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自所求悉成就,痛苦是何人所欲,于諸有情任何時,悉應不生諸苦事,
有情有時偶不慎,辄以尖扡自戳傷,或爲欲求財色等,思慕傍徨而絕食,
若人被詛或投岩,或服毒物諸不宜,以如是等非福行,而于自身作損害,
若爲煩惱自在時,不恤殺自所愛身,若時彼等于他身,何能顧恤不損惱,
如是煩惱生起時,能殺自身無顧恤,于彼從未生大悲,但生煩惱何其愚,
若于他人作損惱,凡愚自性本如是,于彼生瞋不應理,如瞋于火燃燒性,
若彼有情性決定,偶然生起此過失,于彼亦不應生瞋,如瞋虛空聚煙雲,
于杖等事起瞋恚,若瞋于彼投杖者,彼亦由于瞋恚逼,二者之中應責瞋,
由我昔于諸有情,曾作如是損害事,故應有情受害者,于我如是作損惱,
由他兵杖及我身,二者共爲生苦因,若由他杖我身出,二者之中何所瞋,
人身苦聚如瘡疱,偶一觸之痛難忍,貪愛愚盲自取之,于彼損惱當咎誰,
愚夫于苦非所欲,而于苦因常貪慕,咎由自取受其害,何能瞋恚責他人,
譬如地獄諸邏卒,亦如刀山劍葉林,皆由自業之所生,當于何人生瞋恚,
由我先業所招感,逼諸有情爲我害,彼若因此墮地獄,得非由我令顛墜,
由依彼等修忍辱,令我衆罪得袪除,由我彼等墮地獄,長劫沈輪受諸苦,
是我于彼作損害,彼等鹹皆饒益我,雲何作是顛倒行,于彼悖忤生瞋恚,
若我意樂有功德,何能墮于地獄中,若我于己善防護,于彼有何福可生,
若以損害爲酬答,即于彼不能防護,我之善行即失壞,且亦壞我忍辱行,
心非色質無形體,誰由何處能損壞,若于色身起貪著,此身始爲衆苦侵,
或說輕蔑粗惡言,或作譏誹不悅耳,于汝身肢無損害,汝心何用瞋于彼,
他人對我心不喜,或于今身或他世,若彼不能吞食我,我心何用不樂爲,
若由障我之所求,故我于彼心不悅,所求必舍終歸盡,瞋心諸罪恒堅住,
我甯今日舍壽命,不願長生邪命活,如我縱能長壽住,死時痛苦亦猶是,
夢中愛樂經百年,夢覺之時何所有,余人夢受須臾樂,夢覺之時亦猶是,
于斯二人久暫樂,覺時同一難再得,人壽長短雖不同,死時均等亦如是,
縱能獲得諸所求,複于長時受安樂,終如被劫寸縷無,命終獨往唯空手,
若謂求利爲支身,消除罪業作福德,若爲求利生瞋恚,甯不折福生罪愆,
我爲此事而活命,即令其事成失壞,唯作惡事邪命生,如此生存亦何益,
若謂爲壞有情信,對彼惡言生瞋惱,若于他人播惡名,爾時汝何不生瞋,
若對他人心不信,于不信者能安忍,依煩惱生出惡言,汝心何故不能忍。
爲什麼那麼多呢?爲什麼這邊這麼多詞句呢?因爲當別人來傷害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所發起來的瞋恚會最大,對我們的親友作傷害的時候,發起來的瞋恚還小一點點,對怨敵禮敬恭養所發出來的瞋恚更小一點點,那因爲別人來傷害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所發起來的瞋恚會最大的關系,所以要這麼多的詞句才能將它遮止掉。
那接著我們念「卯二 遮瞋于己親友作惡者」,就從143到146這邊。
若于塔像及正法,或作誹謗或毀損,我仍不應生瞋惱,佛等無人能損故,
若于師友及親知,作侵損者亦如是,依前述理而觀察,見從緣生息瞋恚,
于有情作損害者,有心無心有二類,何唯簡擇瞋有心,故于損惱當安忍,
一人愚昧作損惱,一人愚昧生瞋恚,若無過失何待言,若有過失當咎誰,
所有能作損害業,昔時何故而造成,一切唯依業力轉,我于此事何必瞋,
如是知已任何時,悉皆相對起慈心,我當如是自奮勉,于諸福業勤造修,
譬如房舍著火燃,旋見延燒及鄰宅,蔓草柴薪易燃物,應速曳出速抛棄,
如是于誰心貪著,即爲瞋火所延燒,爲慎焚燒福德林,須臾即棄勿暫留,
當死囚徒若可逃,僅斷肢體豈不善,若由人中受輕苦,免地獄苦何不爲,
今于如是輕微苦,我尚瞋厭難安忍,瞋恚爲入地獄因,于彼雲何不遮止,
爲求諸欲百千劫,曾經地獄焚燒苦,而于自利及他利,徒受諸苦無所成,
些微損惱不足言,能令大義皆成辦,爲除有情煩惱故,唯應欣然忍諸苦。
那接著念「卯叁 遮瞋于己怨敵作利者」:
贊揚怨敵具功德,彼若歡喜得安樂,我心何不隨贊揚,亦能令我心歡喜,
如是我心隨喜樂,能生安樂亦無罪,諸有德者所贊許,亦是攝他殊勝法,
若謂他獲如是樂,汝不欲彼安樂者,傭工雇值不酬故,見與不見利俱失,
他人贊我功德時,若許爲他安樂事,何故贊他功德時,不許我心得安樂,
欲求一切有情樂,菩提妙心既生起,有情若自得安樂,何故由斯生瞋恚,
發願欲令諸有情,成佛堪受叁界供,僅見微劣利養時,何故于彼與熱惱,
自應贍者自贍養,自行施予大勤劬,若從親友能自活,何反瞋怒不欣喜,
此猶不許衆生得,是誰許彼得菩提,若瞋他人圓滿事,雲何能有菩提心,
若從他家有所獲,其物或在施主家,一切悉非汝所有,施與不施汝何涉,
或由福德或信心,何故棄舍自功德,獲得功德不執持,請問何不自瞋恨,
汝于自先所作罪,不惟怙過無憂悔,轉于他作福德事,妄冀齊驅作爭競。
我們這樣念的時候是不是有想起仁波切以前做的解釋,還是都忘了,我們剛剛念過的科判中,賈曹傑在寫這些科判的時候真得是太厲害了,我們剛才念的這個「衆苦逼惱輕蔑行,逆耳惡名粗惡語,不欲施我及所親,豈能禁敵不出此」,這一偈頌是下面這叁個科判的總釋,總的一種開示,那如果對這裏面的內容沒有很深刻的理解的話,那你根本沒有辦法去分出這樣子的科判,把它分出說第一個是在遮于自己作惡的人起瞋恚,第二是遮于自己親友作惡者起瞋恚,第叁是遮于自己怨敵作利益者起瞋恚,你根本就沒有辦法分出來,甚至連這裏面在講什麼,你也自己會糊裏糊塗,不知道裏面在講什麼,像賈曹傑這樣子真得是在很厲害。
講到這瞋恚,會起瞋恚有剛剛這叁個因嘛!一個是別人來傷害我們自己,一個是別人去傷害到我們的親友、師長,另一個是別人去善待我們的敵人的時候,是這叁個因會讓我們起瞋恚,那當講到起瞋恚是生起煩惱,那我們可以說這叁個當中所生起來的根本,生起煩惱的根本所在處是自己,那就像《入中論》裏面有先講到:首先起我想,之後執我所。就會這樣子,那也就是你先生起我想,之後就會去對于自己貪愛、親愛、親近的這些親友,就會認爲他們是「我的親友」,進而對「我的親友」起貪著,然後對我不喜歡的,我的敵人,這些敵人是我要遠遠把它抛棄的,我的親人是要親近的,所以這根本,我們都說「我的」,「我的什麼什麼」,所以那根本就追朔到「我」,所以追朔到自己、我執,煩惱當中的這個我執。
仁波切:一般而言,在遇到對境的當下,那與生俱來的執著心就自然而然的現起,緊接著就會在叁種對境上,分別出叁種很明顯不同的感受,首先會生起「我」很重要的一種執著,因此執著之故,凡是對「我」有利益的就生起貪心,而對「我」有傷害的則生起瞋心,其次是對「我的親戚朋友」有幫助的會引發貪心,而對他們有傷害的則會引發瞋心,再其次是對「我的敵人」有傷害的會産生貪心,而對他贊美利養的則産生瞋心。以上叁種的瞋恚之心,主要是以針對自己上面的瞋心是最強的,如果對于「我」的瞋恚心能夠降下的話,那後面二種瞋恚心—對于「我的親戚」有傷害而引發的瞋恚心及對于「我的敵人」贊美利養所産生的瞋恚心,也都能夠跟著降下來。然而寂天菩薩所…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二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