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自所求悉成就,痛苦是何人所欲,于诸有情任何时,悉应不生诸苦事,
有情有时偶不慎,辄以尖扦自戳伤,或为欲求财色等,思慕傍徨而绝食,
若人被诅或投岩,或服毒物诸不宜,以如是等非福行,而于自身作损害,
若为烦恼自在时,不恤杀自所爱身,若时彼等于他身,何能顾恤不损恼,
如是烦恼生起时,能杀自身无顾恤,于彼从未生大悲,但生烦恼何其愚,
若于他人作损恼,凡愚自性本如是,于彼生瞋不应理,如瞋于火燃烧性,
若彼有情性决定,偶然生起此过失,于彼亦不应生瞋,如瞋虚空聚烟云,
于杖等事起瞋恚,若瞋于彼投杖者,彼亦由于瞋恚逼,二者之中应责瞋,
由我昔于诸有情,曾作如是损害事,故应有情受害者,于我如是作损恼,
由他兵杖及我身,二者共为生苦因,若由他杖我身出,二者之中何所瞋,
人身苦聚如疮疱,偶一触之痛难忍,贪爱愚盲自取之,于彼损恼当咎谁,
愚夫于苦非所欲,而于苦因常贪慕,咎由自取受其害,何能瞋恚责他人,
譬如地狱诸逻卒,亦如刀山剑叶林,皆由自业之所生,当于何人生瞋恚,
由我先业所招感,逼诸有情为我害,彼若因此堕地狱,得非由我令颠坠,
由依彼等修忍辱,令我众罪得袪除,由我彼等堕地狱,长劫沉轮受诸苦,
是我于彼作损害,彼等咸皆饶益我,云何作是颠倒行,于彼悖忤生瞋恚,
若我意乐有功德,何能堕于地狱中,若我于己善防护,于彼有何福可生,
若以损害为酬答,即于彼不能防护,我之善行即失坏,且亦坏我忍辱行,
心非色质无形体,谁由何处能损坏,若于色身起贪着,此身始为众苦侵,
或说轻蔑粗恶言,或作讥诽不悦耳,于汝身肢无损害,汝心何用瞋于彼,
他人对我心不喜,或于今身或他世,若彼不能吞食我,我心何用不乐为,
若由障我之所求,故我于彼心不悦,所求必舍终归尽,瞋心诸罪恒坚住,
我宁今日舍寿命,不愿长生邪命活,如我纵能长寿住,死时痛苦亦犹是,
梦中爱乐经百年,梦觉之时何所有,余人梦受须臾乐,梦觉之时亦犹是,
于斯二人久暂乐,觉时同一难再得,人寿长短虽不同,死时均等亦如是,
纵能获得诸所求,复于长时受安乐,终如被劫寸缕无,命终独往唯空手,
若谓求利为支身,消除罪业作福德,若为求利生瞋恚,宁不折福生罪愆,
我为此事而活命,即令其事成失坏,唯作恶事邪命生,如此生存亦何益,
若谓为坏有情信,对彼恶言生瞋恼,若于他人播恶名,尔时汝何不生瞋,
若对他人心不信,于不信者能安忍,依烦恼生出恶言,汝心何故不能忍。
为什么那么多呢?为什么这边这么多词句呢?因为当别人来伤害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所发起来的瞋恚会最大,对我们的亲友作伤害的时候,发起来的瞋恚还小一点点,对怨敌礼敬恭养所发出来的瞋恚更小一点点,那因为别人来伤害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所发起来的瞋恚会最大的关系,所以要这么多的词句才能将它遮止掉。
那接着我们念「卯二 遮瞋于己亲友作恶者」,就从143到146这边。
若于塔像及正法,或作诽谤或毁损,我仍不应生瞋恼,佛等无人能损故,
若于师友及亲知,作侵损者亦如是,依前述理而观察,见从缘生息瞋恚,
于有情作损害者,有心无心有二类,何唯简择瞋有心,故于损恼当安忍,
一人愚昧作损恼,一人愚昧生瞋恚,若无过失何待言,若有过失当咎谁,
所有能作损害业,昔时何故而造成,一切唯依业力转,我于此事何必瞋,
如是知已任何时,悉皆相对起慈心,我当如是自奋勉,于诸福业勤造修,
譬如房舍着火燃,旋见延烧及邻宅,蔓草柴薪易燃物,应速曳出速抛弃,
如是于谁心贪着,即为瞋火所延烧,为慎焚烧福德林,须臾即弃勿暂留,
当死囚徒若可逃,仅断肢体岂不善,若由人中受轻苦,免地狱苦何不为,
今于如是轻微苦,我尚瞋厌难安忍,瞋恚为入地狱因,于彼云何不遮止,
为求诸欲百千劫,曾经地狱焚烧苦,而于自利及他利,徒受诸苦无所成,
些微损恼不足言,能令大义皆成办,为除有情烦恼故,唯应欣然忍诸苦。
那接着念「卯三 遮瞋于己怨敌作利者」:
赞扬怨敌具功德,彼若欢喜得安乐,我心何不随赞扬,亦能令我心欢喜,
如是我心随喜乐,能生安乐亦无罪,诸有德者所赞许,亦是摄他殊胜法,
若谓他获如是乐,汝不欲彼安乐者,佣工雇值不酬故,见与不见利俱失,
他人赞我功德时,若许为他安乐事,何故赞他功德时,不许我心得安乐,
欲求一切有情乐,菩提妙心既生起,有情若自得安乐,何故由斯生瞋恚,
发愿欲令诸有情,成佛堪受三界供,仅见微劣利养时,何故于彼与热恼,
自应赡者自赡养,自行施予大勤劬,若从亲友能自活,何反瞋怒不欣喜,
此犹不许众生得,是谁许彼得菩提,若瞋他人圆满事,云何能有菩提心,
若从他家有所获,其物或在施主家,一切悉非汝所有,施与不施汝何涉,
或由福德或信心,何故弃舍自功德,获得功德不执持,请问何不自瞋恨,
汝于自先所作罪,不惟怙过无忧悔,转于他作福德事,妄冀齐驱作争竞。
我们这样念的时候是不是有想起仁波切以前做的解释,还是都忘了,我们刚刚念过的科判中,贾曹杰在写这些科判的时候真得是太厉害了,我们刚才念的这个「众苦逼恼轻蔑行,逆耳恶名粗恶语,不欲施我及所亲,岂能禁敌不出此」,这一偈颂是下面这三个科判的总释,总的一种开示,那如果对这里面的内容没有很深刻的理解的话,那你根本没有办法去分出这样子的科判,把它分出说第一个是在遮于自己作恶的人起瞋恚,第二是遮于自己亲友作恶者起瞋恚,第三是遮于自己怨敌作利益者起瞋恚,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分出来,甚至连这里面在讲什么,你也自己会糊里糊涂,不知道里面在讲什么,像贾曹杰这样子真得是在很厉害。
讲到这瞋恚,会起瞋恚有刚刚这三个因嘛!一个是别人来伤害我们自己,一个是别人去伤害到我们的亲友、师长,另一个是别人去善待我们的敌人的时候,是这三个因会让我们起瞋恚,那当讲到起瞋恚是生起烦恼,那我们可以说这三个当中所生起来的根本,生起烦恼的根本所在处是自己,那就像《入中论》里面有先讲到:首先起我想,之后执我所。就会这样子,那也就是你先生起我想,之后就会去对于自己贪爱、亲爱、亲近的这些亲友,就会认为他们是「我的亲友」,进而对「我的亲友」起贪着,然后对我不喜欢的,我的敌人,这些敌人是我要远远把它抛弃的,我的亲人是要亲近的,所以这根本,我们都说「我的」,「我的什么什么」,所以那根本就追朔到「我」,所以追朔到自己、我执,烦恼当中的这个我执。
仁波切:一般而言,在遇到对境的当下,那与生俱来的执着心就自然而然的现起,紧接着就会在三种对境上,分别出三种很明显不同的感受,首先会生起「我」很重要的一种执着,因此执着之故,凡是对「我」有利益的就生起贪心,而对「我」有伤害的则生起瞋心,其次是对「我的亲戚朋友」有帮助的会引发贪心,而对他们有伤害的则会引发瞋心,再其次是对「我的敌人」有伤害的会产生贪心,而对他赞美利养的则产生瞋心。以上三种的瞋恚之心,主要是以针对自己上面的瞋心是最强的,如果对于「我」的瞋恚心能够降下的话,那后面二种瞋恚心—对于「我的亲戚」有伤害而引发的瞋恚心及对于「我的敌人」赞美利养所产生的瞋恚心,也都能够跟着降下来。然而寂天菩萨所…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二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