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二講(第6品)▪P3

  ..續本文上一頁講的這些內涵,不但可以用來幫助我們降下第一種的瞋恚心,也可以幫我們降下後面的二種瞋恚心。

  

寅叁 于障所樂欲者遮止瞋恚」,這裏面講的你會看到四個角色,一個是我們自己,我們修忍辱的自己,一個是我們不喜歡的怨敵,另外一個,來傷害怨敵的那個人,造作傷害怨敵的那個人,那另外一個,阻止造作傷害的這個人,阻止那一個來傷害怨敵的那個人,所以有四個角色。對我們而言,怨敵是我們不喜歡的,所以他被傷害是我們最喜歡的,我們喜歡他被傷害嘛!那有一個人來阻止傷害怨敵的那個人的話,那我們就會對他起瞋恚。

  

那這邊首先我們講到于怨敵不樂于己無益,也就是說我們剛才所講的有四個角色嘛!比如說甲乙丙丁來區分的話,先講到說我們心中所喜愛的、所歡喜的就是怨敵被傷害,一個人來阻礙那一個傷害怨敵的人的話,那我們心中會不高興,那在這邊就是要去思惟,我們根本沒有任何的理由去對怨敵被傷害感到歡喜,我們要去做這樣子的思惟,因爲怨敵被傷害的話,對我們而言根本沒有關聯,他有沒有被傷害,對我們自己而言根本沒有關聯,也就是說,這個怨敵沒有人去送食物給他吃,他肚子餓了,他肚子餓,是不是我們肚子就會飽,他沒有東西吃,是不是我們肚子會飽,我們肚子也不會飽啊!對不對,所以他肚子餓我們也不應該覺得高興。那怨敵沒有得到利養,被人家阻止而沒有得到利養的話,我們也沒有理由可以高興啊!

  

如果我們歡喜這怨敵被傷害的話,心中的這個希望他被傷害的話,這個希望是不是真能夠傷害到他呢?不能傷害到他啊!所以這邊,剛才解釋:「若令怨敵心不樂,于汝心中有何安」他現在講的:「僅由汝心希願力,亦不成彼損害因

  

如果真的像我們心中的願望,這個怨敵真的被傷害了,願望成真了,既使是這樣子的話,你也不可以高興,因爲你既使再怎麼高興的話,怨敵所受的苦也不會增加,這邊就說:「雖令由汝心希求,能使他苦汝何樂

  

像剛才說的,照我們的希望,願望成真,怨敵他被傷害了,那你心中再怎麼歡喜的話,他所受的苦也不會增加,可是你因爲你心中一直有那個希望,一直希望他被傷害,那他被傷害了,你心中又很歡喜,那這個果報是誰要去受?自己要去受,等于吃虧的人是自己。所以這一句說:「若爲滿足快意故,爲害之烈孰過此」就是傷害的就是自己,吃虧最大的人就是自己,不是對方。

  

如果我們心生歡喜的話,那這個惡業就是我們吃虧嘛!那我們心中生起的惡業,就是對怨敵不歡喜、瞋恚的惡業呢!就好像是「煩惱漁夫投釣鈎,鋒銳難堪大痛苦,執我投于心獄镬,定爲鬼卒相烹煮」就好像你自己生起瞋恚了,好像把自己挂在魚鈎上,我們在釣魚的時候,就是把那個小蟲鈎在魚鈎上,然後把它抛到水中去釣魚嘛!那現在變成自己心生煩惱了,把自己挂在魚鈎上,然後把自己抛到地獄裏面的大銅鍋裏面被煮。

  

你真正去傷害到對方的力量,對方受到傷害的程度是非常微小的,可是自我傷害卻是無盡的,這邊說煩惱漁夫就是指我們生起來的瞋恚,那投釣鈎就是由瞋恚發起而造的惡業,那自己發起瞋恚,然後把自己投到地獄裏面去了。

  

這邊就將瞋恚比喻爲漁夫,那我們所造的業就像魚鈎,只要被惡業的鈎鈎到的話,是永遠無法被掙脫的,你一定會被投到地獄裏面去,而且會在地獄裏面經劫累劫在那裏受苦,所以算算,吃虧最大的人是自己,那怨敵受到傷害只有一點點而已,受到傷害最大的還是自己。

  

仁波切:一點點都沒有。

  

卯二 障己于己黨類作饒益不應不忍」那這邊也就是講到說,我們心中都希望敵人所得到的都是最壞的,那自己都要最好的,如果別人來障礙我們得到最好的,我們就會對這個阻礙的人生起瞋恚,那這邊將自己還有自己的親友放在一起講,就是如果對自己還有自己的親友造作障礙的話,那就會起瞋恚,這裏面就分爲,就是來障礙自己得到贊歎、名聞者,不應該對他起瞋,那要去思惟這一些他人的贊歎或是名聞,事實上是無用的,因爲得到這些贊歎名聞,你的福報也不會變大,反而會因爲生起慢心而變小,所以如果你以爲別人來贊歎就可以達到自己的自利的,那這種的想法是很傻的。這邊說「贊揚美譽相阿谀,不能增福不延壽,不增色力不愈疾,亦不能令身安樂,若能辨別自義利,此中于我何有益

  

如果他人來贊揚跟自己有關系的師長、親友,我們都會很高興,可是如果有人來傷害批評的時候,我們就會起瞋恚,在這邊就要遮止瞋恚,如果他人來贊揚的話,給予好的名聲、名聞的話,我們也不應該心中感到高興。那有的人會認爲說,聽到好的贊美的聲音我心裏會很高興,這是我需要的啊!那這邊就是要遮止掉你去貪愛這種贊美、這種名聲、他人的贊揚。如果你真得需要你的心高興的話,倒不如去依于歌舞、醇酒或女人,這邊偈頌說「若但爲求快意故,不如嚴飾耽美酒」你只要求快樂的話,不如打扮漂亮或者耽著在美女跟酒裏面。

  

有的人認爲說,那如果去得到這些人家的贊美的話,那心會很高興,其它的人要獲得這些名譽的話,他可能要用一些錢或用生命去搏取,在這邊就是說,我得到人家的贊美,我也不需要去花錢,或用生命去爭取,那只要這樣聽到人家贊美我就感到很高興就好了,有人會認爲這樣,認爲得到人家的贊美,得到這些名譽是很有價值的,他認爲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心裏會很高興。那這邊就是要遮止去貪著這些名譽,就是說這些名譽也不是色法,有形體的,你得到這些名譽你的肚子也不會飽,你聽到人家給你贊美的話你的病也不會好,這些贊美、名譽,就像空谷回音一樣是虛名,你死的時候也帶不走,那這一世你也不能靠這些名聲來吃得飽,所以,去貪著那個有什麼利益,沒有什麼利益啊!這邊說「爲求名譽失資財,乃至喪身亦不惜,語言文字有何用,死後虛名爲誰悅

  

我們要去思惟這些名聞、贊美的詞句,這些詞句是語文文字,那如果你聽到這些好的語文文字就可以感到滿足的話,那倒不如拿個錄音機,對著它錄下來,錄了很多贊美的聲音,你就一天到晚聽它,看看肚子會不會飽,再怎麼聽肚子也不會飽,因爲那只是虛空當中我們耳朵聽得到的聲音而已,它是無心的,無形體的,也非色體,也非色法,等于是虛無的東西,那何以值得你的貪念呢?

  

仁波切:這個搞不好就一直被人家騙了。

  

我們說這一些好的名聲是無心要可言的,無心要可取的,如果爲了要得到好的名聲而沒有得到,因此心感到非常的憂苦憂惱的話,就像這邊舉的例子一樣,就好像七、八歲的小孩玩家家酒的時候,不是喜歡去堆沙堡嗎?如果這個房子倒了的話就會在那邊哭,那大人看起來就會覺得他們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很好笑,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們如果貪著那些名聲的話,就有點類似那樣子。這邊說「聚沙爲屋若摧倒,令諸童稚號啕哭,若失贊譽與名聞,我心惱喪亦同彼

  

這些名聲是不值得我們去歡喜的,如果有一個什麼東西可以真正讓我們的心感到歡喜的話,那我們就應該要去喜歡它,或者說可以讓他人的心感到歡喜的話,那或許我們還可以去喜歡這件事。可是比如說,他來喜歡我,我們就可以去喜歡他,因爲他有心啊!可是這個聲音沒有心啊!發出來的聲音讓我們高興,我們去喜歡那沒有心的,這豈不是很傻嗎?所以這邊說「若樂其聲聲非心,于我無有贊揚意

  

我們說聲音是無心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去貪著這些名聲,可是這邊就有人講到說,可是來講出這種好聽的聲音的這個講的人,他有喜歡我的心,所以他才來贊揚,因此我喜歡他,喜歡他所說出來的這個聲音,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這邊就回答說,他人心中有喜歡我的這一個歡喜的心,他心中的歡喜也不是你心中的歡喜,他心中的歡喜也轉移不到你這裏來,他心中的歡喜你也得不到,那是他的啊!在他的心上你也得不到,所以這邊說「若稱我能令他喜,計此以爲歡喜因,或贊他人或贊我,令他歡喜我何益,彼心歡喜或安樂,非我行境不知故

  

這邊因爲它中文翻成「不知故」,所以我們就不知道了,就很難了解,可能是解釋這邊,仁波切的解釋是說,如果是藏文「謝米多」就是連一點點我們都得不到意思,他心的歡喜或安樂並非我的所行境,所以不得故,一點點也得不到的意思。

  

仁波切:「不知道故?」那就寫錯了,可能「下點波下撒謝」,「下點波下撒謝」就不對了,「下撒謝」才對,「下撒謝」是 一部份,這是他自己心上面的一個心所,這個快樂,是贊歎的那個人心上面的一個心所,所以這個心所,我們沒辦法從那裏取過來一點點。

  

仁波切:他人來贊揚我,是因爲在他人的心上面有一個樂受的關系,如果依于這樣子的緣故你要歡喜的話,那應該在所有他人的心上面一生起樂受的話,你就要歡喜才對,這當然包括你對于在敵人…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二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