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人是心中欢喜来赞扬怨敌的嘛!赞扬的人是我们之外其他的人,怨敌也是我们之外其他的人,同样是我们之外其他的人,他人来赞扬他,我们心中又何以不喜呢?
比如说仁波切跟法炬师:你是我的敌人,他就一直赞叹你,他赞叹你的时候我就不想听,听到之时就瞋恨心生起。那你赞叹法炬师时,法炬师就你的角度是不是也是「他」,那我就你的角度也是「他人」;那我也是另外一个人,法炬师也是另外一个人,那为什么另外一个人会高兴,我是不高兴呢?
对境是一个好处,一个功德。你有好学问或修行,有什么好处…,这是一样的一些好处,他看到的时候就欢喜,我看到的时候不欢喜。但是他也不是你,我也不是你,那他怎么会高兴?我为什么不会高兴?「他」是一样的,不是你啊!。此处所谈的他,不是我、你、他的他;这个「他」是「我跟他人」的他。不是我、你、他「第三个人」的「他」,是我跟他人「另一个人」的「他」。寂天菩萨写的满有意思,这为什么?这个也不是我们对境的人,那他怎么会高兴?我怎么可能会不高兴?
后面四句也是一样在回答。如果他人来赞扬怨敌时,赞扬的人心会欢喜吧!那我们自己也应该要欢喜,这边好像是对自己在讲:你也应该要欢喜!如果欢喜的话,那你将来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功德,你可以得到相同的无量安乐的因,这无量安乐的因是很重要的、无上的善因,这无上的善因是诸佛菩萨所赞叹来摄受他人、使别人欢喜的无上方法。
我们暂且不谈,那些我不喜欢的人被赞叹。先说一般人被赞叹,看到这情形我们要生起欢喜心,有了这欢喜心将可得到利益,聪明的人应该如此做,应该心欢喜才对,可是实际上我们并非如此。
通常只要一听到有人在赞叹别人时,内心是没有欢喜心的,而且自以为聪明的去做另一种不同的解释,心中不欢喜去解释我们不乐的原因,因为他自作聪明。例如,有人在赞叹某位仁波切或某中心,他们是多么的依照佛法的角度做善行,或做了与佛法相应的善根,我们听到或看到这情形马上用另一种见解反驳:我比他懂得更多、比他厉害、比他更聪明。再三解释,不断解释:「你的想法不太对的,我的看法才是正确的。」不断解释说明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没有欢喜心,好像不说这些话,就觉得自己很笨,所以要一直解释才会显示自己的聪明!真正来说这才是很笨的人。
「亦是摄他殊胜法」 如果希望自己被他人所喜欢、要摄受他人的话,那么看到别人的善就要真正从内心说出赞叹言语。这么一来他即能够被我们摄受,也可说是接受我们的想法,也可以说跟我们比较亲近、比较相应。我讲的话他们会听,我的想法他们会接受。
「摄受」不一定要是老师的身份,只要是我说的话,大家想听或能够接受都是「摄受」。所以我们心里真的是干干净净的随喜、欢喜他的一些好处。若只是嘴巴讲一讲,当然他是人,他会知道这是骗人的,还更生气。发自内心真心的欢喜,他自然会知道,他慢慢的就会亲近我们,我讲的话他就会接受,我的想法他都会接受。
那我本身就对他不喜欢,如同我教他:你不要欢喜我。我不欢喜他,当然他就不喜欢我。那不欢喜我,那完全不会摄受,就不会跟我们亲近。
这里谈到,当见到他人赞叹怨敌时,心中会生起一股不愿意的感觉。心中生起不愿怨敌受赞叹的想法,就造业了,造业后的心相续的功德将会失坏。 这些功德指的就是「见」「不见」的利益,见是指「此世」、不见是指「来世」的利益都会坏掉。自己所不喜欢者拥有名誉、财富及一切圆满,我们心中如果生起说希望他没有、不要他拥有这些,想起这些想法的话,使自己造了来世不要自己名誉、自己财富及一切圆满的因。就是四句的意思
「若谓他获如是乐 汝不欲彼安乐者 佣工雇值不酬故 见与不见利俱失」
这意思是,如果见到他人喜欢我所不喜欢的人,内心会有「不愿意」的想法。生起这种不愿自己不喜欢的人得到快乐的心,将会慢慢扩及到只要见到任何人有任何快 乐,心中马上会生起不愿意的感觉,不愿意任何人有快乐的感觉就会生起。
比如说我们的下属、仆人,仆人的快乐是源自于我们给他们酬劳,我们给他酬劳,他就帮我们做事啊!我们给他酬劳,仆人就快乐对不对?但是你若有不愿别人快乐的感觉的话,不愿给仆人酬劳,仆人就不会快乐啊!就会生起不愿意给的这种心。不给仆人酬劳,他就不帮我们做事。那么你的「见」(此世)的利益就会损失,连「不见」(来世)的利益也一样会损失。
所以「见」的果报,好像有一点点是以理论的角度讲的。譬如,别人喜欢敌人的优点或好处之时,我不欢喜别人这种喜欢的心。敌人因为别人赞叹他而很高兴,我没办法接受他那么高兴。这种个性慢慢会越来越严重,严重到变成他自己要是最高兴的,别人很高兴的时候,他怎么可以比我还高兴!应该不可以他比我高兴,好像我要是最高兴的。
特别是地位和身份比我低的那些仆人,他们比我还高兴的话,他是在我的下面,怎么可以比我还高兴,就会变成这种个性。所以我们心里就不会注意我的仆人、我们下面的那些人心里的高兴、快乐。变成不尊重、不会照顾他人的这种个性。变成这种个性的话,我们照顾他人像是多给几百块或几千块让他们高兴、买衣服给他们…,一般比较善良的人都懂会这样照顾别人。
而这种个性的人慢慢的会变得几乎不做这种照顾别人的善行,渐渐地他会不理会别人高不高兴,慢慢地跟他接近的人愈来愈少。跟他接近的人也愈来愈少,这就是「见」〈此世〉的果报。
这里说的「现世果报」和平常所谈的「现世报」有所不同。平常杀众生,年老身体多病是「现世报」;这里讲的「现世果报」是内心的想法影响到你的个性,然后也影响到周围。「现世的果报」好像是我心里无法接受,比如说:我讨厌的那个人,他心里的高兴我无法接受。从这里慢慢…慢慢…我们的心就会引响,最后面现世就会看出来他周围的人都不会想照顾他。这是「现世果报」的意思。
问题一:当朋友在赞叹我的敌人,我同时对朋友、敌人都不高兴,这样的现世果报都是一样吗?
回答:对来世果报来说当然就不一样;就刚刚的理论来说是一样的现世果报。而现世果报不一定照这样子,像是杀生,这世就生病啊…,也会有这种果报的。
他人赞叹敌人,即表示敌人有某些功德,他人才赞叹他。在这情形下,我们心中会生起一个想法希望敌人没有这个功德、没有被赞叹的功德;另一方我们会对赞叹的人想说:他为什么会喜欢敌人?自己也会对这个赞叹的人生起不欢喜的心。
当他人赞叹敌人的时后,其他人也会对敌人心生欢喜。所以当他人赞叹敌人之时,我们心中会起三种反应:
- 不喜欢这个赞叹语的人
- 听到敌人受赞美时,内心生起欢喜心。
- 听到敌人受赞美时,内心生起不欢喜心。
听到他人在赞叹敌人时,除了有上述三种反应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人心生欢喜去赞叹敌人的那颗欢喜心,是我们起瞋的关键,我们不了解为什么他会欢喜敌人?然后对他心中所起的欢喜心起瞋恚的心,这个偈颂告诉我们,不可起瞋心,应允许他人欢喜怨敌。
如果他人赞叹我的时候呢?我们会心生欢喜!会对他心中的欢喜产生欢喜的心。同理,那么他人在赞叹别人时,我们也应该心生欢喜才对的。这意思是说
「他人赞我功德时 若许为他安乐事 何故赞他功德时 不许我心得安乐」
赞叹的心同样都发自他人,为何不能两者都能接受?为何只肯接受其中一种心?其实这个心是来自同一人的,相同的一种心就无法接受呢?他不是我是另外一个人,所以他心中的喜欢若是我真正接受的话,他什么时后喜欢我都要接受。
如果有时接受有时不接受,就矛盾了、是不对的。他的欢喜心,我任何时刻都该接受,不管针对我或针对别人,甚或针对敌人都要接受的意思。以上所说道理,是对他人赞叹时,我们应该持有的心态。
现在被赞叹的人不是我,是你,你接受了,你也高兴了,我也要高兴。因为,此我也不是你,我就好像敌人之外的另一个人,敌人之外的那个人可以接受,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接受?岂不奇怪?有问题了。照理说都应该接受的。
我们看我们自己,「我」就放在那里,来看「你」为何不接受?真的是这样子啊!另外一个第四个人来的话,他就会觉得我有问题啊!所以另外一个人来观察的话,那就:喔!你是不对的。这里好像自己观察自己的样子,自己、敌人、他人,我们观察这三个。反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寂天菩…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一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