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讲(第6品)▪P3

  ..续本文上一页他人来对自己的亲友做伤害之时,我们如何修忍辱行。这里面就没有包括安受苦忍,因为安受苦忍是自己遭受苦而能甘心接受的忍辱。此处是讲别人伤害到自己的亲友,所以无安受苦忍这一条,只有谛察法忍及耐怨害忍

  

(卯二、遮瞋于己亲友作恶者 分二:辰一、以谛察法忍遮止 分二: 巳一、于损坏佛像等者不应瞋之理)

  

若于塔像及正法,或作诽谤或毁损, 我仍不应生瞋恼,佛等无人能损故。

  

从师长身上可追溯到佛,伤害师长等同伤害佛一样。对于佛像、佛典或佛塔等与法相关的圣物,或以火烧或以轻蔑行为去毁坏这些圣物的那些人,我们也不应起瞋心,因为他们的所做所为是伤不了佛、佛法及佛塔的。

  

佛也是我们的传承上师。从我们的上师的上师的上师…如此一直往上追溯,不难发现根本是佛。比如说上次阿富汗那边将佛像爆炸、毁坏掉了,那时我们一定会生气嘛!所以就要如此思惟。因为佛是不会被伤害的,再怎么做也只是他们自己造恶业而已,我们不用生气。

  

(巳二、于损害亲友等者亦应如是忍)

  

若于师友及亲知,作侵损者亦如是,依前述理而观察,见从缘生息瞋恚。

  

所谓的「」可包含1.为自己说法的老师2.协助我们的师长。「」指法友,「亲知」指自己的亲人、亲友。上述的这些人之所以被伤害即表示过去也曾造过这样子的业的关系,所以他现在就会感受这样的果报,因此没必要对这些造作伤害的人起瞋恚。佛亦如是,佛早已成佛,任何人都伤不到他了。去造作伤害佛塔、佛像、佛殿的话,事实上是造作者自己的恶业。如果我们修依止善知识,以修密续的角度,我们一直观想善知识是佛的话,如此思惟,则任何侵损对上师就根本伤害不到。

  

(辰二、以耐他怨害忍遮止 分四:己一、不应唯瞋有心者)

  

于有情作损害者,有心无心有二类,曷唯简择瞋有心?故于损恼当安忍。

  

造作伤害者可分两类①有心的②无心的,如刀、剑等是属于无心的。那我们如何检择去瞋恚「有心的」而不瞋恚「无心的」呢?要瞋的话应该是两者都要瞋啊!何以只选有心的有情来瞋呢?这样去思惟之后,就应该要遮止,遮止瞋恚修安忍。

  

(己二、不应瞋之理 广论294+4):

  

一人愚昧作损恼,一人愚昧生瞋恚,若无过失何待言,若有过失当咎谁?

  

有些人由于对业果不了解,愚蒙于业果关系而造作伤害;也有些人对起瞋恚的过患不了解因而起瞋,这两者如果都无过失可言的话,那么我们该归咎于谁呢?这里最主要是要我们去思惟没有起瞋恚的理由。例如:我们造作了杀生恶业,因为对业果道理愚蒙、不了解的关系,所以去造做恶业;别人对我们造作伤害,是因为对方没有思惟起瞋恚的过患而造作伤害。这样思惟的话,我们是愚蒙于业果而造作恶业;他则是愚蒙于瞋恚的过患而造作伤害,这两者都错了。这二者都错了、很难以去区分,若要起瞋照理说两者都应起瞋才对啊!也就是说两者都须去对治不应起瞋。

  

(巳三、思惟己过):

  

所有能作损害业,昔时何故而造成?一切唯依业力转,我于此事何必瞋?

  

不论自己或他人,全都是随业而转而造作的,既然一切都随业力转的话,那又何以对这些损害的事起瞋恚呢?

  

如是知已任何时,悉皆相对起慈心,我当如是自奋勉,于诸福业勤造修。

  

不论自己或他人皆应相互帮忙协助,为了净化恶业之故,彼此间也要相互用慈心相待,努力积集福业。平日与我们有接触的人,彼此间是最有关系的。我们的业和他们是有特别关系的,这表示彼此间有许多共业,除了有我的业、也有许多他人的业。我们生生世世若要增上,也应该清除周围那些众生的恶业。不好的业不让它增长,就要一直把它清掉。所以彼此间用慈悲心对待,去除彼此间的恶业,努力累积一些善的资粮。这段是讲这意思。仁波切说入行论是蛮好了解的,只是不好修而已。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我们的问题寂天菩萨都帮我们问完了啊!

  

问:有朋友在职场上只要认为不能发挥所长,或工作不能如愿,就另谋他职,就这样不断换工作,不断换职业,这样是否会有不好的结果?若依仁波切所讲授的,要努力去除人与人间之恶缘,上面情形是否有相违?我们要如何思惟?

  

答:寂天菩萨讲的要看自己的心,自己内心与对方相关的部分状态如何?所谓「共业」,并不是这边没有、那边没有、只有中间一部份是连接的,不是此意。「业」是在心上面的,我心上面的一个业,此业跟我有关系而已。「能不能」或「要不要」消除此业,是属于我个人的事。若要去除这业,那么我们对别人上面起的,比如说:瞋恨心,那就自己一直调心,把瞋心消除。想要害他的不善念头、造作出来的习气把它消除掉,这就是共业,共业就是这个意思!

  

在一个团体或刚才所说的公司中,都会有造作善及恶的业。共业中如何消除自己所造作的那一部份,还是要靠自己的心。在公司中我如果存有害他人之心,这就是不好的共业。反之我一直存有帮助他人的心,不存害人之心,这就是好的共业。因为我本就没有想到害人的念头。

  

在公司里因为我没办法活下去,仍然不可有害人心,只要安安静静的离开就好了。因为是我自己无法再继续的留在公司的,所以平静的离开、另找出路。如果以充满瞋恨心离开,这是最不好的心态,也是造了不好的共业。

  

问:以前曾和别人吵过架,应该忏悔吗?应以何种心情与对方见面互动?

  

答:先把那时候的烦恼认出来,它从哪里生起?比如说:我自己想法上面的执着心,我对他人上面不尊敬、不理他,这种心态都是不对的。能思惟的话:空性!思惟执着心的对境不存在。也可以思惟对他上面的悲心生起,这些可消除原有的恶业,不一定要见面但要用这种心去观待。

  

问:仁波切说过,「随喜」是积福德资粮最快的方法。不明白随喜为何有这么大的功德,旁边的人那么辛苦做事,我只是一声「随喜」,难道所得的功德就跟他一样?

  

答:「随喜」不是嘴巴说说而已。真正的「随喜」是真的心里很想做,我也想能够做到像他这样子。这是一种动力很强的心,这种随喜一定会有这样的功德!

  

为什么呢?功德不是以外在事情的多寡来看待。善根及功德的多少,非取决于外在事相的多寡,应看内在善良的心动力多强烈?如果用心随喜则心力很强,心力很强就可以得到如同自己去作的功德。

  

问:这么听来好像是随喜比自己亲自去做还好?

  

答:若我自己不要作而随喜,那是不对的。真正的随喜是我很想做、愿意做的心。

  

问:那他为什么不就去做?

  

答:他有做或没做是另外一回事,心里有没有这种随喜?若有,这种功德就得到了。若心想我不要做!我随喜!那是不对的,这不是真正的随喜。

  

问:从造恶业的角度看。我并没有亲自造恶,只在心里想,这样是否也会有跟他一样的恶业?

  

答:一样的。「随喜」的意思有我要跟随、像你一样的心。随喜功德也有大小不同,并不是全部一样。随喜程度很高的随喜与实际有做,何者功德大?当然实际上有作功德大。随喜时功德像他一样,功德像他一样的意思是,比如说:我颂一部般若经,有颂般若经的功德;他这个随喜,也是颂般若经的功德,但颂般若经的功德大小就有差别。「一样」是指都是颂般若经的功德,但功德大小有差别,不是所得功德相同的意思!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讲(第6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