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誠求,過叁七日,自得身心泰然,感應道交,攝念歸一,打成一片矣,此即善境界也。若其時適逢夏首自咨時,則不必定取聲聞乘修法,拜住持和尚,合和徒衆而行,可迳于佛前陳詞,謂我某甲,求入如來地,修寂滅行,我今以心性爲安居,不以形界爲安居,故圓覺即我伽藍,根塵無染,身心安居,所緣即寂,內性平等,涅槃自性,本無系屬,于叁月內,願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安居覺海,念念無聞,不依聲聞小法而求無上妙覺,故不系徒衆雲雲,此名菩薩示現安居,若道場已滿,而小乘夏限未終,亦不必定取小法繼續再修,可隨意他往而無礙矣,故末世修行人,求菩薩道者,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證者異也。
次說衆生修叁觀法,謂修止者,從觀空入,亦如前之安居,先取至靜,不起思念,至靜極時,便圓覺顯現,由一身覺,通至一世界,其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無不悉知,如是通至百千世界,無不遍知,但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證者異也。若諸衆生修觀者,從幻觀入,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皆以大悲爲本,種種法門,勤苦漸修,證得叁昧,即起度生大用,前爲證體,此爲功用,自能薰習成種,廣發大願,但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正者異也。若諸衆生,修禅定者,從中觀入,先取數門,此即數息六妙門等,調息靜心,了了覺如,心中生住異滅等相,頭頭是道,由宴坐照覺起,乃至四威儀中,無不分明了知,漸進而通于百千世界,即一滴之雨,猶如目睹,其得受用如是,但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證者異也。以上即爲初修叁觀方便,若衆生能一一遍修,勤行精進,是人即是現世如來,若末世鈍根,所修不成,則由往昔業障所覆,此業障者,即憎愛嫉妒谄曲卑下諸心,當勤忏悔,希望斷除,力圖向上,于此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只要心不放逸,漸次深入,自得印證,所謂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矣。
此分表修行人,只要發心,即生定可成就,若信願不堅,佛亦無法度之也。
除此叁法,終不能成就大覺,凡多聞或解義者,徒取文字,終難證入。
鈍根人,先除粗分習氣,爲入門之初步。一憎愛二見,爲自心最厚之根本障;二嫉妒,爲對人之惡習;叁谄曲,谄者心必浮活,行必卑劣,曲者心不平直,行則迂細,于人我見,計較深刻,必不能發大心,此習不除,則大門不開,欲求登堂入室,不亦難哉。
此觀不成,更習他觀者,言觀空假中也,行者惟怕不觀,觀則無有不成,此即起用,故未修前,發心難,既修後,起大悲心難,發大悲心後,得方便難,惟有般若,可以大之圓之。故此分爲圓覺菩薩說,無可再說矣,觀止矣。
饒 富足也。
伽藍 道場也。
幡 幢幡。
華 華幔。
攝念 收萬念歸空寂也。
出丘 乞士也。
比丘尼 女尼也。
優婆塞 近事男親近比丘者。
優婆夷 近事女親近女尼者,此四衆皆名曰僧,僧者衆也,非專指比丘也,小乘局于二衆,大乘道俗俱沾,皆平等也。
踞 居處意。
鈍根 泥于小法不合大乘法器者。
十叁、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叁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叁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善男子,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汝善男子,當護末世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又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賢善首問意,謂如是不思議事,至此直已無可言說,但不廢假名,使後人亦得依據奉持,功德性空,但護持流布,自不可少,無爲不離有爲,不住有爲,斯真無爲,功德名字,立亦無礙也,佛故許之。
佛首說一不空,謂如來無所說,此即是說,一說即是多說,一佛即是萬億恒沙佛,豈但佛而已哉,生佛平等,叁世如來,無不同體,約文字經,則系釋迦世尊所說,與余佛何關,約法身圓覺言,則凡具佛性者,皆同此守護,由菩薩成佛,由發心至覺位,因地法行,亦必依此爲據,諸經十二部,窮源徹理,終不離此正法眼藏,向上直指,只一只眼,故曰清淨眼目。依體言,是經乃圓頓密藏,故曰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依用言,是經爲頓教大乘,契機了義,令圓覺叁味秘密之主,大日經稱秘密主是也。欲證如來地,其境界如何,惟此經決定之,欲證如來不變之藏,而起差別之相,亦惟此經了之,悟此即是奉持。是經乃證後相通相印之經,惟佛與佛,乃能證知,凡顯種種無明貪愛之境,如來稱性而談,無不窮盡,若諸菩薩依此修行,漸至佛位,即末世衆生,或非頓根者,亦無不攝受,如大海不讓小流,下至蚊虻,飲此法水,無不解脫。雖七寶布施一滿叁千大千世界,不如聞此經典一句義,雖教化百恒沙衆生成羅漢果,不如宣說此經半偈,若複有人,得聞此經,信心不逆,當知是人已盡恒沙佛所種諸善根,不得更以初學論,說叁大阿僧祇劫也。
次說汝等善男子,當于末世時,護念此修行者,勿令魔擾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也,言必示以正法,令其人勿起生死見而起魔障,或橫生所知見而成外道,因地不正,果地無得,必至惱亂而自退屈,可知靈山一會,至今確然未散,今日圓覺道場客,正是當年會上人,勉旃。
爾時便有無數金剛眷屬同發心守護此修行人,此言金剛乃堅固義,具堅利明之叁德,凡能持此決定大乘者,其人即已金剛成就,無災障者,無五障也,無疫病者,無四相四病也,財寶豐足者,得道而肥也,常不乏少者,妙門無量也,永無退轉,即是晨夕守護也,修行人既有諸佛菩薩之所護念,自得金剛力士爲彼守護,不必定分人我耳,故下有大梵天,二十八天,護國四天王,及十萬大力鬼王等,同此發心也,如是圓滿廣大最勝之經,蒙佛開說,九界衆生,有不皆大歡喜而信受奉行者乎。
信受不奉行,非真信受,以奉行即是信受也,信佛者此,受于佛者亦此,而我奉行者亦此,感應道交,是真信受奉行者,但此指何物乎,能離佛離經一反觀乎,偏不明此物者,不名大歡喜也。
流布 傳于後世也。
眼目 正法眼也。
蚊虻 蚊蟲也。
偈 梵文例以四句爲一偈,言一行也,半句即二句,爲半行也,非另有四句偈也。
尼藍婆 金剛名,其義未詳。
吉槃荼 食人精血之鬼王。
一由旬 十余裏之廣。
十四、
◎ 總抉
如來說法,所謂圓音者,謂說者應機而施,于法無不圓滿周密,聞者無不心領神會,隨機而啓,得大明悟也。此經說怯,系就最高處落墨,最究竟處下手,先說體,後說用,先言本來,謂衆生本來是佛,本來不病,但無始來,不知何時染病。次言病狀,次言治病法,再次言藥病,以及求醫方法,最後仍歸到本來,令人證悟自己圓滿覺性,如是如是。
初分婆伽婆入叁昧正受,見衆生清淨覺地,本際同一平等圓滿,了斯義者,有同見同行之十二上首菩薩,乃至十萬人俱,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即此便是圓覺道場矣,正不必再啓此一幕幻劇也。然而座中有末徹悟者,悟有深淺者,欲流布于後末世者,不得不再請伸說,說必再叁啓請,爲重法故,于是二字,乃承上啓下之詞,開示種種法門,而各菩薩之咨詢,亦隨機而請,先後不紊,說者問者聞者,無不圓合,此其圓音欤。
文殊啓請之旨,爲修行法門,不外理悟事證,而成佛因地法行,從何下手,如何遠離諸病,不墮邪見耶。
佛謂無上法王,即是圓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皆由此而得波羅密,此法惟菩薩方可教授,非二乘所明。至于一切如來因地法行,無不依圓照清淨覺相而斷無明,無明斷,方成佛。所謂無明者,非實有體,衆人執妄,認幻爲真,故有輪轉,此名無明,若要頓出生死迷夢,在一知字,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是故作造成,以本性元是空…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