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叁講(第6品)▪P3

  ..續本文上一頁>」這邊比喻像醫師,醫師看似在傷害我們,因爲他會割、會開刀什麼的,看似他在傷害我們,實際上他卻是在利益我們,所以要用這種方式來做思惟。

  

(仁波切說)不是「看似」,他當時也想傷害我,那個醫生當時是想開(刀)啊,傷害我的身體,但是他真正實際是幫助到我;一樣地,那個人實際…他真正的是…當時看他的心的話,他想要害我,實際上(卻)幫助到我,就這個意思。這裏的理論是當時的心態跟真的實際是不一樣,這個意思,當時他的心態來說就想割,「想割」這個就是「害的心」,但是實際是幫助;同樣的,他當時的心是害我,但實際這個人(卻)幫助我。

  

仁波切說你們說沒有解釋過「四墮門」,這裏做簡短解釋,對你們有一點幫助吧!(仁波切說)因爲我們也不想墮叁惡道吧!哈哈。

  

第一個就是「無知墮門」,「無知」也就是不知道,即使你不知道起瞋恚的過患,即使你不知道造惡業的果報是什麼,即使你不知道,可是並不是說你不知道就不會感惡果,並不是說你不知道造惡業的果報是什麼,就代表你造惡業不會感受造惡業的果報,並不是那個意思。或者是說,你不知道瞋恚的過患,你發起瞋恚之後,瞋恚帶來的果報就不會成熟,也不是這樣。反而,由于無知的關系,造的惡業更多,起的貪瞋煩惱更多,就會變成我們說的「胡作非爲」,因爲無知的關系而胡作非爲。

  

要關閉無知墮門就必須要「知」,「知」就是去了解、知道,知道對我們絕對有利益,知道是很重要的,知道的話就可以關閉墮落門,這樣子我們就可以使得煩惱不生起來,可以依著煩惱的對治法。

  

由知可以遮止掉無知,由知可以遮止掉很多因爲無知的衆多胡作非爲。

  

(仁波切說)「無知」跟「有知」有差,無知的話就完全不會覺得這是錯誤,就一直會、無量無邊的我們一直做;那我們了知的話,後面就不會像無知那麼恐怖、那樣無量無邊,這個我們會切掉、切斷,但是還有沒有做?也有!也是有。

  

再來講「無敬墮門」,無敬墮門是雖然你了知,你是「知」,可是如果沒有生起恭敬的心的話,仍然會成爲一個墮門,仍然會有墮落,譬如說瞋恚,要遮止瞋恚的修行就是忍辱,要遮止貪欲的修行就是不淨觀,如果我們對于忍辱、不淨觀的修行生起恭敬的心,就等于是恭敬法,就譬如一個講經的師長,他會恭敬他使用的法本;同樣的,不只恭敬法而已,我們也應該對于在我們前後左右,給予我們教導的師長、或者是法友生起恭敬的心,以及對于協助我們修行的人也應該要生起恭敬的心;除此之外,我們更應該恭敬誰呢?恭敬佛的聖心所珍惜的有情,佛的心是佛用慈悲心珍惜一切的有情,我們對于佛所珍惜的有情應該更生恭敬的心,所以恭敬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恭敬的心,或者說敬重或尊重的心的話,煩惱可能就會很迅速的生起來,生得很多,因此而造了很多惡業。

  

對于能夠對治煩惱的法,我們應該恭敬,對于同修、道友應該要恭敬,對于教導我們的師長我們應該要恭敬,所生起來的恭敬心有多強,就可遮止多少的煩惱。

  

雖然恭敬不是煩惱的正對治,但也可以說是使我們不生起煩惱的一個方法,等于是說恭敬製造一個環境,尊重的心好像製造一個環境,不生起煩惱的一個環境。

  

如果有了知、也有恭敬,可是你的心卻不長時間去依于正知和正念,那就會形成放逸墮門,我們知道正知和正念可以遮止煩惱生起的,因爲正知可以讓我們緊記住何者當爲、何者不當爲,正知可以偵查我們是否正確在做,如果沒有正念和正知的話,我們的心很容易隨著煩惱而轉,當心隨著煩惱轉的時候,就表示心沒有依止于正知和正念,隨煩惱轉的時候就是代表這個征兆。

  

再來講到第四個墮門,就是煩惱熾盛、煩惱很多,這邊所說的煩惱指的是細品的煩惱,因爲如果沒有生起粗的煩惱的話,是不會造作惡業的,先前有講叁個墮落門,也有講到煩惱,這邊所說的是粗品的煩惱,現在所說的煩惱熾盛是屬于細品的煩惱。

  

再來解釋什麼是粗的煩惱、什麼是細的煩惱,讓我們造作惡業的這股力量是粗品的煩惱,之前是細品的煩惱,細的煩惱就譬如眼睛會看到各種不同的東西,看到的時候,就譬如看到這杯子、看到什麼東西,我們心中多多少少會生起貪著的心,這個貪的煩惱是細的。

  

煩惱熾盛的細品煩惱,就比如說是讓我們生起貪欲的對境,這個貪欲的對境我們不要經常去看、遇到,因爲剛遇到、剛看到的時候生起的貪是細細的,可是經常遇到、經常碰在一起的話,貪欲越積越多,最後就會形成很粗的貪;瞋恚也一樣,你聽人家講什麼講什麼,剛聽的時候可能生起的瞋只是很細的、小小的而已,可是聽多的時候,可能就會起很大的瞋恚。

  

在講放逸的時候,要遮止放逸墮門的話,要依止于正知和正念,所以正知和正念主要是遮止粗品的煩惱,在這邊「煩惱熾盛」的煩惱指的是細品的煩惱,意思也就是說,我們不要經常去接觸,一直去接觸的話,它就會積聚,越積越多就會變成粗的。

  

(仁波切說)所以這兩個要分開,剛剛用正知、正念對治的煩惱是粗的煩惱,正知、正念不讓粗的煩惱生起,這個而已。後面第四個不是正知正念對治的對象,正知正念沒有辦法對治那些細的煩惱,細的煩惱是自然就會出現的,眼睛一張開就出現了,所以正知正念沒有辦法,那就盡量不要接觸那些對境。

  

上面講的是四墮門,所謂的「墮」是墮到哪邊?墮到惡趣!會使我們墮到惡趣的是誰?惡業!惡業是怎麼來,直接的因是積聚粗品的煩惱,所以必須透過正知正念將它遮止掉,要遮止四墮門我們就必須要采取相反的態度,去了知、要恭敬(尊重)、不放逸、不去接觸生起細品煩惱的對境。

  

問題一:仁波切剛才說盡量不要去接觸細的煩惱的境,那麼細的煩腦要怎麼對治?您說正知正念無法對治,只能盡量不要去接觸那些境以外,還有哪些方法?

  

回答:細的煩惱的話,我們沒有辦法直接對治它,主要(是)心不要接觸那個對境,只有這個方法而已,沒有什麼其他的方法,也可以說祈求佛菩薩那些都可以,但是對我們來說主要真正能夠可以對它有幫助對它最有力的是,是不要接觸那個對境,這是最有力的。

  

問題二:仁波切,這樣聽起來我想到一個問題,修行剛開始因爲沒有辦法去對治煩惱,碰到境就很容易生起很多煩惱,是不是應該躲到山上去靜修比較好,就沒有對境可以讓你煩惱,在剛開始修的時候;還是有些人說:「生活就是道場」,你就是上班、工作,藉事練心(藉事情來練你的心),就是有這兩種說法,我不知道剛開始我們會産生很多煩惱的時候,哪一種方法會比較好?

  

回答:剛剛那些講的是粗的煩惱,也就是我們「平常接觸」的那些粗的煩惱,所謂「平常接觸」就是瞋恨心生起、貪心生起、跟人家發脾氣啊不禮貌啊,這些都是粗的煩惱,而這些比較粗的煩腦要生起時我們也是要、先要「離開這個對境」比較重要,所謂「離開這個對境」,也不是一定要身體離開喔,心要離開,(所謂的)心離開,剛才的「恭敬」也是屬于這個,恭敬的這種心;好像我們就就把原來的看法,轉變成另外一個看法,那就是離開了,這樣子的一個心。比如說,我對某一個人上面瞋恨心常常生起,就我剛剛講的,那個師兄是我的同修,他是我的法友、善友,對于佛菩薩來說(他)是心中最愛的對象,我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這個就是恭敬的心,這恭敬的心就會幫助到,不會馬上讓瞋恨心生起,甚至于瞋恨心就離開了,因爲我們心裏這樣想的時候,瞋恨心的對境就不會出現,我們就離開瞋恨心,平常瞋恨心生起時(看他)是那麼壞的一個人,我就這樣子看嘛,當恭敬心生起的時候,因爲這時的看法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結果這時候原來對他的看法就轉變完全不一樣了,所以那個很壞的人的對境就沒有了,就離開了。這就是恭敬的,也有對他上面我就修忍辱,修忍辱是最殊勝的一個法門,我對忍辱很恭敬的時候,對瞋恨心上面,很想遠離的心就很強,所以看到他的時候,也會覺得一個就是入行論裏面講的可以修忍辱的對境,或者一個恭敬的心;剛剛,我們平常講的是粗的煩惱,粗的煩惱生起也是對境也很重要,要離開對境,就是自己要把心改變過來這個很重要。如果沒有辦法這樣子改的話,後面真的煩惱生起的時候怎麼對治,這很麻煩、這很困難,就如同剛剛講的一樣,恭敬的時候,我們就把對境離開、轉變(成)另外一個對境,我們恭敬的時候,它的對境就不是煩惱的對境,就要把煩惱的對境轉變另外一個對境,就是可以修忍辱的、可以慈悲的、可以感恩的,好像利他心的對境就生起了,所以我們煩惱生起的對境要改實在很重要,這個是離開對境的意思。如果我們沒有做離開對境的努力,而當煩惱直接生起的時候,才開始一直努力地對治的話,我們是不會贏的,我們會輸(笑)!第一個我們要做的是,剛剛也是有次第嘛,就是恭敬修很重要,恭敬修也沒有辦法的話,那就先離開了整個那個地方(笑),所以山上、山洞裏面去修行那些是,(要)看他修行的程度,對于像我們這些凡夫的人來說,剛開始的時候,離開這個環境對他有幫助,真正修的時候,也不是僅有離開這個問題,而是他自己的心要能夠對治煩惱,能不能夠對治煩惱有時候也要試試看,離開這個對境的時候好像很安靜,下山看一看就會生起,這不對的,這也要試試看。所以兩個都需要吧,我覺得!有時候去山上、山洞去修一修,有時候下來就試試看我修的程度到哪裏。

  

所以就像這樣子的理由,就是把造作傷害的人視同如醫生一樣,把他視爲不是我們起瞋恚的對境,而對他生起歡喜的心,而他,造作傷害的他就像法寶一樣,因爲我們依著法寶可以修行,可以獲得利益;同樣的,傷害我們的對境,他是我們修忍辱的對境,所以我們應該對他起供養恭敬的心,如同在供養法寶一樣,所以這邊說「故依極惡瞋害心 方能生起忍辱行 惟此是修忍辱因 堪受供養如法寶」。

  

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就可以很肯定說這一個對境的的確確是我們修忍辱的因。

  

仁波切說:沒有真正的傷害,就好像表面、表演傷害我,這不是修忍辱的對境啊,修忍辱的對境一定是他心裏很想傷害,很想害我的,這樣子才算是忍辱的對境,所以忍辱的對境一定要是他心裏很想傷害我,所以這個是所緣緣,法寶我們就看一看,就修行,這是所緣緣,我們看法寶就能夠修行,那我們(如果) 沒有辦法看到一個東西沒有辦法修行,沒有辦法看到法寶的話,沒有辦法修行,爲什麼我們恭敬這個法寶?它是所緣緣,修行上的所緣緣而已,沒有什麼其他的。它對于我們上面其他有幫助嗎?沒有啊!比方說:每一次我看到入行論的時候,這部入行論也僅僅只是在這裏而已,並沒有在我的心中啊,但是它就是對我有幫助,因爲我看到它對我有幫助,所以我就恭敬它,雖然他僅僅只是「所緣緣」如此而已;同樣的理由,我們修忍辱的所緣緣需要什麼?需要很想傷害我的這種「害」才是所緣緣,沒有其他的所緣緣,有其他另外一個修忍辱的所緣緣嗎?沒有,只有這個。比如說,他不是真正想傷害我,他只是一個表演,看看你修忍辱到哪裏,那些不是真正的所緣緣,那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表演的,他只是試試看而已,他不是真正的傷害我,所以修忍辱也不會真正的修啊;要真的修忍辱是那個人真的是心中真的很想傷害我,很想傷害我是忍辱的所緣緣,忍辱的所緣緣只有這個而已,沒有其他的,好,忍辱是修行裏面最殊勝的,它的所緣緣要不要恭敬?要恭敬啊!爲什麼我們恭敬法寶,所緣緣上面有幫助才有尊敬它、拜它,修忍辱的所緣緣是那個「害」,所以這個是…確實是這樣子,確實它是所緣緣,沒有其他的所緣緣的對境。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叁講(第6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