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边比喻像医师,医师看似在伤害我们,因为他会割、会开刀什么的,看似他在伤害我们,实际上他却是在利益我们,所以要用这种方式来做思惟。
(仁波切说)不是「看似」,他当时也想伤害我,那个医生当时是想开(刀)啊,伤害我的身体,但是他真正实际是帮助到我;一样地,那个人实际…他真正的是…当时看他的心的话,他想要害我,实际上(却)帮助到我,就这个意思。这里的理论是当时的心态跟真的实际是不一样,这个意思,当时他的心态来说就想割,「想割」这个就是「害的心」,但是实际是帮助;同样的,他当时的心是害我,但实际这个人(却)帮助我。
仁波切说你们说没有解释过「四堕门」,这里做简短解释,对你们有一点帮助吧!(仁波切说)因为我们也不想堕三恶道吧!哈哈。
第一个就是「无知堕门」,「无知」也就是不知道,即使你不知道起瞋恚的过患,即使你不知道造恶业的果报是什么,即使你不知道,可是并不是说你不知道就不会感恶果,并不是说你不知道造恶业的果报是什么,就代表你造恶业不会感受造恶业的果报,并不是那个意思。或者是说,你不知道瞋恚的过患,你发起瞋恚之后,瞋恚带来的果报就不会成熟,也不是这样。反而,由于无知的关系,造的恶业更多,起的贪瞋烦恼更多,就会变成我们说的「胡作非为」,因为无知的关系而胡作非为。
要关闭无知堕门就必须要「知」,「知」就是去了解、知道,知道对我们绝对有利益,知道是很重要的,知道的话就可以关闭堕落门,这样子我们就可以使得烦恼不生起来,可以依着烦恼的对治法。
由知可以遮止掉无知,由知可以遮止掉很多因为无知的众多胡作非为。
(仁波切说)「无知」跟「有知」有差,无知的话就完全不会觉得这是错误,就一直会、无量无边的我们一直做;那我们了知的话,后面就不会像无知那么恐怖、那样无量无边,这个我们会切掉、切断,但是还有没有做?也有!也是有。
再来讲「无敬堕门」,无敬堕门是虽然你了知,你是「知」,可是如果没有生起恭敬的心的话,仍然会成为一个堕门,仍然会有堕落,譬如说瞋恚,要遮止瞋恚的修行就是忍辱,要遮止贪欲的修行就是不净观,如果我们对于忍辱、不净观的修行生起恭敬的心,就等于是恭敬法,就譬如一个讲经的师长,他会恭敬他使用的法本;同样的,不只恭敬法而已,我们也应该对于在我们前后左右,给予我们教导的师长、或者是法友生起恭敬的心,以及对于协助我们修行的人也应该要生起恭敬的心;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恭敬谁呢?恭敬佛的圣心所珍惜的有情,佛的心是佛用慈悲心珍惜一切的有情,我们对于佛所珍惜的有情应该更生恭敬的心,所以恭敬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恭敬的心,或者说敬重或尊重的心的话,烦恼可能就会很迅速的生起来,生得很多,因此而造了很多恶业。
对于能够对治烦恼的法,我们应该恭敬,对于同修、道友应该要恭敬,对于教导我们的师长我们应该要恭敬,所生起来的恭敬心有多强,就可遮止多少的烦恼。
虽然恭敬不是烦恼的正对治,但也可以说是使我们不生起烦恼的一个方法,等于是说恭敬制造一个环境,尊重的心好像制造一个环境,不生起烦恼的一个环境。
如果有了知、也有恭敬,可是你的心却不长时间去依于正知和正念,那就会形成放逸堕门,我们知道正知和正念可以遮止烦恼生起的,因为正知可以让我们紧记住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正知可以侦查我们是否正确在做,如果没有正念和正知的话,我们的心很容易随着烦恼而转,当心随着烦恼转的时候,就表示心没有依止于正知和正念,随烦恼转的时候就是代表这个征兆。
再来讲到第四个堕门,就是烦恼炽盛、烦恼很多,这边所说的烦恼指的是细品的烦恼,因为如果没有生起粗的烦恼的话,是不会造作恶业的,先前有讲三个堕落门,也有讲到烦恼,这边所说的是粗品的烦恼,现在所说的烦恼炽盛是属于细品的烦恼。
再来解释什么是粗的烦恼、什么是细的烦恼,让我们造作恶业的这股力量是粗品的烦恼,之前是细品的烦恼,细的烦恼就譬如眼睛会看到各种不同的东西,看到的时候,就譬如看到这杯子、看到什么东西,我们心中多多少少会生起贪着的心,这个贪的烦恼是细的。
烦恼炽盛的细品烦恼,就比如说是让我们生起贪欲的对境,这个贪欲的对境我们不要经常去看、遇到,因为刚遇到、刚看到的时候生起的贪是细细的,可是经常遇到、经常碰在一起的话,贪欲越积越多,最后就会形成很粗的贪;瞋恚也一样,你听人家讲什么讲什么,刚听的时候可能生起的瞋只是很细的、小小的而已,可是听多的时候,可能就会起很大的瞋恚。
在讲放逸的时候,要遮止放逸堕门的话,要依止于正知和正念,所以正知和正念主要是遮止粗品的烦恼,在这边「烦恼炽盛」的烦恼指的是细品的烦恼,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不要经常去接触,一直去接触的话,它就会积聚,越积越多就会变成粗的。
(仁波切说)所以这两个要分开,刚刚用正知、正念对治的烦恼是粗的烦恼,正知、正念不让粗的烦恼生起,这个而已。后面第四个不是正知正念对治的对象,正知正念没有办法对治那些细的烦恼,细的烦恼是自然就会出现的,眼睛一张开就出现了,所以正知正念没有办法,那就尽量不要接触那些对境。
上面讲的是四堕门,所谓的「堕」是堕到哪边?堕到恶趣!会使我们堕到恶趣的是谁?恶业!恶业是怎么来,直接的因是积聚粗品的烦恼,所以必须透过正知正念将它遮止掉,要遮止四堕门我们就必须要采取相反的态度,去了知、要恭敬(尊重)、不放逸、不去接触生起细品烦恼的对境。
问题一:仁波切刚才说尽量不要去接触细的烦恼的境,那么细的烦脑要怎么对治?您说正知正念无法对治,只能尽量不要去接触那些境以外,还有哪些方法?
回答:细的烦恼的话,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对治它,主要(是)心不要接触那个对境,只有这个方法而已,没有什么其他的方法,也可以说祈求佛菩萨那些都可以,但是对我们来说主要真正能够可以对它有帮助对它最有力的是,是不要接触那个对境,这是最有力的。
问题二:仁波切,这样听起来我想到一个问题,修行刚开始因为没有办法去对治烦恼,碰到境就很容易生起很多烦恼,是不是应该躲到山上去静修比较好,就没有对境可以让你烦恼,在刚开始修的时候;还是有些人说:「生活就是道场」,你就是上班、工作,藉事练心(藉事情来练你的心),就是有这两种说法,我不知道刚开始我们会产生很多烦恼的时候,哪一种方法会比较好?
回答:刚刚那些讲的是粗的烦恼,也就是我们「平常接触」的那些粗的烦恼,所谓「平常接触」就是瞋恨心生起、贪心生起、跟人家发脾气啊不礼貌啊,这些都是粗的烦恼,而这些比较粗的烦脑要生起时我们也是要、先要「离开这个对境」比较重要,所谓「离开这个对境」,也不是一定要身体离开喔,心要离开,(所谓的)心离开,刚才的「恭敬」也是属于这个,恭敬的这种心;好像我们就就把原来的看法,转变成另外一个看法,那就是离开了,这样子的一个心。比如说,我对某一个人上面瞋恨心常常生起,就我刚刚讲的,那个师兄是我的同修,他是我的法友、善友,对于佛菩萨来说(他)是心中最爱的对象,我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就是恭敬的心,这恭敬的心就会帮助到,不会马上让瞋恨心生起,甚至于瞋恨心就离开了,因为我们心里这样想的时候,瞋恨心的对境就不会出现,我们就离开瞋恨心,平常瞋恨心生起时(看他)是那么坏的一个人,我就这样子看嘛,当恭敬心生起的时候,因为这时的看法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结果这时候原来对他的看法就转变完全不一样了,所以那个很坏的人的对境就没有了,就离开了。这就是恭敬的,也有对他上面我就修忍辱,修忍辱是最殊胜的一个法门,我对忍辱很恭敬的时候,对瞋恨心上面,很想远离的心就很强,所以看到他的时候,也会觉得一个就是入行论里面讲的可以修忍辱的对境,或者一个恭敬的心;刚刚,我们平常讲的是粗的烦恼,粗的烦恼生起也是对境也很重要,要离开对境,就是自己要把心改变过来这个很重要。如果没有办法这样子改的话,后面真的烦恼生起的时候怎么对治,这很麻烦、这很困难,就如同刚刚讲的一样,恭敬的时候,我们就把对境离开、转变(成)另外一个对境,我们恭敬的时候,它的对境就不是烦恼的对境,就要把烦恼的对境转变另外一个对境,就是可以修忍辱的、可以慈悲的、可以感恩的,好像利他心的对境就生起了,所以我们烦恼生起的对境要改实在很重要,这个是离开对境的意思。如果我们没有做离开对境的努力,而当烦恼直接生起的时候,才开始一直努力地对治的话,我们是不会赢的,我们会输(笑)!第一个我们要做的是,刚刚也是有次第嘛,就是恭敬修很重要,恭敬修也没有办法的话,那就先离开了整个那个地方(笑),所以山上、山洞里面去修行那些是,(要)看他修行的程度,对于像我们这些凡夫的人来说,刚开始的时候,离开这个环境对他有帮助,真正修的时候,也不是仅有离开这个问题,而是他自己的心要能够对治烦恼,能不能够对治烦恼有时候也要试试看,离开这个对境的时候好像很安静,下山看一看就会生起,这不对的,这也要试试看。所以两个都需要吧,我觉得!有时候去山上、山洞去修一修,有时候下来就试试看我修的程度到哪里。
所以就像这样子的理由,就是把造作伤害的人视同如医生一样,把他视为不是我们起瞋恚的对境,而对他生起欢喜的心,而他,造作伤害的他就像法宝一样,因为我们依着法宝可以修行,可以获得利益;同样的,伤害我们的对境,他是我们修忍辱的对境,所以我们应该对他起供养恭敬的心,如同在供养法宝一样,所以这边说「故依极恶瞋害心 方能生起忍辱行 惟此是修忍辱因 堪受供养如法宝」。
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就可以很肯定说这一个对境的的确确是我们修忍辱的因。
仁波切说:没有真正的伤害,就好像表面、表演伤害我,这不是修忍辱的对境啊,修忍辱的对境一定是他心里很想伤害,很想害我的,这样子才算是忍辱的对境,所以忍辱的对境一定要是他心里很想伤害我,所以这个是所缘缘,法宝我们就看一看,就修行,这是所缘缘,我们看法宝就能够修行,那我们(如果) 没有办法看到一个东西没有办法修行,没有办法看到法宝的话,没有办法修行,为什么我们恭敬这个法宝?它是所缘缘,修行上的所缘缘而已,没有什么其他的。它对于我们上面其他有帮助吗?没有啊!比方说:每一次我看到入行论的时候,这部入行论也仅仅只是在这里而已,并没有在我的心中啊,但是它就是对我有帮助,因为我看到它对我有帮助,所以我就恭敬它,虽然他仅仅只是「所缘缘」如此而已;同样的理由,我们修忍辱的所缘缘需要什么?需要很想伤害我的这种「害」才是所缘缘,没有其他的所缘缘,有其他另外一个修忍辱的所缘缘吗?没有,只有这个。比如说,他不是真正想伤害我,他只是一个表演,看看你修忍辱到哪里,那些不是真正的所缘缘,那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表演的,他只是试试看而已,他不是真正的伤害我,所以修忍辱也不会真正的修啊;要真的修忍辱是那个人真的是心中真的很想伤害我,很想伤害我是忍辱的所缘缘,忍辱的所缘缘只有这个而已,没有其他的,好,忍辱是修行里面最殊胜的,它的所缘缘要不要恭敬?要恭敬啊!为什么我们恭敬法宝,所缘缘上面有帮助才有尊敬它、拜它,修忍辱的所缘缘是那个「害」,所以这个是…确实是这样子,确实它是所缘缘,没有其他的所缘缘的对境。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三讲(第6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