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廿一》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94/10/23
我們現在講解的最主要用來遮止發起瞋恚,照科判而言發起瞋恚有叁點:①自己被他人傷害 ②親人或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被傷害 ③怨敵被他人善待時發起瞋恚。在此最主要是用來遮止發起瞋恚,在「自己被他人傷害」時遮止瞋恚所修忍辱包括安受苦忍的,但在「親人或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被傷害、怨敵被他人善待」其中所修不發起瞋恚的安忍當中就沒包含安受苦忍。
我們現在是講到「卯二、遮瞋于己親友作惡者」分二「以谛察法忍遮止、以耐他怨害忍遮止」谛察法忍講過,現在是講耐怨害忍的部分。耐怨害忍的部分,我們現在講到思惟忍辱功德的部份。
「耐怨害忍」就是要遮止,因被怨害傷害,所生的瞋恚。藏文是「起眯釀母巴」的「起」有多方面思惟之意。我們會發起瞋恚有時會因爲我們用多種角度去思惟被傷害的原因及情形,這樣想的時候才會發起瞋恚的。那要遮止用這種方式生起的瞋恚,同樣的也要透過多種角度思惟來將它遮止掉,「耐怨害忍」就是有這種意思。有時候我們可透過思惟忍辱的功德可以遮止瞋恚。
這邊用火燒的比喻來講,如果修習忍辱則善根不失壞,若不修習,則善根必壞失。比如說當別人對我們的親友或師長輕蔑或傷害時,這一個瞋恚的人他是發起瞋恚才去傷害的嘛!那我們若對造作傷害的人起瞋恚的話,等于是把他的瞋恚拿來我們身上用。用一個比喻:如果一間茅草屋火燒了,我們把這裏的火引到另一間茅棚去,同樣茅棚也會引起大火的意思。這個情況就像別人傷害我們親友起瞋恚的時候,他心中的善已經被燒了,然後我們又把他心中的火拿來自己心中,把我們心中的善又燒壞了!這邊用這種方式來思惟不要起瞋。
忍辱品一開始就曾提過,我們經過千劫以來做布施所聚集的福德資糧,一瞋就會將它全部燒光、燒毀掉:一千劫所累積的善根,我們一瞋恚就會將它完全燒光光。我們如果修忍辱的話,那麼這些善根就不會被燒掉,這就是修忍辱的功德。
這邊兩個偈頌,用譬喻來解說:
「譬如房舍著火燃 旋見延燒及鄰宅 蔓草柴薪易燃物 應悉曳出速抛棄
如是于誰心貪著 即爲瞋火所延燒 爲慎焚燒福德林 須臾即棄勿暫留」
也就是我們要去做這樣思惟:如果起瞋恚的話,在起瞋恚的瞬間,將我們千劫所累積的福德資糧全部燒光光,這樣想的時候,就可遮止掉瞋恚、不發起瞋恚。
如果不反瞋回去,我們會不會吃虧?自己的親友或師長若被他們所輕蔑、傷害的時候,我們不是應該反瞋回去?不反瞋回去是不是吃虧啦?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這邊這麼說:我們應該要吃虧、應該要接受。因爲你如果不吃小虧的話,會吃大虧。我們在尚未死亡前,多少總要吃點虧也會遭遇到一些苦,小苦不忍的話受將來會墮入地獄受大苦。下面的比喻就是這樣子:
「當死囚徒若可逃 僅斷肢體豈不善 若由人中受輕苦 免地獄苦何不爲」
如果一個被判死刑的囚犯,有人告訴他,若只要斬斷一只手就可免一死,他一定說:好,趕快砍吧!同理,我們如果可以在還沒死之前受一點輕的苦的話,可以免掉地獄的苦,何樂不爲呢?
這邊也就是說:當你吃虧時,嘴巴不去反駁回去,你心中起瞋恚;你心中已經起了瞋恚,可是嘴巴沒有反駁回去。你心中只要起瞋恚就完了,不管你的嘴巴有沒有去反駁!如果你去起瞋恚,就完了!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遇到有人傷害我們的親友師長,我們應該要安受,要吃這個虧,不起瞋恚,這樣安受下來的話,等于是遮止墮入地獄惡業了。
自己的親友師長受到傷害了已經很吃虧了,我們如果再生起瞋恚豈不是更吃虧。吃虧又更吃虧就是這裏面的比喻:
「今于如是輕微苦 我尚瞋厭難安忍 瞋恚爲入地獄因 于彼雲何不遮止」
有人傷害我們的親友、師長這是小苦應該要接受起來,如果能接受忍辱下來的話,就成爲自心忍辱的修行,也可成爲圓滿菩提果的因,也可成就自己與其他有情的義利。最好接納起來,因爲這樣就可以成就自他二利。若不接受的話,那我們前世已經起愛、瞋等等這些煩惱,已多達入地獄千次受苦的因了。甘願接受這些煩惱入地獄受苦,那現在稍微的這一點苦,我們又何以不接受呢?這邊的比喻:
「爲求諸欲百千劫 曾經地獄焚燒苦 而于自利及他利 徒受諸苦無所成」
「些微損惱不足言 能令大義皆成辦 爲除有情損惱故唯應欣然忍諸苦」
前面的偈頌也就是說,我們曾經無意義的接受地獄苦、無意義的投生到地獄去,造作很多這些業。到現在爲止,曾經千劫、千百次投生在那裏面,到現在爲止並沒有成辦任何一點意義、沒有成辦圓滿的菩提因,也沒有成辦自他的任何一點利益。第一個偈頌講這個意思。
第二個偈頌的意思是說,現在只要受些微小苦,如果能成辦圓滿的菩提,我們又何以不高高興興踴躍的去接受呢?
如果他人輕篾、傷害我們的親友、師長的時候,甚至來傷害他身驅的種種行爲的時候,我們都會起瞋恚。那這些親友、師長,如果是我們越喜歡的、 越愛的人,我們所起的瞋恚愈大。我們已經學了忍辱功德利益,透過忍辱的功德,就要對付瞋恚心。
入行論裏面所說修習忍辱的方法,說實在在實修時是很困難的,因爲我們一旦起瞋恚之時,仁波切的比喻:我們會熱血沸騰,心整個錯亂掉、無法再思考,就會變成那種狀態。那這裏面所講的,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如何如何…,意思就是要在我們尚未發起瞋恚之前先做練習。我們如果能這樣練習的話,那我們起瞋的時間也會縮短。如果我們這樣練習的話,慢慢的、你起瞋恚的時候,在第二次剎那馬上就可以平息下來。還沒起瞋恚之前,就需要先作這樣的准備。
所以那個罵我的人,以修行的角度來說是我修忍辱的老師;從不修行的角度來說,他是瞋恚心的老師。他就不斷的瞋恨、我就更瞋恨。剛剛講就像把一把火帶過來,要怎樣去燒?他就教我們!一個是壞的老師,一個是好的老師。
無始以來我們都隨著煩惱轉,一下子要用這種方法修持是很困難的。
有時看到別人起瞋恚的時候,好像他的瞋恚會來教我們自己如何起瞋恚。看到他人有強烈的我愛執表現出來的時候,我們自己也開始做准備:要如何我愛執…。無始以來,我們前後左右的人都在煩惱中轉,好像煩惱彼此互相在教導、彼此相輔相成在進步。在這邊我們就要思惟忍辱,尤其是思惟忍辱功德。當別人起瞋恚時,我們就是要利用他的煩惱來轉變我們自己的煩惱;讓見到別人的煩惱,能夠轉變成爲我們修行佛法的助伴。
入行論所教授修忍辱的方法,可說是非常善巧的。
若是相反而言:如果我們以慈心來對待他人的話,別人也會以慈心來對待我們。剛才所說的瞋恚也是一樣,我們以瞋心來對待人,別人搞不好也會以更大的瞋會來對待我們。現在要以法相應而行,不是隨煩惱而行,從自己內心生起慈悲心去遮止掉瞋恚;自己心中先生起慈悲心然後去對待他人,就好像是以我們的悲慈心去教導他人怎樣生起慈悲心。
下面進入卯叁「遮瞋于己怨敵作利益者」分叁
辰一「遮于怨敵贊揚者不忍」辰二「遮于彼安樂不忍」辰叁「遮于彼利養不忍」
第一個「遮于怨敵贊揚者不忍」,有的人會透過言辭聲音來贊揚我們的怨敵,使得他非常出名,有時我們會擔心人家會認爲他比我們好,所以我們會對他所受到的贊揚而起瞋恚。
第二個「遮于彼安樂不忍」,看到別人使我們的怨敵身安樂、心安樂的人,我們會生起不忍的瞋恚,此處就是要將它遮止。
第叁個「遮于彼利養不忍」,有人對怨敵供養、好的利養…,我們也會起瞋恚,這邊就是要遮止瞋恚。
「贊揚怨敵具功德 彼若歡喜得安樂 我心何不隨贊揚 亦能令我心歡喜」
「如是我心隨喜樂 能生安樂亦無罪 諸有德者所贊許 亦是攝他殊勝法」
最初四句,就是第一個偈頌就是自我問到說:何以不喜?爲什麼不高興?就是他人來贊揚怨敵之時…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一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