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一讲(第6品)

  

《入菩萨行论 廿一》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94/10/23

  

我们现在讲解的最主要用来遮止发起瞋恚,照科判而言发起瞋恚有三点:①自己被他人伤害 ②亲人或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被伤害 ③怨敌被他人善待时发起瞋恚。在此最主要是用来遮止发起瞋恚,在「自己被他人伤害」时遮止瞋恚所修忍辱包括安受苦忍的,但在「亲人或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被伤害、怨敌被他人善待」其中所修不发起瞋恚的安忍当中就没包含安受苦忍。

  

我们现在是讲到「卯二、遮瞋于己亲友作恶者」分二「以谛察法忍遮止、以耐他怨害忍遮止」谛察法忍讲过,现在是讲耐怨害忍的部分。耐怨害忍的部分,我们现在讲到思惟忍辱功德的部份。

  

「耐怨害忍」就是要遮止,因被怨害伤害,所生的瞋恚。藏文是「起眯酿母巴」的「起」有多方面思惟之意。我们会发起瞋恚有时会因为我们用多种角度去思惟被伤害的原因及情形,这样想的时候才会发起瞋恚的。那要遮止用这种方式生起的瞋恚,同样的也要透过多种角度思惟来将它遮止掉,「耐怨害忍」就是有这种意思。有时候我们可透过思惟忍辱的功德可以遮止瞋恚。

  

这边用火烧的比喻来讲,如果修习忍辱则善根不失坏,若不修习,则善根必坏失。比如说当别人对我们的亲友或师长轻蔑或伤害时,这一个瞋恚的人他是发起瞋恚才去伤害的嘛!那我们若对造作伤害的人起瞋恚的话,等于是把他的瞋恚拿来我们身上用。用一个比喻:如果一间茅草屋火烧了,我们把这里的火引到另一间茅棚去,同样茅棚也会引起大火的意思。这个情况就像别人伤害我们亲友起瞋恚的时候,他心中的善已经被烧了,然后我们又把他心中的火拿来自己心中,把我们心中的善又烧坏了!这边用这种方式来思惟不要起瞋。

  

忍辱品一开始就曾提过,我们经过千劫以来做布施所聚集的福德资粮,一瞋就会将它全部烧光、烧毁掉:一千劫所累积的善根,我们一瞋恚就会将它完全烧光光。我们如果修忍辱的话,那么这些善根就不会被烧掉,这就是修忍辱的功德。

  

这边两个偈颂,用譬喻来解说:

  

譬如房舍着火燃 旋见延烧及邻宅 蔓草柴薪易燃物 应悉曳出速抛弃

   如是于谁心贪着 即为瞋火所延烧 为慎焚烧福德林 须臾即弃勿暂留

  

也就是我们要去做这样思惟:如果起瞋恚的话,在起瞋恚的瞬间,将我们千劫所累积的福德资粮全部烧光光,这样想的时候,就可遮止掉瞋恚、不发起瞋恚。

  

如果不反瞋回去,我们会不会吃亏?自己的亲友或师长若被他们所轻蔑、伤害的时候,我们不是应该反瞋回去?不反瞋回去是不是吃亏啦?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这边这么说:我们应该要吃亏、应该要接受。因为你如果不吃小亏的话,会吃大亏。我们在尚未死亡前,多少总要吃点亏也会遭遇到一些苦,小苦不忍的话受将来会堕入地狱受大苦。下面的比喻就是这样子:

  

当死囚徒若可逃 仅断肢体岂不善 若由人中受轻苦 免地狱苦何不为

  

如果一个被判死刑的囚犯,有人告诉他,若只要斩断一只手就可免一死,他一定说:好,赶快砍吧!同理,我们如果可以在还没死之前受一点轻的苦的话,可以免掉地狱的苦,何乐不为呢?

  

这边也就是说:当你吃亏时,嘴巴不去反驳回去,你心中起瞋恚;你心中已经起了瞋恚,可是嘴巴没有反驳回去。你心中只要起瞋恚就完了,不管你的嘴巴有没有去反驳!如果你去起瞋恚,就完了!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遇到有人伤害我们的亲友师长,我们应该要安受,要吃这个亏,不起瞋恚,这样安受下来的话,等于是遮止堕入地狱恶业了。

  

自己的亲友师长受到伤害了已经很吃亏了,我们如果再生起瞋恚岂不是更吃亏。吃亏又更吃亏就是这里面的比喻:

  

今于如是轻微苦 我尚瞋厌难安忍 瞋恚为入地狱因 于彼云何不遮止

  

有人伤害我们的亲友、师长这是小苦应该要接受起来,如果能接受忍辱下来的话,就成为自心忍辱的修行,也可成为圆满菩提果的因,也可成就自己与其他有情的义利。最好接纳起来,因为这样就可以成就自他二利。若不接受的话,那我们前世已经起爱、瞋等等这些烦恼,已多达入地狱千次受苦的因了。甘愿接受这些烦恼入地狱受苦,那现在稍微的这一点苦,我们又何以不接受呢?这边的比喻:

  

为求诸欲百千劫 曾经地狱焚烧苦 而于自利及他利 徒受诸苦无所成」

  「些微损恼不足言 能令大义皆成办 为除有情损恼故唯应欣然忍诸苦

  

前面的偈颂也就是说,我们曾经无意义的接受地狱苦、无意义的投生到地狱去,造作很多这些业。到现在为止,曾经千劫、千百次投生在那里面,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成办任何一点意义、没有成办圆满的菩提因,也没有成办自他的任何一点利益。第一个偈颂讲这个意思。

  

第二个偈颂的意思是说,现在只要受些微小苦,如果能成办圆满的菩提,我们又何以不高高兴兴踊跃的去接受呢?

  

如果他人轻篾、伤害我们的亲友、师长的时候,甚至来伤害他身驱的种种行为的时候,我们都会起瞋恚。那这些亲友、师长,如果是我们越喜欢的、 越爱的人,我们所起的瞋恚愈大。我们已经学了忍辱功德利益,透过忍辱的功德,就要对付瞋恚心。

  

入行论里面所说修习忍辱的方法,说实在在实修时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一旦起瞋恚之时,仁波切的比喻:我们会热血沸腾,心整个错乱掉、无法再思考,就会变成那种状态。那这里面所讲的,如果碰到这种情况,要如何如何…,意思就是要在我们尚未发起瞋恚之前先做练习。我们如果能这样练习的话,那我们起瞋的时间也会缩短。如果我们这样练习的话,慢慢的、你起瞋恚的时候,在第二次剎那马上就可以平息下来。还没起瞋恚之前,就需要先作这样的准备。

  

所以那个骂我的人,以修行的角度来说是我修忍辱的老师;从不修行的角度来说,他是瞋恚心的老师。他就不断的瞋恨、我就更瞋恨。刚刚讲就像把一把火带过来,要怎样去烧?他就教我们!一个是坏的老师,一个是好的老师。

  

无始以来我们都随着烦恼转,一下子要用这种方法修持是很困难的。

  

有时看到别人起瞋恚的时候,好像他的瞋恚会来教我们自己如何起瞋恚。看到他人有强烈的我爱执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开始做准备:要如何我爱执…。无始以来,我们前后左右的人都在烦恼中转,好像烦恼彼此互相在教导、彼此相辅相成在进步。在这边我们就要思惟忍辱,尤其是思惟忍辱功德。当别人起瞋恚时,我们就是要利用他的烦恼来转变我们自己的烦恼;让见到别人的烦恼,能够转变成为我们修行佛法的助伴。

  

入行论所教授修忍辱的方法,可说是非常善巧的。

  

若是相反而言:如果我们以慈心来对待他人的话,别人也会以慈心来对待我们。刚才所说的瞋恚也是一样,我们以瞋心来对待人,别人搞不好也会以更大的瞋会来对待我们。现在要以法相应而行,不是随烦恼而行,从自己内心生起慈悲心去遮止掉瞋恚;自己心中先生起慈悲心然后去对待他人,就好像是以我们的悲慈心去教导他人怎样生起慈悲心。

  

下面进入卯三「遮瞋于己怨敌作利益者」分三

  

辰一「遮于怨敌赞扬者不忍」辰二「遮于彼安乐不忍」辰三「遮于彼利养不忍」

  

第一个「遮于怨敌赞扬者不忍」,有的人会透过言辞声音来赞扬我们的怨敌,使得他非常出名,有时我们会担心人家会认为他比我们好,所以我们会对他所受到的赞扬而起瞋恚。

  

第二个「遮于彼安乐不忍」,看到别人使我们的怨敌身安乐、心安乐的人,我们会生起不忍的瞋恚,此处就是要将它遮止。

  

第三个「遮于彼利养不忍」,有人对怨敌供养、好的利养…,我们也会起瞋恚,这边就是要遮止瞋恚。

  

「赞扬怨敌具功德 彼若欢喜得安乐 我心何不随赞扬 亦能令我心欢喜」

  「如是我心随喜乐 能生安乐亦无罪 诸有德者所赞许 亦是摄他殊胜法」

  

最初四句,就是第一个偈颂就是自我问到说:何以不喜?为什么不高兴?就是他人来赞扬怨敌之时…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一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