是造了不可改变的定业,一定要去感受这个罪报。可是在很多大乘的经典都讲到,如果用圆满的四力忏悔法门来忏罪的话,那你的异熟果会变小,不止这样,还不需要去感受罪恶的果报。因此这里面才说「诸大乘即说由四力完全忏悔,定业异熟亦能清净,复说为定业者,谓若不修对治品类,决定受报,众多教理所成故」,也就是如果你不依四力对治法来将它净化掉,一定会感受果报,因为你这是定业,必须要受报的。
接着是「癸六、依教显其功德」:
「是故发心功德量无边,慈氏依怙广为善财说」
这边甲曹杰大师引了《密严经》。《密严经》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将菩提心比喻成种子、田地、宝瓶、戈矛等等,有许多的比喻,大家可以参看《华严经》,里面有许多的比喻。这里只讲到五种。总之,就是为了要说明发起菩提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以上所说是讲到菩提心的功德,接着讲到菩提心的差别,请看十五页,「辛二 辨菩提心性相分二,壬一、体性之差别」,体性之差别可以分为两种, 请看文:
「总摄而言菩提心,应知有二种差别,谓即发起菩提愿,及与趣入菩提行。」
意思就是指愿心和行心。除了我们用这样来说菩提心,另外在《现观庄严论》里面也有讲到将菩提心用比喻的方式,讲二十二种发心,有的用比喻的方式来讲,有的用相应的方式来讲,有的用相顺法(随顺法)来讲。比如将初发心比喻成像大地一样;而我们心中所生起来想要得到的欲乐的心就是相应;从大地可以长出庄稼就是相顺法。这二十二种发心的基础,就是从像大地一般的初发心开始,慢慢建筑上去。
《入菩萨行论 第二讲(第1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