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廿叁》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11/06
上一次主要講到寅叁于障所樂欲者遮止瞋恚分二--「卯一、障于怨敵作損惱不應不忍」「卯二、障己于己黨作饒益不應不忍」,這當中又講到「辰一、怨敵不樂于己無益 辰二、對怨敵起害心于彼無損 辰叁、適成自害」。上一次講到中文是到一百五十叁頁「亦能壞諸圓滿事」,仁波切說我們念一下偈頌,我們從一百四十九頁最下面這個偈頌念到一百五十叁頁倒數 第二個偈頌這裏。
汝于自先所作罪 不惟怙過無憂悔
轉于他作福德事 妄冀齊驅作爭競
若令怨敵心不樂 于汝心中有何安
僅由汝心希願力 亦不成彼損害因
雖令由汝心希求 能使他苦汝何樂
若爲滿足快意故 爲害之烈孰過此
煩惱漁夫投釣鈎 鋒銳難堪大痛苦
執我投于心獄镬 定爲鬼卒相烹煮
贊揚美譽相阿谀 不能增福不延壽
不增色力不愈疾 亦不能令身安樂
若能辨別自義利 此中于我何有益
若但爲求快意故 不如嚴飾耽美酒
爲求名譽失資財 乃至喪身亦不惜
語言文字有何用 死後虛名爲誰悅
聚沙爲屋若摧倒 令諸童稚號啕哭
若失贊譽與名聞 我心惱喪亦同彼
若樂其聲聲非心 于我無有贊揚意
若稱我能令他喜 計此以爲歡喜因
或贊他人或贊我 令他歡喜我何益
彼心歡喜或安樂 非我行境不得故
若由彼樂故我樂 應于世人皆如是
雲何余人心喜樂 便能令我心不安
若唯思彼贊揚我 便令我心生歡喜
如是此亦不應理 唯是愚夫行徑爾
贊揚令我心馳散 亦能壞失厭離心
于他有德生嫉妒 亦能壞諸圓滿事
這邊講到贊揚、美譽雖然可以動搖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與修行的這些善行馳散掉、渙散掉,同時這些贊揚、美譽也可以壞我們的出離心,使我們的厭離心失壞,等于是使我們的善因失壞掉;對于他人又因美譽與贊揚的關系,你對于有德行的這些「他人」會生起嫉妒心,生起嫉妒心就是會去傷害他人,這樣也等于是失壞掉自己的圓滿事,所以贊揚和美譽可以說是損害自己與損害他人的一個因。
(仁波切說)厭離心是善因,就像皈依一樣,皈依有二個因,其一爲畏懼的心.此畏懼的心愈大,則對叁寶所生起的信心就愈大,由此所生起的皈依才是真正的皈依。厭離心像在自己身語意叁門上面的看法,對自己上面認爲很不對,這種心越強越會往上走,看到自己上面的過失、想厭離這個過失,這個越強才越會往上走、增長,這種心就是厭離心,厭離自己的過失這種心是最重要的,沒有這樣心的話,那就完全不會往上走,對于叁寶祈求的心也不會那麼強,就自己覺得我是對的,我是了不起,今天早上講的憍慢心、我慢心就是這樣子。這個很重要的。剛剛這裏講人家贊美,對本身的善行會傷害到,而且對善行的因也會傷害到。
如果自己以爲自己很好的話,當聽到贊美的時候,尤其是聽到在贊美別人的時候,你心裏面就會覺得:「我比他好啊,怎麼贊美他?要看看怎麼贊美我!」這樣子;然後,因爲自己會認爲自己比他好,所以如果別人贊美他比較好,你就會有嫉妒心生起來。
(仁波切說)如果完全沒有贊美的話,心裏就會覺得「我是很低」,不會什麼希求,不會什麼追求;當人家開始贊美一點點之後,我就開始注意到自己,對于自己要有一個好名聲的希求心就會越來越強,那就開始會有嫉妒心了。
所以,贊揚、美譽可說是我們的善行、善因的破壞者,現在有人來阻礙人家來贊揚我們,阻礙我們應該所獲的贊揚,事實上他是爲我們關閉惡趣門的關閉者,而且他阻止了我們去造不善業,因爲人家來贊揚,我們就會生嫉妒、造惡業等等,而現在他來破壞我們的贊揚,等于是阻止我們去造惡業,阻止我們墮入惡趣,他來爲我們關掉惡趣的門,所以這邊說,「是故若人恒趣求 破壞我之名聞等 豈非恒時防護我 免令墮于惡趣中」。
破壞我們的名譽者他不止爲我們關閉了惡趣門,他也是協助我們脫離叁有的協助者,之所以會系縛在輪回當中,最主要是歡喜輪回中的一切圓滿事, 輪回當中的名聞利養,貪著于名聲、財富(等)輪回當中的這些事物,在貪著當中最糟糕的是貪著于這些名聞、贊揚的聲音,貪著于他人來贊揚的話,你越貪著你會越被緊緊系縛在叁有輪回當中,就會變成怎樣?沒有聽到別人贊揚聲音的話,他就會不舒服。現在有一個人來協助我們,讓我們能脫離叁有、爲我們解縛的話,協助我們脫離叁有,這個協助者又怎麼可以對他起瞋呢?所以這邊就講到「爲求解脫利益故 我不應爲名利縛」--我是追求解脫者,所以我不應該被這些名聞利養所系縛。「若人爲我解纏結」--若有人爲我解掉這個纏結的話,「雲何對彼生瞋恚」。
這邊說破壞我名譽的人就好像佛一樣來做加持,爲什麼呢?因爲他助我來脫離輪回啊,輪回的因就是貪著于輪回的圓滿也就是這些名譽利養,這個人來破壞我的名譽豈不是協助我脫離輪回?而且,我們都不願遭受任何的苦,不要遭受苦就要斷除苦因,現在有個人來協助我們斷除這個苦因,爲我們關閉痛苦的門,那我們豈不是應該高興?就像是我現在已經要進到這一道苦門了,惡趣的苦門,現在他把我們拉回來,從門口拉回來,我們豈應該對他起瞋?不應該啊!我們應該視他如同佛、如同善知識一般,所以這邊說「我將陷入苦趣中 猶如諸佛作加持 閉惡趣門不聽入 雲何于彼生瞋恚」。
(仁波切說)這個「苦門」的意思是「苦的因」,苦的因現在這裏講的是什麼呢?就是名譽上貪著的心。
這裏是說,我們要這樣思惟:這一個來破壞名譽、名聲者是協助我們脫離叁有,協助我們脫離叁有的因,要這樣子思惟。意思是,當聽到別人贊揚不應當心生貪著贊揚的心,聽到別人指責批評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用這樣子來思維的話,我們就不會生起瞋恚的心,因爲他來破壞我們的名譽就等于是在保護我,免于我們墮于惡趣當中,所以前叁偈頌說:「贊揚令我心馳散 亦能壞失厭離心 于他有德生嫉妒 亦能壞諸圓滿事」
下面是「于福德爲障者不應瞋」,也就是不論是自己或是自己的友人、或有相關的人,如果在修行的時候,在積造福德的時候,如果有人來造作障礙,我們豈應該對他起瞋呢?是不是應該要對他起瞋呢?是不該的。
(仁波切說)一般而言,越想修行的人就會越有一個問題,常常在會看到別人做惡業,或者是障礙我們修行上面的時候,特別會起瞋恨心。對不想修行的人來說就比較無所謂的,他就不覺得是「障礙到」,我們知道這是障礙到我的修行上面,就生氣啊,比較不想修行的人就不會注意到這障礙到什麼什麼的,所以他們也就不會有什麼瞋恨心生起,對我們來說這很重要,我們是自己想修行,別人障礙到我們修行的時候,特別就會瞋恨心生起。所以那個時候怎麼辦?那時候我們就怎麼樣對治瞋恨心呢?
下面「謂彼能障礙福德 于彼生瞋亦非理 難行無如行忍辱今我何不修安忍」也就是說,當我們在作善行的時候,有人來造作障礙,譬如說我們在做布施或持戒的時候,像放生也是一種布施,我們在做放生這種布施善行的時候,有人來造作障礙,或是我們守戒的時候有人來造作障礙,那怎麼辦呢?一般的人都會起瞋,因爲有人作障礙,可是在這邊就不可以,應該去行忍辱行,忍辱行是非常難行的艱難行,如果在這個當下能夠忍得下來的話,等于是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修心、最難行的艱難行,就不要管布施做得好不好、守戒守得好不好,至少在那個時候我們已經修了一個最好的忍辱行;就是因爲這個忍辱行最難修,所以這邊才說「難行無如行忍辱 今我何不修安忍」。
(仁波切說)這個意思是,忍辱行是比布施還前面要做的修行,比布施和守戒還更殊勝的難行就是我有修忍辱行,這個是自己馬上就「喔,我這裏要修」前面布施、持戒有沒有修倒在其次,先要面對這個忍辱行是更爲重要的。
…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叁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