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面,人家所給予他的贊歎、利養,你也要歡喜,因爲這也是他人心上面的樂受呀!因爲那個樂受沒有辦法取過來的這一點是一樣嘛!也就是當別人贊歎我的時候,我明知道他心上面的樂受沒有辦法取過來,但是還是很歡喜,如果連這樣子你還是可以歡喜的話,那理論上你應該對每一個衆生心中生起一個樂受的時候,你也都要歡喜才對,但是我們那些理論卻都進不去,因爲我們不是旁觀者。我們在《菩提道次第略論》裏面,弟子形象有叁個嘛!第一個是什麼?「質直」,所以我們沒有質直心,所以我們還是沒有辦法聽得進去。
剛才講的就是偈頌這邊「若由彼樂故我樂,應于世人皆如是,雲何余人心喜樂,便能令我心不安」如果他人的心喜樂,那我也應該樂才對呀!
如果以爲這些贊揚、這些名聲是有心要的,因而生起歡喜的話,那這樣子的行爲就像漁夫、像傻瓜、像小孩一樣,這邊說「若唯思彼贊揚我,便令我心生歡喜,如是此亦不應理,唯是愚夫行徑爾」
這些名聲、贊揚,事實上只會增加我執、增加我慢、增加煩惱而已,可以說無絲毫的利益可言,甚至還可以減少我們的福報,沒有絲毫的利益可言。
如果有人來障礙我們得到贊揚名聲的話,我們應該要去利益他,應該要去饒益他,不應該去傷害他。別人的贊揚事實上是來傷害我的,那別人來障礙我們得到這些贊揚名聲的話,事實上他是在利益我們。
仁波切:這些都是修行的一個角度看的而已哦!你們不可以就「哦!這個贊歎是在傷害我」不可以這樣子想,這些是我們要對治瞋恨心,或者是對治自己的煩惱,我不可以生起煩惱,那這些贊歎讓我生起煩惱的時候,我就不要接受這些生起煩惱的東西,不要接受,這種的一個看法而已,不是贊歎是不好的意思。當然贊歎也是以前要有福德,要有資糧,以前世做的一些善根,這一世才會得到果報。
這邊就會講到名聞、贊揚等不好的原因,因爲當名聞贊揚來的時候,被人家贊揚,聽到好的名聲的時候,會使得一個人他本來心是很平靜的,會使得這個人的心好像變成不平靜了,心就往上變得好像很高昂,好像要飛走了,而且有一個壞處,這些贊揚、這些聲音就會去破壞他厭離輪回的心,而且會使得他去嫉妒他人的功德。總之,名聞、贊揚會傷害到自己,也會傷害到他人,因爲我們會認爲說:他是怎麼樣,他是如何如何,那我又是如何如何,有時候我們會這樣子,那好像在這個之間,好像就變成有一段距離了,因爲這些贊揚、這些名聲,而使得自他好們分離了,所以會傷害到自他。「贊揚令我心馳散,亦能壞失厭離心,于他有德生嫉妒,亦能壞諸圓滿事」
仁波切:我們聽到人家贊歎的時候,我們的心馬上就不平靜,進而産生一種興奮,甚至有一種飄飄然,好像有一點要飛上去的 感覺,而且馬上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我都是很對的,我很棒的,于是自己那裏有錯誤,自己都不覺得。其實我們自己在輪回裏面有沒有錯誤?當然有,但是自己卻完全看不到自己那裏有錯,就因爲看不到錯誤,所以不可能會有出離心,爲什麼呢?因爲出離心乃是我自己輪回裏面,一定要是針對我現在的情形是不對的,而決定要怎麼改變的這種心,並且能夠很快地離開我現在的這個情形,這種是出離心。當有人贊歎的時候會覺得我自己做的都是棒的,所以不覺得我在那裏有錯誤。比如說,自己就看不到自己的貪心,自己的瞋恨心,自己對別人上面,我們身語意造作出來的錯誤,都看不到,若看不到的話,當然不會生起我要斷除那些,我要改變這些,完全不會有這種心,那我們就不會恐懼我的行爲、我的想法都是錯誤的,這種的恐懼的心也就當然不會生起,所以這裏講的「厭離」是不會生起的,如果沒有「厭離」的話,是不可能會有想要改變的心,沒有想要改變的話,不可能會修行,我們修行,修的意思是改變嘛!所以他就不想改變,因爲他覺得都是對的,所以當人家贊歎我的聲音一聽到,就會有那種問題。還有,贊歎的時候,自己覺得,哦!我是一個有名聲而且是到一個程度以上的人,這時我們會看,他是比我高還是比我低啊!當我覺得他是比我高一點的時候,心裏就有一點不舒服。如果人家沒有贊歎,那我們倒沒有什麼,問題是只要人家一贊歎的時候,就會生起我跟他比一比的心,之後慢慢會有嫉妒心、比較的心。就在這種比較的心當下,不但爲導致自己去傷害他人,而且是很敢害他人,爲什麼呢?因爲自己跟別人常常這樣子比較嘛!比較的時候,心裏的我愛執很強,或者很自私的人,對他人就可以舍棄掉,可以傷害到這種心。連一個人跟別人中間,或者是跟團體中間,或者是一個家裏,大大小小的團體,也是有這種一樣的,所以後面就是什麼樣子呢,後面就會能夠可以互相傷害的這種事情就會愈來愈多,所以那些贊歎對自己也不會改善,對自己來說完全不會進步,那完全不會進步當下,就慢慢能夠可以想,我跟他比較的心,是會導致自己去傷害別人,所以是這些贊歎沒有什麼好處的意思。贊歎的時候,真正的贊歎的時候,不是贊歎到我,而是增長了我執,贊歎到我執。
問:請問仁波切,在早上略論的時候有提到說,阿修羅、非天不能登上見道位,那是不是他有資糧道跟加行道?
答:有的,有資糧道跟加行道。
問:如果要得到見道的話,一定要在人道嗎?還是說其它道、欲界都可以?那如果欲界都可以,那爲什麼阿修羅道不行?
答:欲界都可以的意思是,欲界裏面只有人跟天這二個才可以。
問:正中士跟共中士的皈依跟律儀有什麼不一樣?除了發心以外還有什麼不一樣嗎?
答:我們不會說修行的當時,有什麼不一樣的,只是目標放的時候不一樣,這樣子而已。
問:在講叁苦的時候,有講思惟的次第是苦苦、壞苦跟行苦,那在斷的時候也是一樣嗎?還是有另外的次第?
答:斷的時候沒有固定的,比如說一個阿羅漢,在色界、無色界成就阿羅漢的果位的話,就先斷除苦苦了,在欲界成就阿羅漢的話,叁個就同時斷除。
問:請問仁波切,仁波切剛剛又提到《菩提道次第略論》裏面的弟子要具足叁德「質直、具慧、求法義」那那個質直一般我們在解釋的時候好像會說是不落黨類嘛!那可是仁波切在禮拜二的時候,廣論精要研討的時候,有解釋到無分別心、心不散亂,剛剛仁波切在講《入行論》的時候又引到這裏的時候,那我們就發現,仁波切你的質直的定義跟我們一般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我們認爲只是說「不落黨類」,那個黨就是什麼國民黨啊、民進黨的,就是你不要去區別說這是我的中心、你的中心,那個黨是這個意思,那我覺得仁波切的定義好像比較廣一點,就是心不散亂,然後無分別心,是這樣子的定義嗎?
答:對,這個很廣,質直、正直是很廣,因爲它就看在什麼地方,我們正直是當國民黨啊當什麼,這時候,它就放另外一個位置,正直的位置我們放的時候就另外一個,那我在什麼什麼團體、什麼什麼中心,就放另外一個,所以質直是很廣。心不散亂、無分別心,這些都在質直裏面,質直可以說很廣,看它是什麼位置,比如說這個紙上面正直,那就它要這裏嘛!那這裏,它就要放在這裏,所以看的位置,我們放的位置不一樣,正直它就會不一樣。所以正直平常我們講的時候,經論裏面有的時候就不分教派啊,也會這樣子,那有的時候心不散亂也會這樣子解釋。心不散亂,心散亂的意思,有一點被煩惱帶走了,那心就另外一個想法,心自己的一個想法,那我們心被煩惱帶走的話,煩惱控製的話,那心就一個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一個喜歡,我喜歡,我不喜歡,也是心就亂了,也是沒有正直的能力,所以心散亂的時候我們也會說沒有正直,所以正直也不是要別的另外。比如說我跟釋迦牟尼佛,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那我就一直釋迦牟尼佛講什麼我要相信,這個就沒有正直了,這樣子想的話就沒有正直了,沒有質直了。那我不管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或不是弟子,這跟我沒有關系,我要觀察是要觀察,那我要看真的一個位置,就看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什麼樣,比如說龍樹菩薩,他正直的力量很強,正直是對的,所以他能夠可以分的,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是對的,這個是不對的,那我們一般人沒有這種正直啊!只要釋迦牟尼佛,都是對的,也會這種…。對對對,釋迦牟尼佛了義跟不了義,就這個角度講,但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那個是,內涵裏面,不是究竟的,藏文的那個直接翻的話,我們是講錯、沒有錯,就這樣想,這是藏文的一個句型,所以這裏用這樣的句就不對的。所以了義、不了義,那了義、不了義可以判斷的,要有正直啊!沒有正直的話,我們會覺得釋迦牟尼佛講的都是了義,會有這種想法,那有正直、質直,才可以判斷的,也才有具慧的機會。有正直也不一定是有智慧啊!所以有正直的話,才能夠可能會生起智慧,所以剛剛講的是可能會生起具慧的機會,這是正直嘛!正住。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本身,他來這個世間,他剛開始學,一定是婆羅門教的東西嘛!所以他有正住,就能夠可以判斷,沒有正住,不可能判斷,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比他老師還要厲害。獅子賢菩薩他比一些他的老師還更厲害的,爲什麼?他有正住的力量,正住,還有具慧,所以才會比他們的上師還更厲害。那你們也是一樣,你們要比我還更厲害的話,你們要有正住跟具慧,這一半是開玩笑的一半是真的。沒有正住的話,就如同眼睛戴了另外一個顔色的眼鏡了,他看了就不正確,所以一定先要有幹幹淨淨的,沒有什麼戴的,幹幹淨淨的一個正住的力量。這個是一步一步增長的,好像這個上面有正住,那個上面沒有正住,有很多主題嘛,我們教佛法的時候裏面有很多的主題,有一些主題上面,正住具慧什麼都生起了,一些主題上面,還沒有生起正住,那些都不是,哦!我什麼都先要正住,不可能的那些都一起生起的。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二講(第6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