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心中就沒有我愛執了。我們知道,我愛執從無始以來一直帶給我們痛苦,它不但帶給自己痛苦,也帶給其他衆生痛苦。我愛執會使我們無法得到所要得到的安樂,而且會一直會讓我們生起我的想法是如何、我的見解如何,任何時刻都會有這種很強的執著在。因爲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就變成好像什麼事都不合意,自然就得不到我們所要得的安樂,然而圓滿菩提心卻可以帶給我們一切安樂。
請看十二頁(癸二、能成勝樂 廣論P.237-1):
「于多劫中恒時作護念,諸能仁主觀見此利益,
無量士夫多資糧所成,勝樂由斯不難安隱得。」
圓滿菩提可以很容易的帶給我們一切我們所想要得到的安樂與資糧。世尊(能仁主或說能仁王)他在生生世世當中不斷深入的去思惟,要如何才能真正來利益衆生,到最後祂就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唯有在自己的心相續當中生起菩提心,才能夠真正的利益到一切衆生,沒有比菩提心能帶來更大利益的了。我們知道能夠了知一切所知(法)的唯有佛而已,佛又在祂的生生世世當中觀察,觀察到唯一能夠利益一切衆生的的方法就是菩提心,除此之外,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
像這樣的菩提心,佛陀已經觀見到了,佛陀見到最殊勝、最上等、最圓滿而能帶來永恒安樂的就只有菩提心而已。對我們而言,只有菩提心才能夠對所有衆生帶來最大的安樂。就如西藏人說:「菩提心一生起,快樂的日子就開始了。」如果我們生起菩提心的話,自然我愛執也就不會有,隨時隨地看到有情的時候,都生起一種好樂、勇悍的心,想要去利益衆生,當然就不會有負面情緒嫉妒、競爭等等。
剛剛看到的偈頌是「無量士夫多資糧所成,勝樂由斯不難安隱得」,甲曹傑大師的解釋是「由轉安樂趣安樂,心若了知何怯弱。」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生起菩提心之後,我們只會越來越快樂,根本就不會有放逸、懶惰、怯弱這些的心産生。
請看文(癸叁、隨欲能成):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壞,有情憂惱不安欲遣除,
衆多百千妙樂欲受享,菩提心體常應不舍離。」
講到這個偈頌,第一個「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壞」是講到中士道的目標,如果我們有發起菩提心的話,就可以用菩提心攝持而修中士道,我們知道中士道的行者有斷惑的能力,可是如果有發起菩提心,用菩提心攝持來修中士道的法門的時候,會比中士道的行者在斷惑時的力量更大,而且更迅速、更爲深入。這個斷惑的力量是中士道的行者所無法比擬的。「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壞」就是講到,如果你要脫離生死輪回的話,就是要修中士道,這一句就是指出中士道的目標所在。「有情憂惱不安欲遣除」就指出上士道的目標,就是想要救度衆生離苦得樂。「衆多百千妙樂欲受享」就講出下士道所追求的目標,也就是想要得到增上生。倚著菩提心,你可以成辦下士道、中士道以及上士道的目標,那也可以說你的一切願望都可以依此菩提心而成辦。所以「菩提心體常應不舍離」,指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應 舍棄菩提心。這個偈頌整個的意思,就是不論你的目標是擺在下士道、中士道或上士道,任何一個目標、任何的願望都可以用菩提心來成辦。
再來講到(壬二、得殊勝名義 廣論P.68-3、P.200+1):
「若發菩提心者剎那間,生死囹圄堅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來殊勝子,世間天人悉皆應恭敬。」
如果在我們心相續當中發起菩提心,在發起的那一剎那,即使我們仍然隨著業惑還系縛在生死輪回當中,可是已經可以被稱爲一切如來的殊勝子了,也就是諸佛菩薩都會感到非常高興而稱你爲子,也可以成爲世間一切天人等有情悉應恭敬的對境。
這本書裏面都列有科判,我們最好對這些科判,有一些肯定的了解,那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比較重要的根本頌文,如果能把它記起來,那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
以上是講到菩提心的利益,下面就是用比喻的方式來講菩提心的利益,「壬叁、舉喻分六」,事實上只有五個比喻。「癸一、由劣轉勝喻」,就是這一個偈頌:
「如丹點金轉成殊勝相,將此不淨之身能轉成,
希有無價大寶如來身,是故于菩提心應堅持。」
這邊講到「如丹點金」就好像把鐵轉變成黃金,就是要用冶金劑點在鐵上面,它就可以轉成黃金了。菩提心就具有冶金劑的效益在。雖然我們現在是由母胎出生,所獲得的身是業惑所成之身,可是我們卻有成佛的潛能在,只要我們能夠去善用菩提心,就能將我們的業惑之身,像冶金劑將鐵轉成金一樣,所以這邊才說,可以將不淨之身轉成希有無價大寶的如來身。
這裏爲何要舉比喻來說呢?主要是爲了讓我們聽了會有一點覺受。就比如當我們講到可以用冶金劑將鐵轉成金,那我們就會想:「我們就可以讓所有的鐵都變成金。」在我們的心中會有一種感覺産生。同樣的,菩提心也是如此,用轉鐵成金的比喻來說明菩提心的利益,讓我們心中也會産生一些覺受,對我們的心會有幫助。
如果我們能夠善用菩提心的效力,就能得到不可思議的結果。就比如說用菩提心來攝持而去行每一個善行,不管是行布施或是念六字大明咒,只要是用菩提心來攝持,僅僅一個小小善行所積聚的功德,也是天地所無法容納的,所以我們要知道,菩提心的效力就有這麼的大。
這個偈頌的比喻就稱爲由劣轉勝的比喻,比如有一個東西本來是很卑劣,沒有什麼價值的,卻轉成一個非常有價值、殊勝的東西。同樣的,假如我們用菩提心來攝持,所做的任何小善都會變成大善,發起菩提心會使凡夫身轉成圓滿佛身。
「癸二、難得珍貴喻」,請看文:
「衆生唯一導師無量慧,善巧普觀見爲極珍奇,
五趣衆生欲求出離者,大寶菩提妙心應堅持。」
這裏用了一個比喻,就好像古代一個在地方當官的人,他知道百姓的所需是什麼,就帶領大衆出海去,經年累月的在海中行駛,到達一個寶洲去取回能夠滿一切衆生願的一顆如意寶,這如意寶也不是有很多顆,只有一顆而已。將這一顆如意寶取回他的家鄉之後,百姓所想要的一切願望,這個如意寶都能使他們滿足願望。菩提心就像如意寶一樣,它可以滿足一切衆生的願望,衆生最究竟、最好的的願望就是得到圓滿的菩提,所以,菩提心可以滿足一切衆生的願望。菩提心是非常難得、可貴的,萬一生起如同如意寶的菩提心,是價值非凡的,所以才用這個比喻說明它是非常難得、珍貴的。佛就像商主一樣,佛爲了利益衆生,給衆生最好的就是菩提心,它滿足所有衆生的一切願。
接著是「癸叁、與果無盡增長喻」(廣論P.200+4),請看十四頁(廣論P.68-3200+1):
「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雕謝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樹常茂密,與果恒時無盡展轉增。」
一旦我們得到像如意寶一般的菩提心之後,依著這個菩提心,可以成辦我們所有一切的願望。菩提心成辦我們的願望就像給予果實一般,那麼給了果實之後,它是否就會殆盡了呢?並不會殆盡,所以才說「菩提妙心嘉樹常茂密,與果恒時無盡展轉增」,將菩提心比喻成一棵如意樹,它是經常茂盛,給予果實也是永遠不會殆盡,而且會輾轉增長。「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雕謝不再生」,其它的善則比喻成芭蕉數一樣,生了一次果實之後它就雕謝了。芭蕉樹幹如果一直由外往裏面剝,永遠都只有皮而沒有肉,剝到最裏面就沒有東西了。
菩提心是在我們的內心生起來的,就是在我們在心中生起想要利益衆生、證得圓滿菩提的心,也就是在我們心上面已經種下了習氣。就像第十品有講到「乃至有虛空,以及衆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衆生苦。」,我願永遠住在輪回當中來利益一切衆生。他所給的時間表是「乃至有虛空」,我們利益衆生的心也會永遠持續不斷的,所發起來的要求證圓滿菩提及利益衆生的心,也會放在我們這個持續不斷的心上面。它的時間可以說是永恒的,菩提心所帶來的善也會永遠存在。
就好像我們要去臺北,想要去臺北的這個思惟一直都在我們心上,我們要證得圓滿菩提的這個思惟,也會一直持續在我們心上,直到虛空盡爲止。發菩提心的善念,只要想成辦的人一但生起思惟,這個想法就會一直留在他的心上。這個想法會像習氣一樣,在心中一直不斷持續下去。只要我們一直保持菩提心,菩提心保持多久,我們所造的善也會持續那麼久。發起菩提心的這個善的心,會引生其它善的心所,同時也會引生我們去做很多身語的善行。所以這個善會持續不斷,而且會輾轉增長。
接著是「癸四、能救大怖畏喻」:
「如作極惡難容諸重罪,須依有力勇者脫諸怖,
若于誰人歸投即蒙救,諸謹畏者于彼何不歸。」
這裏是用這個比喻說菩提心能夠救度大怖畏、大恐怖。這些造作重罪者必須要依著大勇士,方能脫離罪惡的恐怖。如果有一個對像,我們去投靠祂之後,就可以獲得拯救的話,那我們何不去投靠呢?發起菩提心能夠讓我們脫離惡趣的大恐怖,我們這些不放逸者,「諸謹畏者」就是指這些不放逸者,也就是這些畏懼惡業而歡喜善行的人、有力的大勇士,何以不去投靠菩提心呢?即使你造了投生惡趣的罪業,必須要墮到地獄當中,可是,因爲發起了菩提心的關系,可能在第一個剎那墮入地獄,而在第二個剎那就回來善趣了。
我們如果有造作過一些大罪惡,比如五無間罪,或是現代很多人有墮胎的行爲,這些都是很重的罪。你只要在心相續當中發起菩提心的話,菩提心的 力量,足以讓我們脫離掉這些重罪。所以只要有一個大力之士是我們可以投靠的,那我們何以不去投靠呢?
菩提心可以讓我們脫離這些罪惡,它並不需要我們經過長期努力才能脫離,而是在剎那之間就能讓我們脫離。所以,注解說「一切惡趣怖畏于須臾頃即解脫故」。菩提心就是生起利他之思,它能讓我們生生世世得到究竟的安樂,可以讓我們登上佛果的境地。另外,菩提心還可以在很短暫的時間,就是須臾間之內,讓我們從種種罪惡的恐怖當中解脫出來。
接著是「癸五、罪障無余摧毀喻」(廣論P.200+2),請看十四頁:
「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剎那能焚諸罪盡無余」
有一種業稱爲定業,就是一定會感受異熟果報的業,你跑不掉的業。比如你造了五無間罪,就是造了不可改變的定業,一定要去感受這個罪報。可是在很多大乘的經典都講到,如果用圓滿的四力忏悔法門來忏罪的話,那你的異熟果會變小,不止這樣,還不需要去感受罪惡的果報。因此這裏面才說「諸大乘即說由四力完全忏悔,定業異熟亦能清淨,複說爲定業者,謂若不修對治品類,決定受報,衆多教理所成故」,也就是如果你不依四力對治法來將它淨化掉,一定會感受果報,因爲你這是定業,必須要受報的。
接著是「癸六、依教顯其功德」:
「是故發心功德量無邊,慈氏依怙廣爲善財說」
這邊甲曹傑大師引了《密嚴經》。《密嚴經》就是《華嚴經》,裏面所說的,將菩提心比喻成種子、田地、寶瓶、戈矛等等,有許多的比喻,大家可以參看《華嚴經》,裏面有許多的比喻。這裏只講到五種。總之,就是爲了要說明發起菩提心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以上所說是講到菩提心的功德,接著講到菩提心的差別,請看十五頁,「辛二 辨菩提心性相分二,壬一、體性之差別」,體性之差別可以分爲兩種, 請看文:
「總攝而言菩提心,應知有二種差別,謂即發起菩提願,及與趣入菩提行。」
意思就是指願心和行心。除了我們用這樣來說菩提心,另外在《現觀莊嚴論》裏面也有講到將菩提心用比喻的方式,講二十二種發心,有的用比喻的方式來講,有的用相應的方式來講,有的用相順法(隨順法)來講。比如將初發心比喻成像大地一樣;而我們心中所生起來想要得到的欲樂的心就是相應;從大地可以長出莊稼就是相順法。這二十二種發心的基礎,就是從像大地一般的初發心開始,慢慢建築上去。
《入菩薩行論 第二講(第1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