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的这些内涵,不但可以用来帮助我们降下第一种的瞋恚心,也可以帮我们降下后面的二种瞋恚心。
「寅三 于障所乐欲者遮止瞋恚」,这里面讲的你会看到四个角色,一个是我们自己,我们修忍辱的自己,一个是我们不喜欢的怨敌,另外一个,来伤害怨敌的那个人,造作伤害怨敌的那个人,那另外一个,阻止造作伤害的这个人,阻止那一个来伤害怨敌的那个人,所以有四个角色。对我们而言,怨敌是我们不喜欢的,所以他被伤害是我们最喜欢的,我们喜欢他被伤害嘛!那有一个人来阻止伤害怨敌的那个人的话,那我们就会对他起瞋恚。
那这边首先我们讲到于怨敌不乐于己无益,也就是说我们刚才所讲的有四个角色嘛!比如说甲乙丙丁来区分的话,先讲到说我们心中所喜爱的、所欢喜的就是怨敌被伤害,一个人来阻碍那一个伤害怨敌的人的话,那我们心中会不高兴,那在这边就是要去思惟,我们根本没有任何的理由去对怨敌被伤害感到欢喜,我们要去做这样子的思惟,因为怨敌被伤害的话,对我们而言根本没有关联,他有没有被伤害,对我们自己而言根本没有关联,也就是说,这个怨敌没有人去送食物给他吃,他肚子饿了,他肚子饿,是不是我们肚子就会饱,他没有东西吃,是不是我们肚子会饱,我们肚子也不会饱啊!对不对,所以他肚子饿我们也不应该觉得高兴。那怨敌没有得到利养,被人家阻止而没有得到利养的话,我们也没有理由可以高兴啊!
如果我们欢喜这怨敌被伤害的话,心中的这个希望他被伤害的话,这个希望是不是真能够伤害到他呢?不能伤害到他啊!所以这边,刚才解释:「若令怨敌心不乐,于汝心中有何安」他现在讲的:「仅由汝心希愿力,亦不成彼损害因」
如果真的像我们心中的愿望,这个怨敌真的被伤害了,愿望成真了,既使是这样子的话,你也不可以高兴,因为你既使再怎么高兴的话,怨敌所受的苦也不会增加,这边就说:「虽令由汝心希求,能使他苦汝何乐」
像刚才说的,照我们的希望,愿望成真,怨敌他被伤害了,那你心中再怎么欢喜的话,他所受的苦也不会增加,可是你因为你心中一直有那个希望,一直希望他被伤害,那他被伤害了,你心中又很欢喜,那这个果报是谁要去受?自己要去受,等于吃亏的人是自己。所以这一句说:「若为满足快意故,为害之烈孰过此」就是伤害的就是自己,吃亏最大的人就是自己,不是对方。
如果我们心生欢喜的话,那这个恶业就是我们吃亏嘛!那我们心中生起的恶业,就是对怨敌不欢喜、瞋恚的恶业呢!就好像是「烦恼渔夫投钓钩,锋锐难堪大痛苦,执我投于心狱镬,定为鬼卒相烹煮」就好像你自己生起瞋恚了,好像把自己挂在鱼钩上,我们在钓鱼的时候,就是把那个小虫钩在鱼钩上,然后把它抛到水中去钓鱼嘛!那现在变成自己心生烦恼了,把自己挂在鱼钩上,然后把自己抛到地狱里面的大铜锅里面被煮。
你真正去伤害到对方的力量,对方受到伤害的程度是非常微小的,可是自我伤害却是无尽的,这边说烦恼渔夫就是指我们生起来的瞋恚,那投钓钩就是由瞋恚发起而造的恶业,那自己发起瞋恚,然后把自己投到地狱里面去了。
这边就将瞋恚比喻为渔夫,那我们所造的业就像鱼钩,只要被恶业的钩钩到的话,是永远无法被挣脱的,你一定会被投到地狱里面去,而且会在地狱里面经劫累劫在那里受苦,所以算算,吃亏最大的人是自己,那怨敌受到伤害只有一点点而已,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
仁波切:一点点都没有。
「卯二 障己于己党类作饶益不应不忍」那这边也就是讲到说,我们心中都希望敌人所得到的都是最坏的,那自己都要最好的,如果别人来障碍我们得到最好的,我们就会对这个阻碍的人生起瞋恚,那这边将自己还有自己的亲友放在一起讲,就是如果对自己还有自己的亲友造作障碍的话,那就会起瞋恚,这里面就分为,就是来障碍自己得到赞叹、名闻者,不应该对他起瞋,那要去思惟这一些他人的赞叹或是名闻,事实上是无用的,因为得到这些赞叹名闻,你的福报也不会变大,反而会因为生起慢心而变小,所以如果你以为别人来赞叹就可以达到自己的自利的,那这种的想法是很傻的。这边说「赞扬美誉相阿谀,不能增福不延寿,不增色力不愈疾,亦不能令身安乐,若能辨别自义利,此中于我何有益」
如果他人来赞扬跟自己有关系的师长、亲友,我们都会很高兴,可是如果有人来伤害批评的时候,我们就会起瞋恚,在这边就要遮止瞋恚,如果他人来赞扬的话,给予好的名声、名闻的话,我们也不应该心中感到高兴。那有的人会认为说,听到好的赞美的声音我心里会很高兴,这是我需要的啊!那这边就是要遮止掉你去贪爱这种赞美、这种名声、他人的赞扬。如果你真得需要你的心高兴的话,倒不如去依于歌舞、醇酒或女人,这边偈颂说「若但为求快意故,不如严饰耽美酒」你只要求快乐的话,不如打扮漂亮或者耽着在美女跟酒里面。
有的人认为说,那如果去得到这些人家的赞美的话,那心会很高兴,其它的人要获得这些名誉的话,他可能要用一些钱或用生命去搏取,在这边就是说,我得到人家的赞美,我也不需要去花钱,或用生命去争取,那只要这样听到人家赞美我就感到很高兴就好了,有人会认为这样,认为得到人家的赞美,得到这些名誉是很有价值的,他认为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心里会很高兴。那这边就是要遮止去贪着这些名誉,就是说这些名誉也不是色法,有形体的,你得到这些名誉你的肚子也不会饱,你听到人家给你赞美的话你的病也不会好,这些赞美、名誉,就像空谷回音一样是虚名,你死的时候也带不走,那这一世你也不能靠这些名声来吃得饱,所以,去贪着那个有什么利益,没有什么利益啊!这边说「为求名誉失资财,乃至丧身亦不惜,语言文字有何用,死后虚名为谁悦」
我们要去思惟这些名闻、赞美的词句,这些词句是语文文字,那如果你听到这些好的语文文字就可以感到满足的话,那倒不如拿个录音机,对着它录下来,录了很多赞美的声音,你就一天到晚听它,看看肚子会不会饱,再怎么听肚子也不会饱,因为那只是虚空当中我们耳朵听得到的声音而已,它是无心的,无形体的,也非色体,也非色法,等于是虚无的东西,那何以值得你的贪念呢?
仁波切:这个搞不好就一直被人家骗了。
我们说这一些好的名声是无心要可言的,无心要可取的,如果为了要得到好的名声而没有得到,因此心感到非常的忧苦忧恼的话,就像这边举的例子一样,就好像七、八岁的小孩玩家家酒的时候,不是喜欢去堆沙堡吗?如果这个房子倒了的话就会在那边哭,那大人看起来就会觉得他们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很好笑,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如果贪着那些名声的话,就有点类似那样子。这边说「聚沙为屋若摧倒,令诸童稚号啕哭,若失赞誉与名闻,我心恼丧亦同彼」
这些名声是不值得我们去欢喜的,如果有一个什么东西可以真正让我们的心感到欢喜的话,那我们就应该要去喜欢它,或者说可以让他人的心感到欢喜的话,那或许我们还可以去喜欢这件事。可是比如说,他来喜欢我,我们就可以去喜欢他,因为他有心啊!可是这个声音没有心啊!发出来的声音让我们高兴,我们去喜欢那没有心的,这岂不是很傻吗?所以这边说「若乐其声声非心,于我无有赞扬意」
我们说声音是无心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去贪着这些名声,可是这边就有人讲到说,可是来讲出这种好听的声音的这个讲的人,他有喜欢我的心,所以他才来赞扬,因此我喜欢他,喜欢他所说出来的这个声音,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这边就回答说,他人心中有喜欢我的这一个欢喜的心,他心中的欢喜也不是你心中的欢喜,他心中的欢喜也转移不到你这里来,他心中的欢喜你也得不到,那是他的啊!在他的心上你也得不到,所以这边说「若称我能令他喜,计此以为欢喜因,或赞他人或赞我,令他欢喜我何益,彼心欢喜或安乐,非我行境不知故」
这边因为它中文翻成「不知故」,所以我们就不知道了,就很难了解,可能是解释这边,仁波切的解释是说,如果是藏文「谢米多」就是连一点点我们都得不到意思,他心的欢喜或安乐并非我的所行境,所以不得故,一点点也得不到的意思。
仁波切:「不知道故?」那就写错了,可能「下点波下撒谢」,「下点波下撒谢」就不对了,「下撒谢」才对,「下撒谢」是 一部份,这是他自己心上面的一个心所,这个快乐,是赞叹的那个人心上面的一个心所,所以这个心所,我们没办法从那里取过来一点点。
仁波切:他人来赞扬我,是因为在他人的心上面有一个乐受的关系,如果依于这样子的缘故你要欢喜的话,那应该在所有他人的心上面一生起乐受的话,你就要欢喜才对,这当然包括你对于在敌人…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二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