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三讲(第6品)▪P2

  ..续本文上一页

如果不在那个时刻把它忍辱下来的话,反而起瞋恚,反瞋回去的话,在这个时候,你应该自我反问一下:「我这样做到底是集聚福德资粮呢,还是在障碍自己的福德资粮?」因为你在人家来障碍你作布施、持戒的时候,你所做的目的又是什么?所做的目的是集聚资粮嘛,他人来障碍的时候你起瞋、反瞋回去的话,那会使你的所作所为是集聚资粮呢还是障碍自己的福德资粮?所以这里要自我问:「若唯由我之过失 于此怨敌不安忍 福德之因恒现前 但由我自为障碍」。

  

当我们去作布施、持戒的时候,好像是我们自己去找积聚福德的因,现在他人来障碍我们等于是他带来积聚福德的因,我们不需要去找,就是这样子,所以这边说:「若无怨害忍不生 若有怨害成忍福 怨碍即是福德因 云何说彼为障碍」,他人的障碍是我们修忍辱的因,如果没有他人障碍的话,我们是没地方可以修忍辱,所以这边才说:「云何说彼为障碍」。

  

所以说,他人的障碍并不是来伤害我们的,为什么?因为他是带来我们修忍辱的机会,这里就比喻说:「时至而来求乞者 不可说为施障碍 亦如和尚阿阇梨 不可说为出家碍」,当我们修布施的时候,有人来乞讨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的乞讨是我修布施的障碍吗?不是啊,他是来协助我们修布施啊;同样的,当你受出家戒的时候,给予你出家戒的和尚、阿阇梨你可以说他是给出家人的障碍吗?不是啊。

  

如果这个乞讨的乞丐去到一个没有心在修布施的人(没有心要布施的人)的地方跟他乞讨,或许他(布施者)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来作障碍(他来乞讨是一种障碍);可是这个乞讨的人如果去到一个修布施的人的面前跟他乞讨的话,这个布施的人会认为他是来障碍的吗?不会,他是给他一个机会啊,他是给他一个修布施的机会而已啊;同样的,出家也是一样,戒也是一样,一个完全不想遵守任何规矩的人,如果叫他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做,给他一堆规定,他会说你是来障碍他,可是如果一个一心想要遵守一些规定、守戒的人,他跑到传戒的大恩德大阿阇梨那边说:「请你传给我什么规定、什么什么戒」的话,那么传给他戒的人可以说是他的障碍吗?不是啊。同样修忍辱也是一样。

  

仁波切说:所以,对于不是要修布施的人来说,一直遇到乞丐的时候,心里会想:这个地方的人怎么会这么奇怪?很烦吔!一样的,对于一个不想守规矩的人,如果有一个人一直对他说:「这里不可以喔!」「那里不可以喔!」他心里一定会觉得「干嘛!你是在找麻烦吗?」而不会觉得你是对他好意,当然他不觉得这是在帮助他,进而要他对你感恩那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是对于那些想要修布施、想要出家的人来说,他们本身想守戒,本身想做这个事情,对他们来说「喔!很感恩,那个老师给我一个规矩了,很感恩!」所以,同样的,对于想要修忍辱的修行者来说,当遇到那些障碍的时候,一定要欢喜地修忍辱,因为对他来说,这是在修行上的一个帮助,不管对方是修行者或不是修行者,我们都应该提醒自己说:「我是修行者!」一定要这样子想。

  

我们说来造作障碍的障碍者是我们修忍辱的因,行乞的乞者是我们修布施的因,这两者比较之下,行乞者多于造作伤害者,所谓的行乞者不一定说要来跟你乞讨钱啊什么的,不是仅止于这样,而是他有些拜托你、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要拜托你帮他做什么什么事,这一类也都属于「行乞者」的范围里面,这里有两个一个是造作障碍者、一个是行乞者,这两者比较起来,还是造作伤害者会比较少一点,它比较稀少一点。所以当我们值遇到这种让我们修忍辱的因的时侯,就是遇到这些障碍者的时候,我们应该视为稀有、珍贵,好好把握机会来修忍辱。

  

可以说:「较诸世间来乞者 作损恼者犹难得 以我若不损恼他必无人来恼我故」。那些行乞者,就是来拜托我们去做什么什么,就是一些有心寄托在我们身上的这些人会比较多一点,不需要等待我们去对他做什么事之后,他才会来拜托我们为他做什么事,不需要这样子;可是,这些来对我们造作伤害者,一定要有些因缘具足,什么因缘具足?就是我们曾经造作伤害他了,他才会返回来伤害,要这样因缘具足的是比较少的。

  

如果我们对对方造作很多伤害,他对我们的伤害也不少。

  

(仁波切说)刚刚这里是讲障碍的人与乞求的人,这两者来说,乞求的人比较多,障碍的人比较少,但是障碍的人是靠刚刚这里讲的我们先要害别人,别人就会准备害我们,那我们害别人多的话,后面也会相当多。这里讲的是指修菩萨行的人,因为他们真的修行的时候很少害到别人,所以就很少别人(伤)害到他,因此对他们来说这是很珍贵的机会,但对我们来说这个机会是太多了,哈哈!

  

如果是修菩萨行的行者当遇到修忍辱的机会的时候,他一定会执为非常稀有、非常珍贵、非常欢喜去修忍辱行,就好像说我们一般人终身努力工作,努力从商积聚财物,有一天在他们家里面,突然就从地下涌出一堆大钻石,他岂不是非常的高兴吗?这边就是说:「如人无心未搜求 忽得家中大宝藏」就是指那个意思,这边所说的「大宝藏」,如果就菩萨行的行者而言就是修持忍辱的机会像大宝藏一样「得菩提道胜伴侣 倍应于彼生欢喜」。

  

遭到他人伤害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反报其恩去利益他,应该报答他的恩去利益他,那么怎么利益他?就是我们要生起「愿他能够先成佛」,愿他比我先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先制造了我们修忍辱的因也就是他的伤害,他的伤害是我们修忍辱的因,他先制造修忍辱的因,我之后才修忍辱行,所以他的恩德对我很大,没有他的伤害,我就没有机会修忍辱行,因此要报他的恩,愿他先成佛。所以这边说:

  

因彼及我起修行 后时成就忍辱果 应须于彼先回向彼是我修忍因故」。

  

所以,恭敬敌人是很重要的,敬重敌人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说有四堕门 (有四个堕落的门),第一个是无知堕门,第二个是无敬(无恭敬)堕门,第三个是放逸堕门,第四是烦恼多的堕门。

  

这边说生起堕落的对境就是这些有情,我们如果我们对这些有情生起恭敬的心,或者对法生起恭敬的心,对三宝生恭敬的心、对师长生恭敬的心,总之,恭敬心越强,烦恼就越少,等于是我们自己制造了一个环境—少生烦恼的环境。

  

如果我们可以恭敬、敬重敌人的话,等于是我们不会生起瞋恚,不会生起烦恼,我们可以修忍辱,恭敬敌人显得很重要。

  

(仁波切说)平常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一样,(先生起)一颗恭敬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先不用学对他瞋恨心生起的时候怎么办、怎么对治,那是没有办法的,在未生起瞋心之前先对于他人上面生起一颗尊敬、恭敬的心,这是我们自己做了一个环境,做了一个保护,所以烦恼也就不会生起,瞋恨心就像是一个手电筒,(本来是)要照他嘛,我们先保护它,一颗恭敬的心,对他上面一个尊敬的心,(手电筒)就没有办法照到他,已经恭敬他了,瞋恨心的手电筒怎么照到他?没有办法照到他!也就不会对他生气了,所以恭敬常常跟我们接触的人,对他们一个恭敬的心很重要。我讲这一段只是要表达,四堕门里面的「不恭敬」也是很重要的,前面的四堕门不用解释,应该以前有解释过了…没有吗?现在不用吧?!现在主要是四个里面「不恭敬」这个。

  

这边说,敌人等于是这样利益到我,我们应该要回报回去,因此作回向的时候应该回向让他先成佛,这样讲了之后,或许有一些人起了一个疑问说:「敌人这样来伤害,对我们修行人而言是他来利益到我们,可是敌人本身并没有要利益我们的心啊?既然没有利益我们的心,我们又何以把他们视同是利益我们的人?又何以要起恭敬、起感念他的恩泽,要回报他恩泽的这种心?不需要啊!」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下面就是回答「若无令我修忍想 谓不应供彼怨敌 正法堪为修行因 于彼亦何须供养」这边的正法就是指道谛、灭谛而言,道谛、灭谛是我们修行的因,道谛和灭谛也没有要利益我们的心啊,我们何必对法宝起恭敬的心?不需要啊。

  

譬如说「皈依」,「皈依」也不会有想来利益我们的心,它也没有想来利益我们的心啊,业果也是一样,业果也没有想来利益我们的心,可是我们都觉得皈依、业果利益到我们了,我们都会这样子想啊,所以这边结论是说,并不需要对方从他那一方面思惟要来利益我们的心,才视他对我们有恩泽,并不需要这样,而是要站在我们这边,如果我们这边受到利益的话,就要把对方视为有利益者。

  

这边接着有另一个人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出来:「如果对方有伤害的心呢?有伤害我们的心呢?他有这种伤害的心,我们又怎么可以把他视同是来利益我们的人?把他视同感恩的人、感恩的对境?不应该啊!」有人提这样的问题。这边的回答就说:「若谓彼有损害心 不应供养彼怨敌 勤求饶益如医师 于彼云何修忍辱《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三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