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汝當知,末世諸衆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親近無驕慢。
遠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衆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普覺問意,謂一切理證事修,即聞命矣,但修時不無禅病,因修至精進時,所知障自然發生,如何而可使心意蕩然無著,得大安穩乎。末世衆生,離佛既遠,邪惡增多,欲發心不墮邪見者,應求何等人,依何等法,除何等病乎,明此叁法,是爲道眼,由此道眼而成聖道,是真法施,佛故許之也。
佛首說發大心以爲正因,求真善知識以爲正緣,但所謂正知見人者,必其人自己能心不住相,不著二乘滯寂之境,所謂甯在地獄終不發二乘心也。且其人必具足方便法門,不獨方便,並得善巧方便,雖現塵勞,視若貪得,或謀富貴,示有妻子,但心恒清淨,不離菩提,因彼動作,實有所爲,故作方便,實非貪嗔。華嚴經雲。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舍離菩提之心是也。世人執取有相,妄測高深,見果而不明因,則大誤矣。至方便度衆,別或故示有過,如入諸淫舍等等,爲欲引度有過衆生,先與同事,以攝其心,再謀教授,獨于梵行戒律,仍伸贊歎,但于無過衆生,決不引入不律儀,甯自承過,不誤他人,如鸠摩羅什法師,自承破戒,而不勸人效之也,蓋人我兩空,毀譽不計,雖壞行而不著見,不同世見,方爲善知識。求如是人,方可使我證入無上菩提,見如是人,應當不惜身命而供養之,今則不但不供養,且從而疑謗之,更阻他人親近之路,此無他,自己無眼以識之耳,故能識善知識者,其人道眼亦巳不凡矣。
次說彼善知識者,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所作所爲,或順或逆,皆得自在,而我對之,勿因其清淨行而倍加恭敬,亦勿因其過患行而疑謗驕慢,蓋菩薩權化,順逆莫測,當尊之如佛不二,但依法不依行,于我有益,則恒敬之,如夜行險道,惡人執炬,不得以惡故不取其照,此師資之難也,若怕疑謗,便立人我,難以度衆矣,故應不惜身命而爲供養,況複自貪飲食財帛妻子眷屬,而不伸供養耶。善男子,于彼善友能無驕慢而生惡意,則善友自來親近,得益無量,即能究竟成就大覺,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矣。
次說彼善知識者,所證妙法,若有心病,即不堪爲師,心病無量,要不外乎自是,由自是而生四病。雲何四病:一者作病,即生心造作也,彼自謂我當著意勤求,種種作爲,如造塔修廟,供養佛僧,止息山林,講經持咒,以爲功德,如此證圓覺雲雲,執此專見,便成大病,彼不知圓覺自性,本體圓明,不因造作而契,毋庸興心求益,只歇心處,即合圓覺,覺即妄盡,妄盡性自開明,今特意造作,故名爲病。二者任病,即任意浮沈也,彼自謂涅槃生死,既是本寂,何必修求,正不必厭惡而求斷,亦不必祈慕而勤求,大可隨諸法性,一任自然,便是圓覺雲雲,執此偏見,放任爲病,彼不知圓覺性,本體雖寂,非放任所可證得,在未證正覺以前,尚是幻力幻見,未悟以前,正屬迷人,如亦善惡不分,無記偏空,則身心放縱,常居幻化,故名爲病。叁者止病,即止息妄情也,彼自謂煩惱顛倒,起由心念,我若無心止念,不立諸相,妄自無起,故當永息諸念,性自寂然平等,妄止即圓覺矣雲雲,執此斷見,便成爲病,彼不知圓覺性,本體靈明,非無非有,非合非止,故前雲,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也,若壓止令息,正違覺性,故名爲病。四者滅病,即滅除心境也,彼自謂身心畢竟空無所有,身心爲煩惱之本,欲斷煩惱,先斷身心,諸相皆泯,一切永寂,則覺性之寂相自現雲雲,執此滅見,便成爲病,彼不知圓覺者,非動非靜,靈明之體,無實無虛,若住于寂,住即非寂,與理相乖,何能契合,故不可執爲實有一寂相而妄求之也,故名爲病。總之,作病者,因誤解前文幻觀中菩薩起行度生等句,遂偏于作用而得病,任病者,因誤解前文中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句,遂偏于放任而得病,止病者,因誤解前文中靜觀,取靜爲行及澄諸念句,遂偏于止息而得病,滅病者,因誤解前文中寂觀皆雲寂滅及斷煩惱句,遂偏于止滅而得病,故曰四病。行人先將前四病內自體察,有一于此,即名爲病,離則清淨矣。此四病,皆起于所知障,在已用功之後,不依教爲繩墨,不依師爲皈止,天然外道,自意造作,或先由作病而轉入他病,或得少爲足,但貪單者,執一爲圓,此病之起因也。若能不偏執四門,通達無滯,知四門者,法而非病,即非病矣。作不著于作,任運在力充之後,習氣自應息滅,用法而不執法,其病自除,非可並法而不取也。如是慧解,即是正觀,如別生見解,欲離四病,並除四法,名爲邪觀。又觀于師者,無此四病,方爲我師,既得師已,我之自修,亦當如是,故不必定分師與己也。
次說供養善知識之法,如善友肯來親近,勿因其來教而輕之,自生驕慢,如善友疏我親彼,則因緣契合有早晚,勿因其遠我而恨之,觀此順逆二境,猶如虛空,身心二相,畢竟平等,當起同體大悲,自他不二,則嗔心自息,如此修行,則可以屈節事師,忘軀弘道而親證圓覺矣。
次說末世衆生,不得成道,仍由無始自他憎愛種子,尚末解脫,故當于人則冤親平等視之,于法則不二隨順視之,並發大心,作是念言,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衆生無盡,我願無盡,而圓覺者,無分人我,無取覺者,遂無人我四相,如是發大心,則小見自然不立,所謂執住等病,皆由小見而起,心大則廣無所系,故大心乃無我之妙訣,亦不墮邪見之妙法,邪見者,偏小執住而已,有一于此,即不普遍,佛說至此,圓覺之精義盡矣。
蕩然 掃蕩清掙也。
隱伏 雖有而人不見也。
熾 盛也。
抟 取食。
十二、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惟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衆生,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衆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衆,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複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叁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叁七日,一向攝念。
若經夏首叁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衆。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叁期日,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叁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叁觀初首方便。
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叁期。
忏悔無始業,經于叁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叁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
是名叁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圓覺問意,謂佛說至此,種種方便,至矣盡矣,吾輩今得修佛,巳得開悟,進修自易,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見諸淨觀法門,不知所擇,究從何法先下手加行乎。若無決定,則心無安處矣,願再賜廣大開示,以臻圓滿。
佛首說無所謂正法像法末法,衆生具大乘性者,皆可修入,先正信佛所已說之秘密大圓覺心,種種修法,隨機思察自己之根性,于無他事因緣時,即可設立道場,約會伴侶,立一期限,克志加功,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就事因緣,擇定一期,于其時,身心內外淨潔,如佛在時,當正思惟,若在佛滅後,則立形像,同一心存目想,生正憶念,如佛來住,引心入觀,自性真身,與佛同一常住不滅,並莊嚴道場,懸諸幢幡,叁七日內,稽首十方諸佛,恭敬稱名,請佛賜加護持,爲我證盟,我今悔過,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