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廿三》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11/06
上一次主要讲到寅三于障所乐欲者遮止瞋恚分二--「卯一、障于怨敌作损恼不应不忍」「卯二、障己于己党作饶益不应不忍」,这当中又讲到「辰一、怨敌不乐于己无益 辰二、对怨敌起害心于彼无损 辰三、适成自害」。上一次讲到中文是到一百五十三页「亦能坏诸圆满事」,仁波切说我们念一下偈颂,我们从一百四十九页最下面这个偈颂念到一百五十三页倒数 第二个偈颂这里。
汝于自先所作罪 不惟怙过无忧悔
转于他作福德事 妄冀齐驱作争竞
若令怨敌心不乐 于汝心中有何安
仅由汝心希愿力 亦不成彼损害因
虽令由汝心希求 能使他苦汝何乐
若为满足快意故 为害之烈孰过此
烦恼渔夫投钓钩 锋锐难堪大痛苦
执我投于心狱镬 定为鬼卒相烹煮
赞扬美誉相阿谀 不能增福不延寿
不增色力不愈疾 亦不能令身安乐
若能辨别自义利 此中于我何有益
若但为求快意故 不如严饰耽美酒
为求名誉失资财 乃至丧身亦不惜
语言文字有何用 死后虚名为谁悦
聚沙为屋若摧倒 令诸童稚号啕哭
若失赞誉与名闻 我心恼丧亦同彼
若乐其声声非心 于我无有赞扬意
若称我能令他喜 计此以为欢喜因
或赞他人或赞我 令他欢喜我何益
彼心欢喜或安乐 非我行境不得故
若由彼乐故我乐 应于世人皆如是
云何余人心喜乐 便能令我心不安
若唯思彼赞扬我 便令我心生欢喜
如是此亦不应理 唯是愚夫行径尔
赞扬令我心驰散 亦能坏失厌离心
于他有德生嫉妒 亦能坏诸圆满事
这边讲到赞扬、美誉虽然可以动摇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与修行的这些善行驰散掉、涣散掉,同时这些赞扬、美誉也可以坏我们的出离心,使我们的厌离心失坏,等于是使我们的善因失坏掉;对于他人又因美誉与赞扬的关系,你对于有德行的这些「他人」会生起嫉妒心,生起嫉妒心就是会去伤害他人,这样也等于是失坏掉自己的圆满事,所以赞扬和美誉可以说是损害自己与损害他人的一个因。
(仁波切说)厌离心是善因,就像皈依一样,皈依有二个因,其一为畏惧的心.此畏惧的心愈大,则对三宝所生起的信心就愈大,由此所生起的皈依才是真正的皈依。厌离心像在自己身语意三门上面的看法,对自己上面认为很不对,这种心越强越会往上走,看到自己上面的过失、想厌离这个过失,这个越强才越会往上走、增长,这种心就是厌离心,厌离自己的过失这种心是最重要的,没有这样心的话,那就完全不会往上走,对于三宝祈求的心也不会那么强,就自己觉得我是对的,我是了不起,今天早上讲的憍慢心、我慢心就是这样子。这个很重要的。刚刚这里讲人家赞美,对本身的善行会伤害到,而且对善行的因也会伤害到。
如果自己以为自己很好的话,当听到赞美的时候,尤其是听到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会觉得:「我比他好啊,怎么赞美他?要看看怎么赞美我!」这样子;然后,因为自己会认为自己比他好,所以如果别人赞美他比较好,你就会有嫉妒心生起来。
(仁波切说)如果完全没有赞美的话,心里就会觉得「我是很低」,不会什么希求,不会什么追求;当人家开始赞美一点点之后,我就开始注意到自己,对于自己要有一个好名声的希求心就会越来越强,那就开始会有嫉妒心了。
所以,赞扬、美誉可说是我们的善行、善因的破坏者,现在有人来阻碍人家来赞扬我们,阻碍我们应该所获的赞扬,事实上他是为我们关闭恶趣门的关闭者,而且他阻止了我们去造不善业,因为人家来赞扬,我们就会生嫉妒、造恶业等等,而现在他来破坏我们的赞扬,等于是阻止我们去造恶业,阻止我们堕入恶趣,他来为我们关掉恶趣的门,所以这边说,「是故若人恒趣求 破坏我之名闻等 岂非恒时防护我 免令堕于恶趣中」。
破坏我们的名誉者他不止为我们关闭了恶趣门,他也是协助我们脱离三有的协助者,之所以会系缚在轮回当中,最主要是欢喜轮回中的一切圆满事, 轮回当中的名闻利养,贪着于名声、财富(等)轮回当中的这些事物,在贪着当中最糟糕的是贪着于这些名闻、赞扬的声音,贪着于他人来赞扬的话,你越贪着你会越被紧紧系缚在三有轮回当中,就会变成怎样?没有听到别人赞扬声音的话,他就会不舒服。现在有一个人来协助我们,让我们能脱离三有、为我们解缚的话,协助我们脱离三有,这个协助者又怎么可以对他起瞋呢?所以这边就讲到「为求解脱利益故 我不应为名利缚」--我是追求解脱者,所以我不应该被这些名闻利养所系缚。「若人为我解缠结」--若有人为我解掉这个缠结的话,「云何对彼生瞋恚」。
这边说破坏我名誉的人就好像佛一样来做加持,为什么呢?因为他助我来脱离轮回啊,轮回的因就是贪着于轮回的圆满也就是这些名誉利养,这个人来破坏我的名誉岂不是协助我脱离轮回?而且,我们都不愿遭受任何的苦,不要遭受苦就要断除苦因,现在有个人来协助我们断除这个苦因,为我们关闭痛苦的门,那我们岂不是应该高兴?就像是我现在已经要进到这一道苦门了,恶趣的苦门,现在他把我们拉回来,从门口拉回来,我们岂应该对他起瞋?不应该啊!我们应该视他如同佛、如同善知识一般,所以这边说「我将陷入苦趣中 犹如诸佛作加持 闭恶趣门不听入 云何于彼生瞋恚」。
(仁波切说)这个「苦门」的意思是「苦的因」,苦的因现在这里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名誉上贪着的心。
这里是说,我们要这样思惟:这一个来破坏名誉、名声者是协助我们脱离三有,协助我们脱离三有的因,要这样子思惟。意思是,当听到别人赞扬不应当心生贪着赞扬的心,听到别人指责批评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用这样子来思维的话,我们就不会生起瞋恚的心,因为他来破坏我们的名誉就等于是在保护我,免于我们堕于恶趣当中,所以前三偈颂说:「赞扬令我心驰散 亦能坏失厌离心 于他有德生嫉妒 亦能坏诸圆满事」
下面是「于福德为障者不应瞋」,也就是不论是自己或是自己的友人、或有相关的人,如果在修行的时候,在积造福德的时候,如果有人来造作障碍,我们岂应该对他起瞋呢?是不是应该要对他起瞋呢?是不该的。
(仁波切说)一般而言,越想修行的人就会越有一个问题,常常在会看到别人做恶业,或者是障碍我们修行上面的时候,特别会起瞋恨心。对不想修行的人来说就比较无所谓的,他就不觉得是「障碍到」,我们知道这是障碍到我的修行上面,就生气啊,比较不想修行的人就不会注意到这障碍到什么什么的,所以他们也就不会有什么瞋恨心生起,对我们来说这很重要,我们是自己想修行,别人障碍到我们修行的时候,特别就会瞋恨心生起。所以那个时候怎么办?那时候我们就怎么样对治瞋恨心呢?
下面「谓彼能障碍福德 于彼生瞋亦非理 难行无如行忍辱今我何不修安忍」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作善行的时候,有人来造作障碍,譬如说我们在做布施或持戒的时候,像放生也是一种布施,我们在做放生这种布施善行的时候,有人来造作障碍,或是我们守戒的时候有人来造作障碍,那怎么办呢?一般的人都会起瞋,因为有人作障碍,可是在这边就不可以,应该去行忍辱行,忍辱行是非常难行的艰难行,如果在这个当下能够忍得下来的话,等于是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修心、最难行的艰难行,就不要管布施做得好不好、守戒守得好不好,至少在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修了一个最好的忍辱行;就是因为这个忍辱行最难修,所以这边才说「难行无如行忍辱 今我何不修安忍」。
(仁波切说)这个意思是,忍辱行是比布施还前面要做的修行,比布施和守戒还更殊胜的难行就是我有修忍辱行,这个是自己马上就「喔,我这里要修」前面布施、持戒有没有修倒在其次,先要面对这个忍辱行是更为重要的。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三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