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人來對自己的親友做傷害之時,我們如何修忍辱行。這裏面就沒有包括安受苦忍,因爲安受苦忍是自己遭受苦而能甘心接受的忍辱。此處是講別人傷害到自己的親友,所以無安受苦忍這一條,只有谛察法忍及耐怨害忍
(卯二、遮瞋于己親友作惡者 分二:辰一、以谛察法忍遮止 分二: 巳一、于損壞佛像等者不應瞋之理)
「若于塔像及正法,或作誹謗或毀損, 我仍不應生瞋惱,佛等無人能損故。」
從師長身上可追溯到佛,傷害師長等同傷害佛一樣。對于佛像、佛典或佛塔等與法相關的聖物,或以火燒或以輕蔑行爲去毀壞這些聖物的那些人,我們也不應起瞋心,因爲他們的所做所爲是傷不了佛、佛法及佛塔的。
佛也是我們的傳承上師。從我們的上師的上師的上師…如此一直往上追溯,不難發現根本是佛。比如說上次阿富汗那邊將佛像爆炸、毀壞掉了,那時我們一定會生氣嘛!所以就要如此思惟。因爲佛是不會被傷害的,再怎麼做也只是他們自己造惡業而已,我們不用生氣。
(巳二、于損害親友等者亦應如是忍)
「若于師友及親知,作侵損者亦如是,依前述理而觀察,見從緣生息瞋恚。」
所謂的「師」可包含1.爲自己說法的老師2.協助我們的師長。「友」指法友,「親知」指自己的親人、親友。上述的這些人之所以被傷害即表示過去也曾造過這樣子的業的關系,所以他現在就會感受這樣的果報,因此沒必要對這些造作傷害的人起瞋恚。佛亦如是,佛早已成佛,任何人都傷不到他了。去造作傷害佛塔、佛像、佛殿的話,事實上是造作者自己的惡業。如果我們修依止善知識,以修密續的角度,我們一直觀想善知識是佛的話,如此思惟,則任何侵損對上師就根本傷害不到。
(辰二、以耐他怨害忍遮止 分四:己一、不應唯瞋有心者)
「于有情作損害者,有心無心有二類,曷唯簡擇瞋有心?故于損惱當安忍。」
造作傷害者可分兩類①有心的②無心的,如刀、劍等是屬于無心的。那我們如何檢擇去瞋恚「有心的」而不瞋恚「無心的」呢?要瞋的話應該是兩者都要瞋啊!何以只選有心的有情來瞋呢?這樣去思惟之後,就應該要遮止,遮止瞋恚修安忍。
(己二、不應瞋之理 廣論294+4):
「一人愚昧作損惱,一人愚昧生瞋恚,若無過失何待言,若有過失當咎誰?」
有些人由于對業果不了解,愚蒙于業果關系而造作傷害;也有些人對起瞋恚的過患不了解因而起瞋,這兩者如果都無過失可言的話,那麼我們該歸咎于誰呢?這裏最主要是要我們去思惟沒有起瞋恚的理由。例如:我們造作了殺生惡業,因爲對業果道理愚蒙、不了解的關系,所以去造做惡業;別人對我們造作傷害,是因爲對方沒有思惟起瞋恚的過患而造作傷害。這樣思惟的話,我們是愚蒙于業果而造作惡業;他則是愚蒙于瞋恚的過患而造作傷害,這兩者都錯了。這二者都錯了、很難以去區分,若要起瞋照理說兩者都應起瞋才對啊!也就是說兩者都須去對治不應起瞋。
(巳叁、思惟己過):
「所有能作損害業,昔時何故而造成?一切唯依業力轉,我于此事何必瞋?」
不論自己或他人,全都是隨業而轉而造作的,既然一切都隨業力轉的話,那又何以對這些損害的事起瞋恚呢?
「如是知已任何時,悉皆相對起慈心,我當如是自奮勉,于諸福業勤造修。」
不論自己或他人皆應相互幫忙協助,爲了淨化惡業之故,彼此間也要相互用慈心相待,努力積集福業。平日與我們有接觸的人,彼此間是最有關系的。我們的業和他們是有特別關系的,這表示彼此間有許多共業,除了有我的業、也有許多他人的業。我們生生世世若要增上,也應該清除周圍那些衆生的惡業。不好的業不讓它增長,就要一直把它清掉。所以彼此間用慈悲心對待,去除彼此間的惡業,努力累積一些善的資糧。這段是講這意思。仁波切說入行論是蠻好了解的,只是不好修而已。應該沒有問題,因爲我們的問題寂天菩薩都幫我們問完了啊!
問:有朋友在職場上只要認爲不能發揮所長,或工作不能如願,就另謀他職,就這樣不斷換工作,不斷換職業,這樣是否會有不好的結果?若依仁波切所講授的,要努力去除人與人間之惡緣,上面情形是否有相違?我們要如何思惟?
答:寂天菩薩講的要看自己的心,自己內心與對方相關的部分狀態如何?所謂「共業」,並不是這邊沒有、那邊沒有、只有中間一部份是連接的,不是此意。「業」是在心上面的,我心上面的一個業,此業跟我有關系而已。「能不能」或「要不要」消除此業,是屬于我個人的事。若要去除這業,那麼我們對別人上面起的,比如說:瞋恨心,那就自己一直調心,把瞋心消除。想要害他的不善念頭、造作出來的習氣把它消除掉,這就是共業,共業就是這個意思!
在一個團體或剛才所說的公司中,都會有造作善及惡的業。共業中如何消除自己所造作的那一部份,還是要靠自己的心。在公司中我如果存有害他人之心,這就是不好的共業。反之我一直存有幫助他人的心,不存害人之心,這就是好的共業。因爲我本就沒有想到害人的念頭。
在公司裏因爲我沒辦法活下去,仍然不可有害人心,只要安安靜靜的離開就好了。因爲是我自己無法再繼續的留在公司的,所以平靜的離開、另找出路。如果以充滿瞋恨心離開,這是最不好的心態,也是造了不好的共業。
問:以前曾和別人吵過架,應該忏悔嗎?應以何種心情與對方見面互動?
答:先把那時候的煩惱認出來,它從哪裏生起?比如說:我自己想法上面的執著心,我對他人上面不尊敬、不理他,這種心態都是不對的。能思惟的話:空性!思惟執著心的對境不存在。也可以思惟對他上面的悲心生起,這些可消除原有的惡業,不一定要見面但要用這種心去觀待。
問:仁波切說過,「隨喜」是積福德資糧最快的方法。不明白隨喜爲何有這麼大的功德,旁邊的人那麼辛苦做事,我只是一聲「隨喜」,難道所得的功德就跟他一樣?
答:「隨喜」不是嘴巴說說而已。真正的「隨喜」是真的心裏很想做,我也想能夠做到像他這樣子。這是一種動力很強的心,這種隨喜一定會有這樣的功德!
爲什麼呢?功德不是以外在事情的多寡來看待。善根及功德的多少,非取決于外在事相的多寡,應看內在善良的心動力多強烈?如果用心隨喜則心力很強,心力很強就可以得到如同自己去作的功德。
問:這麼聽來好像是隨喜比自己親自去做還好?
答:若我自己不要作而隨喜,那是不對的。真正的隨喜是我很想做、願意做的心。
問:那他爲什麼不就去做?
答:他有做或沒做是另外一回事,心裏有沒有這種隨喜?若有,這種功德就得到了。若心想我不要做!我隨喜!那是不對的,這不是真正的隨喜。
問:從造惡業的角度看。我並沒有親自造惡,只在心裏想,這樣是否也會有跟他一樣的惡業?
答:一樣的。「隨喜」的意思有我要跟隨、像你一樣的心。隨喜功德也有大小不同,並不是全部一樣。隨喜程度很高的隨喜與實際有做,何者功德大?當然實際上有作功德大。隨喜時功德像他一樣,功德像他一樣的意思是,比如說:我頌一部般若經,有頌般若經的功德;他這個隨喜,也是頌般若經的功德,但頌般若經的功德大小就有差別。「一樣」是指都是頌般若經的功德,但功德大小有差別,不是所得功德相同的意思!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講(第6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