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廿二》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10/30
我们在下士道修行的时候,我们必需要得到一个善趣的人身,那要断除恶业,所要断除的恶业当中,是以瞋恚为我们最主要要断的,因为在恶业当中,这瞋恚等于是最不好的、最坏的,即使是你要生起菩提心也是一样,来破坏我们生起菩提心者呢,就是这个瞋恚,这瞋恚可以说是烦恼当中最恶劣的一者,那不论是你要暂时之间,遮止、防止自己堕落三恶趣也好,或者说你要发起菩提心也好,要遮止掉瞋恚呢,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可以说,是从下士道到发菩提心之间,这之间我们要灭掉的这些烦恼当中,以瞋恚为我们很主要的一个工作,因为瞋恚可以说是烦恼当中最坏的,所以为什么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面,就透过种种的这些道理来做思惟,来灭掉瞋恚。
让我们起瞋的,如果把它像寂天菩萨这样子把它归类起来可以分成三点,一个就是当我受到怨敌、他人的伤害的时候,那另外就是自己的亲人受到伤害的时候,或自己的师长、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友人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都会起瞋,这是一个。另外,有人来赞叹我们的敌人的时候,或者说有人来对我们不喜欢的对象做利敬供养的时候,我们也会起瞋恚,那另外就是怨敌的心欢喜的时候,我们也会生起很难以容忍他有那么高兴的时候,那这也是会起瞋恚。
如果就科判而言,就是「辰一遮于怨敌赞扬者不忍,辰二遮于彼安乐不忍,辰三遮于彼利养不忍」。就是有人来对怨敌赞扬,我们要遮止无法容忍的心,还有另外一个就是,怨敌他得到安乐,我们也要遮止无法忍受他得到安乐的心,另外就是有人来对怨敌做利养恭敬的时候,我们要遮止无法容忍他受到利养恭敬的心。所以上一次是讲到,中文是149页,第二个偈颂这里。
在这当中,就用非常多无量无边的证理、理由来遮破瞋恚。一般我们在打坐禅修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将瞋恚遮止掉呢?不会的。你必须在禅修的时候透过思惟,透过思惟像寂天菩萨这样子,去从很多的角度,举出很多的理由,这样子思惟之后,才能够遮止掉瞋恚。
如果真正要起瞋的话,应该是要对自己起瞋而不是对别人来起瞋,别人得到这些利养,我们也不应该起瞋,因为他先前有造过这个业,得到这个利养,得到这个福业,他有做过,所以他现在得到这个利养,那我们自己没有得到,因为我们自己没有造这个业,那应该要起瞋的应该要对自己起瞋,起瞋自己没有造这个业,就如同偈颂云:『汝于自先所作罪,不惟怙过无优悔』所以不可以对他人福报的成熟这一点来起瞋,因为这样子起瞋就是对他人的善业起瞋,这样子起瞋是很傻的。
他人得到这些利养,是因为他过去福报的关系,那如果你起瞋恚的话,那等于是去瞋恚他以前所做的善业,因为得到利养的福报,这是造了善业,那等于你去瞋恚这个善业,那这样子会使得自己,好像是障碍到自己将来能得到福报的业。
所以到这边为止,应该就是将「辰三遮于彼利养不忍」这一点讲完,那也就是说,如果怨敌他得到任何的利养的话,我们如果心中无法忍受而生起瞋恚的话这样子是错误的,应该要生瞋恚的对象应该是自己才对。
寂天菩萨的这种运用这些逻辑的这种方法,我们是做不到,我们没办法,因为我们的心都随着这些烦恼在走,所以我们的心无法对自己做旁观,所以我们没办法做到像这样子运用这些证理来对治这些烦恼。
仁波切:世亲菩萨写的《俱舍论》的第五品最前面刚开始的那一个偈颂,『有之根本即随眠,六种即贪如是瞋,慢无明见以及疑,彼六贪分说七种』
世亲菩萨又有说到我们生起烦恼主要有三个因,第一个就是未断随眠,第二个是靠近这个环境,遇到这个环境,起烦恼的环境,第三个就非理作意。 刚才说生起烦恼就这三个因嘛!如果能够断除这个烦恼的话,那我们一定能得到阿罗汉果,可是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办法将它断除。那第二个因就是靠近这个环境,那第三个就非理作意,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要靠近那个环境,远离那个环境,还有不要去非理作意,不要去想,不要去非理作意,就好像《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前面的在道前基础那边有讲到说,在下座,也就是在未修中间的时候,我们要守护六根门,还有饮食知量。守护根门就是不该看的不要去看,不该听的不要去听,这就是守护根门。我们现在很难像寂天菩萨这样子,可以透过很多的逻辑、理由,来将烦恼断除,可是至少我们可以做得到二个,就是不要靠近那种环境,不要去非理作意。
对我们现在而言,远离那种环境是最重要,因为在道次第里面有讲到:凡夫以断除产生烦恼的环境为主要的。那到这边为止,就是我们已经讲了有三种遮止起瞋恚的,这起瞋恚刚才有说,一个就他人来伤害我们自己,一个是他人来伤害我们的亲友,一个是他人来对我们不欢喜的怨敌来做赞叹利养,这些都会让我们生起无法堪忍的这种心,因而会生起瞋恚,那如何来遮止,这个前面已经讲过了,下面我们就开始讲:「寅三于障所乐欲者遮止瞋恚」
中文126页,我们开始念一下:我们先分类三个嘛!对自己上面,人家骂,这个时候就会生气,对我们的亲戚朋友上面,对我们的老师亲戚上面,人家骂、伤害的时候就一段,然后对敌人上面好的话又心不喜欢,不高兴,那这个怎么对治,我们先把它分开一下。
126页最下面一个科判,那边分为
「卯一 遮于己作恶者起瞋,卯二 遮瞋于己亲友作恶者起瞋,卯三 遮于己怨敌作利益者起瞋」
126页寅二所分下来的卯一卯二卯三这三个科判,卯一的科判它的偈颂就是从142页这里,然后第二个从143到146页,卯三这个科判从 146页到149页。
我们在126页最后一个偈颂:
「众苦逼恼轻蔑行,逆耳恶名粗恶语,不欲施我及所亲,岂能禁敌不出此」
这一句可以说,下面我们不是有分卯一卯二卯三吗?这一句就阐释出这三个科判的总义。我们现在从126页最后这一个偈颂开始念:
众苦逼恼轻蔑行,逆耳恶名粗恶语,不欲施我及所亲,岂能禁敌不出此,
安乐之因偶一生,苦因极多数无量,无苦出离心不生,故心当生坚定解,
为遮苦行好角斗,烧身断肢诸苦受,为无义事尚能忍,为求解脱复何恨,
难事久习转为易,世间何事不如此,故于小事当练修,令于大事能堪忍,
不见蛇虫蚊蚋苦,或为饥渴等苦逼,或生疥癞身搔痒,诸无义苦久亦安,
若遇寒热风雨侵,疾病拘囚及捶打,不应嗟吁以为苦,若以为苦害转增,
或人见自身出血,临敌无却倍勇毅,或人见他身出血,惊惶颠倒身仆地,
彼由心性或坚毅,或复怯弱而差别,是故虽负致命伤,应不以其苦为害,
诸有智者受苦时,不令心体受昏扰,与诸烦恼作战斗,临阵之时伤害多,
虽有极苦断命伤,瞋等怨敌终降伏,是为勇士称胜者,否则惟歼自死敌,
次应于苦观功德,由厌患故除骄慢,于轮回者起悲心,于罪羞惭乐善法,
于诸大苦出生处,胆等病原不瞋恨,何故瞋于诸有情,独亦缘逼不自主,
譬如吾人遭病苦,虽非所欲病自起,如是彼虽非所欲,亦由逼迫生烦恼,
虽未思惟彼应瞋,世人率尔生瞋恚,虽未思惟彼应生,如是瞋心自生起,
所有一切诸罪失,恶行种类多无量,悉从罪缘力所生,非能主宰得自在,
彼诸缘等亦未尝,思惟此苦当生起,彼所生者亦无心,思惟我今当生起,
所谓神我何所许,安立我名是何物,彼亦非由作是想,谓我当生始出生,
若不生者彼非有,彼时许生是何物,于境恒时驰散故,彼当不能得涅槃,
彼我若许是常法,见无作用如虚空,纵遇一切诸外缘,终无转变何所作,
正作之时亦如前,能作于彼何所作,谓此是彼能作者,此中何法相联属,
如是悉由他自在,非由己力能主宰,于诸一切如幻法,如是知已无瞋恚,
若尔以谁遮逻谁,今为遮止亦非理,依此能断诸苦流,是所许故理无违,
是故不论怨与亲,若见行于非理事,谓由如是因缘生,如是思惟获安乐,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二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