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叁講(第6品)▪P2

  ..續本文上一頁

如果不在那個時刻把它忍辱下來的話,反而起瞋恚,反瞋回去的話,在這個時候,你應該自我反問一下:「我這樣做到底是集聚福德資糧呢,還是在障礙自己的福德資糧?」因爲你在人家來障礙你作布施、持戒的時候,你所做的目的又是什麼?所做的目的是集聚資糧嘛,他人來障礙的時候你起瞋、反瞋回去的話,那會使你的所作所爲是集聚資糧呢還是障礙自己的福德資糧?所以這裏要自我問:「若唯由我之過失 于此怨敵不安忍 福德之因恒現前 但由我自爲障礙」。

  

當我們去作布施、持戒的時候,好像是我們自己去找積聚福德的因,現在他人來障礙我們等于是他帶來積聚福德的因,我們不需要去找,就是這樣子,所以這邊說:「若無怨害忍不生 若有怨害成忍福 怨礙即是福德因 雲何說彼爲障礙」,他人的障礙是我們修忍辱的因,如果沒有他人障礙的話,我們是沒地方可以修忍辱,所以這邊才說:「雲何說彼爲障礙」。

  

所以說,他人的障礙並不是來傷害我們的,爲什麼?因爲他是帶來我們修忍辱的機會,這裏就比喻說:「時至而來求乞者 不可說爲施障礙 亦如和尚阿阇梨 不可說爲出家礙」,當我們修布施的時候,有人來乞討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他的乞討是我修布施的障礙嗎?不是啊,他是來協助我們修布施啊;同樣的,當你受出家戒的時候,給予你出家戒的和尚、阿阇梨你可以說他是給出家人的障礙嗎?不是啊。

  

如果這個乞討的乞丐去到一個沒有心在修布施的人(沒有心要布施的人)的地方跟他乞討,或許他(布施者)可能會覺得這個人來作障礙(他來乞討是一種障礙);可是這個乞討的人如果去到一個修布施的人的面前跟他乞討的話,這個布施的人會認爲他是來障礙的嗎?不會,他是給他一個機會啊,他是給他一個修布施的機會而已啊;同樣的,出家也是一樣,戒也是一樣,一個完全不想遵守任何規矩的人,如果叫他什麼不能做什麼不能做,給他一堆規定,他會說你是來障礙他,可是如果一個一心想要遵守一些規定、守戒的人,他跑到傳戒的大恩德大阿阇梨那邊說:「請你傳給我什麼規定、什麼什麼戒」的話,那麼傳給他戒的人可以說是他的障礙嗎?不是啊。同樣修忍辱也是一樣。

  

仁波切說:所以,對于不是要修布施的人來說,一直遇到乞丐的時候,心裏會想:這個地方的人怎麼會這麼奇怪?很煩吔!一樣的,對于一個不想守規矩的人,如果有一個人一直對他說:「這裏不可以喔!」「那裏不可以喔!」他心裏一定會覺得「幹嘛!你是在找麻煩嗎?」而不會覺得你是對他好意,當然他不覺得這是在幫助他,進而要他對你感恩那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是對于那些想要修布施、想要出家的人來說,他們本身想守戒,本身想做這個事情,對他們來說「喔!很感恩,那個老師給我一個規矩了,很感恩!」所以,同樣的,對于想要修忍辱的修行者來說,當遇到那些障礙的時候,一定要歡喜地修忍辱,因爲對他來說,這是在修行上的一個幫助,不管對方是修行者或不是修行者,我們都應該提醒自己說:「我是修行者!」一定要這樣子想。

  

我們說來造作障礙的障礙者是我們修忍辱的因,行乞的乞者是我們修布施的因,這兩者比較之下,行乞者多于造作傷害者,所謂的行乞者不一定說要來跟你乞討錢啊什麼的,不是僅止于這樣,而是他有些拜托你、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要拜托你幫他做什麼什麼事,這一類也都屬于「行乞者」的範圍裏面,這裏有兩個一個是造作障礙者、一個是行乞者,這兩者比較起來,還是造作傷害者會比較少一點,它比較稀少一點。所以當我們值遇到這種讓我們修忍辱的因的時侯,就是遇到這些障礙者的時候,我們應該視爲稀有、珍貴,好好把握機會來修忍辱。

  

可以說:「較諸世間來乞者 作損惱者猶難得 以我若不損惱他必無人來惱我故」。那些行乞者,就是來拜托我們去做什麼什麼,就是一些有心寄托在我們身上的這些人會比較多一點,不需要等待我們去對他做什麼事之後,他才會來拜托我們爲他做什麼事,不需要這樣子;可是,這些來對我們造作傷害者,一定要有些因緣具足,什麼因緣具足?就是我們曾經造作傷害他了,他才會返回來傷害,要這樣因緣具足的是比較少的。

  

如果我們對對方造作很多傷害,他對我們的傷害也不少。

  

(仁波切說)剛剛這裏是講障礙的人與乞求的人,這兩者來說,乞求的人比較多,障礙的人比較少,但是障礙的人是靠剛剛這裏講的我們先要害別人,別人就會准備害我們,那我們害別人多的話,後面也會相當多。這裏講的是指修菩薩行的人,因爲他們真的修行的時候很少害到別人,所以就很少別人(傷)害到他,因此對他們來說這是很珍貴的機會,但對我們來說這個機會是太多了,哈哈!

  

如果是修菩薩行的行者當遇到修忍辱的機會的時候,他一定會執爲非常稀有、非常珍貴、非常歡喜去修忍辱行,就好像說我們一般人終身努力工作,努力從商積聚財物,有一天在他們家裏面,突然就從地下湧出一堆大鑽石,他豈不是非常的高興嗎?這邊就是說:「如人無心未搜求 忽得家中大寶藏」就是指那個意思,這邊所說的「大寶藏」,如果就菩薩行的行者而言就是修持忍辱的機會像大寶藏一樣「得菩提道勝伴侶 倍應于彼生歡喜」。

  

遭到他人傷害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反報其恩去利益他,應該報答他的恩去利益他,那麼怎麼利益他?就是我們要生起「願他能夠先成佛」,願他比我先成佛,爲什麼呢?因爲他是先製造了我們修忍辱的因也就是他的傷害,他的傷害是我們修忍辱的因,他先製造修忍辱的因,我之後才修忍辱行,所以他的恩德對我很大,沒有他的傷害,我就沒有機會修忍辱行,因此要報他的恩,願他先成佛。所以這邊說:

  

因彼及我起修行 後時成就忍辱果 應須于彼先回向彼是我修忍因故」。

  

所以,恭敬敵人是很重要的,敬重敵人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們說有四墮門 (有四個墮落的門),第一個是無知墮門,第二個是無敬(無恭敬)墮門,第叁個是放逸墮門,第四是煩惱多的墮門。

  

這邊說生起墮落的對境就是這些有情,我們如果我們對這些有情生起恭敬的心,或者對法生起恭敬的心,對叁寶生恭敬的心、對師長生恭敬的心,總之,恭敬心越強,煩惱就越少,等于是我們自己製造了一個環境—少生煩惱的環境。

  

如果我們可以恭敬、敬重敵人的話,等于是我們不會生起瞋恚,不會生起煩惱,我們可以修忍辱,恭敬敵人顯得很重要。

  

(仁波切說)平常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一樣,(先生起)一顆恭敬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先不用學對他瞋恨心生起的時候怎麼辦、怎麼對治,那是沒有辦法的,在未生起瞋心之前先對于他人上面生起一顆尊敬、恭敬的心,這是我們自己做了一個環境,做了一個保護,所以煩惱也就不會生起,瞋恨心就像是一個手電筒,(本來是)要照他嘛,我們先保護它,一顆恭敬的心,對他上面一個尊敬的心,(手電筒)就沒有辦法照到他,已經恭敬他了,瞋恨心的手電筒怎麼照到他?沒有辦法照到他!也就不會對他生氣了,所以恭敬常常跟我們接觸的人,對他們一個恭敬的心很重要。我講這一段只是要表達,四墮門裏面的「不恭敬」也是很重要的,前面的四墮門不用解釋,應該以前有解釋過了…沒有嗎?現在不用吧?!現在主要是四個裏面「不恭敬」這個。

  

這邊說,敵人等于是這樣利益到我,我們應該要回報回去,因此作回向的時候應該回向讓他先成佛,這樣講了之後,或許有一些人起了一個疑問說:「敵人這樣來傷害,對我們修行人而言是他來利益到我們,可是敵人本身並沒有要利益我們的心啊?既然沒有利益我們的心,我們又何以把他們視同是利益我們的人?又何以要起恭敬、起感念他的恩澤,要回報他恩澤的這種心?不需要啊!」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下面就是回答「若無令我修忍想 謂不應供彼怨敵 正法堪爲修行因 于彼亦何須供養」這邊的正法就是指道谛、滅谛而言,道谛、滅谛是我們修行的因,道谛和滅谛也沒有要利益我們的心啊,我們何必對法寶起恭敬的心?不需要啊。

  

譬如說「皈依」,「皈依」也不會有想來利益我們的心,它也沒有想來利益我們的心啊,業果也是一樣,業果也沒有想來利益我們的心,可是我們都覺得皈依、業果利益到我們了,我們都會這樣子想啊,所以這邊結論是說,並不需要對方從他那一方面思惟要來利益我們的心,才視他對我們有恩澤,並不需要這樣,而是要站在我們這邊,如果我們這邊受到利益的話,就要把對方視爲有利益者。

  

這邊接著有另一個人提出另外一個問題出來:「如果對方有傷害的心呢?有傷害我們的心呢?他有這種傷害的心,我們又怎麼可以把他視同是來利益我們的人?把他視同感恩的人、感恩的對境?不應該啊!」有人提這樣的問題。這邊的回答就說:「若謂彼有損害心 不應供養彼怨敵 勤求饒益如醫師 于彼雲何修忍辱《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叁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