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人是心中歡喜來贊揚怨敵的嘛!贊揚的人是我們之外其他的人,怨敵也是我們之外其他的人,同樣是我們之外其他的人,他人來贊揚他,我們心中又何以不喜呢?
比如說仁波切跟法炬師:你是我的敵人,他就一直贊歎你,他贊歎你的時候我就不想聽,聽到之時就瞋恨心生起。那你贊歎法炬師時,法炬師就你的角度是不是也是「他」,那我就你的角度也是「他人」;那我也是另外一個人,法炬師也是另外一個人,那爲什麼另外一個人會高興,我是不高興呢?
對境是一個好處,一個功德。你有好學問或修行,有什麼好處…,這是一樣的一些好處,他看到的時候就歡喜,我看到的時候不歡喜。但是他也不是你,我也不是你,那他怎麼會高興?我爲什麼不會高興?「他」是一樣的,不是你啊!。此處所談的他,不是我、你、他的他;這個「他」是「我跟他人」的他。不是我、你、他「第叁個人」的「他」,是我跟他人「另一個人」的「他」。寂天菩薩寫的滿有意思,這爲什麼?這個也不是我們對境的人,那他怎麼會高興?我怎麼可能會不高興?
後面四句也是一樣在回答。如果他人來贊揚怨敵時,贊揚的人心會歡喜吧!那我們自己也應該要歡喜,這邊好像是對自己在講:你也應該要歡喜!如果歡喜的話,那你將來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功德,你可以得到相同的無量安樂的因,這無量安樂的因是很重要的、無上的善因,這無上的善因是諸佛菩薩所贊歎來攝受他人、使別人歡喜的無上方法。
我們暫且不談,那些我不喜歡的人被贊歎。先說一般人被贊歎,看到這情形我們要生起歡喜心,有了這歡喜心將可得到利益,聰明的人應該如此做,應該心歡喜才對,可是實際上我們並非如此。
通常只要一聽到有人在贊歎別人時,內心是沒有歡喜心的,而且自以爲聰明的去做另一種不同的解釋,心中不歡喜去解釋我們不樂的原因,因爲他自作聰明。例如,有人在贊歎某位仁波切或某中心,他們是多麼的依照佛法的角度做善行,或做了與佛法相應的善根,我們聽到或看到這情形馬上用另一種見解反駁:我比他懂得更多、比他厲害、比他更聰明。再叁解釋,不斷解釋:「你的想法不太對的,我的看法才是正確的。」不斷解釋說明自己的見解,這就是沒有歡喜心,好像不說這些話,就覺得自己很笨,所以要一直解釋才會顯示自己的聰明!真正來說這才是很笨的人。
「亦是攝他殊勝法」 如果希望自己被他人所喜歡、要攝受他人的話,那麼看到別人的善就要真正從內心說出贊歎言語。這麼一來他即能夠被我們攝受,也可說是接受我們的想法,也可以說跟我們比較親近、比較相應。我講的話他們會聽,我的想法他們會接受。
「攝受」不一定要是老師的身份,只要是我說的話,大家想聽或能夠接受都是「攝受」。所以我們心裏真的是幹幹淨淨的隨喜、歡喜他的一些好處。若只是嘴巴講一講,當然他是人,他會知道這是騙人的,還更生氣。發自內心真心的歡喜,他自然會知道,他慢慢的就會親近我們,我講的話他就會接受,我的想法他都會接受。
那我本身就對他不喜歡,如同我教他:你不要歡喜我。我不歡喜他,當然他就不喜歡我。那不歡喜我,那完全不會攝受,就不會跟我們親近。
這裏談到,當見到他人贊歎怨敵時,心中會生起一股不願意的感覺。心中生起不願怨敵受贊歎的想法,就造業了,造業後的心相續的功德將會失壞。 這些功德指的就是「見」「不見」的利益,見是指「此世」、不見是指「來世」的利益都會壞掉。自己所不喜歡者擁有名譽、財富及一切圓滿,我們心中如果生起說希望他沒有、不要他擁有這些,想起這些想法的話,使自己造了來世不要自己名譽、自己財富及一切圓滿的因。就是四句的意思
「若謂他獲如是樂 汝不欲彼安樂者 傭工雇值不酬故 見與不見利俱失」
這意思是,如果見到他人喜歡我所不喜歡的人,內心會有「不願意」的想法。生起這種不願自己不喜歡的人得到快樂的心,將會慢慢擴及到只要見到任何人有任何快 樂,心中馬上會生起不願意的感覺,不願意任何人有快樂的感覺就會生起。
比如說我們的下屬、仆人,仆人的快樂是源自于我們給他們酬勞,我們給他酬勞,他就幫我們做事啊!我們給他酬勞,仆人就快樂對不對?但是你若有不願別人快樂的感覺的話,不願給仆人酬勞,仆人就不會快樂啊!就會生起不願意給的這種心。不給仆人酬勞,他就不幫我們做事。那麼你的「見」(此世)的利益就會損失,連「不見」(來世)的利益也一樣會損失。
所以「見」的果報,好像有一點點是以理論的角度講的。譬如,別人喜歡敵人的優點或好處之時,我不歡喜別人這種喜歡的心。敵人因爲別人贊歎他而很高興,我沒辦法接受他那麼高興。這種個性慢慢會越來越嚴重,嚴重到變成他自己要是最高興的,別人很高興的時候,他怎麼可以比我還高興!應該不可以他比我高興,好像我要是最高興的。
特別是地位和身份比我低的那些仆人,他們比我還高興的話,他是在我的下面,怎麼可以比我還高興,就會變成這種個性。所以我們心裏就不會注意我的仆人、我們下面的那些人心裏的高興、快樂。變成不尊重、不會照顧他人的這種個性。變成這種個性的話,我們照顧他人像是多給幾百塊或幾千塊讓他們高興、買衣服給他們…,一般比較善良的人都懂會這樣照顧別人。
而這種個性的人慢慢的會變得幾乎不做這種照顧別人的善行,漸漸地他會不理會別人高不高興,慢慢地跟他接近的人愈來愈少。跟他接近的人也愈來愈少,這就是「見」〈此世〉的果報。
這裏說的「現世果報」和平常所談的「現世報」有所不同。平常殺衆生,年老身體多病是「現世報」;這裏講的「現世果報」是內心的想法影響到你的個性,然後也影響到周圍。「現世的果報」好像是我心裏無法接受,比如說:我討厭的那個人,他心裏的高興我無法接受。從這裏慢慢…慢慢…我們的心就會引響,最後面現世就會看出來他周圍的人都不會想照顧他。這是「現世果報」的意思。
問題一:當朋友在贊歎我的敵人,我同時對朋友、敵人都不高興,這樣的現世果報都是一樣嗎?
回答:對來世果報來說當然就不一樣;就剛剛的理論來說是一樣的現世果報。而現世果報不一定照這樣子,像是殺生,這世就生病啊…,也會有這種果報的。
他人贊歎敵人,即表示敵人有某些功德,他人才贊歎他。在這情形下,我們心中會生起一個想法希望敵人沒有這個功德、沒有被贊歎的功德;另一方我們會對贊歎的人想說:他爲什麼會喜歡敵人?自己也會對這個贊歎的人生起不歡喜的心。
當他人贊歎敵人的時後,其他人也會對敵人心生歡喜。所以當他人贊歎敵人之時,我們心中會起叁種反應:
- 不喜歡這個贊歎語的人
- 聽到敵人受贊美時,內心生起歡喜心。
- 聽到敵人受贊美時,內心生起不歡喜心。
聽到他人在贊歎敵人時,除了有上述叁種反應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他人心生歡喜去贊歎敵人的那顆歡喜心,是我們起瞋的關鍵,我們不了解爲什麼他會歡喜敵人?然後對他心中所起的歡喜心起瞋恚的心,這個偈頌告訴我們,不可起瞋心,應允許他人歡喜怨敵。
如果他人贊歎我的時候呢?我們會心生歡喜!會對他心中的歡喜産生歡喜的心。同理,那麼他人在贊歎別人時,我們也應該心生歡喜才對的。這意思是說
「他人贊我功德時 若許爲他安樂事 何故贊他功德時 不許我心得安樂」
贊歎的心同樣都發自他人,爲何不能兩者都能接受?爲何只肯接受其中一種心?其實這個心是來自同一人的,相同的一種心就無法接受呢?他不是我是另外一個人,所以他心中的喜歡若是我真正接受的話,他什麼時後喜歡我都要接受。
如果有時接受有時不接受,就矛盾了、是不對的。他的歡喜心,我任何時刻都該接受,不管針對我或針對別人,甚或針對敵人都要接受的意思。以上所說道理,是對他人贊歎時,我們應該持有的心態。
現在被贊歎的人不是我,是你,你接受了,你也高興了,我也要高興。因爲,此我也不是你,我就好像敵人之外的另一個人,敵人之外的那個人可以接受,這個人爲什麼不能接受?豈不奇怪?有問題了。照理說都應該接受的。
我們看我們自己,「我」就放在那裏,來看「你」爲何不接受?真的是這樣子啊!另外一個第四個人來的話,他就會覺得我有問題啊!所以另外一個人來觀察的話,那就:喔!你是不對的。這裏好像自己觀察自己的樣子,自己、敵人、他人,我們觀察這叁個。反觀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寂天菩…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一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