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二讲(第6品)▪P4

  ..续本文上一页上面,人家所给予他的赞叹、利养,你也要欢喜,因为这也是他人心上面的乐受呀!因为那个乐受没有办法取过来的这一点是一样嘛!也就是当别人赞叹我的时候,我明知道他心上面的乐受没有办法取过来,但是还是很欢喜,如果连这样子你还是可以欢喜的话,那理论上你应该对每一个众生心中生起一个乐受的时候,你也都要欢喜才对,但是我们那些理论却都进不去,因为我们不是旁观者。我们在《菩提道次第略论》里面,弟子形象有三个嘛!第一个是什么?「质直」,所以我们没有质直心,所以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听得进去。

  

刚才讲的就是偈颂这边「若由彼乐故我乐,应于世人皆如是,云何余人心喜乐,便能令我心不安」如果他人的心喜乐,那我也应该乐才对呀!

  

如果以为这些赞扬、这些名声是有心要的,因而生起欢喜的话,那这样子的行为就像渔夫、像傻瓜、像小孩一样,这边说「若唯思彼赞扬我,便令我心生欢喜,如是此亦不应理,唯是愚夫行径尔

  

这些名声、赞扬,事实上只会增加我执、增加我慢、增加烦恼而已,可以说无丝毫的利益可言,甚至还可以减少我们的福报,没有丝毫的利益可言。

  

如果有人来障碍我们得到赞扬名声的话,我们应该要去利益他,应该要去饶益他,不应该去伤害他。别人的赞扬事实上是来伤害我的,那别人来障碍我们得到这些赞扬名声的话,事实上他是在利益我们。

  

仁波切:这些都是修行的一个角度看的而已哦!你们不可以就「哦!这个赞叹是在伤害我」不可以这样子想,这些是我们要对治瞋恨心,或者是对治自己的烦恼,我不可以生起烦恼,那这些赞叹让我生起烦恼的时候,我就不要接受这些生起烦恼的东西,不要接受,这种的一个看法而已,不是赞叹是不好的意思。当然赞叹也是以前要有福德,要有资粮,以前世做的一些善根,这一世才会得到果报。

  

这边就会讲到名闻、赞扬等不好的原因,因为当名闻赞扬来的时候,被人家赞扬,听到好的名声的时候,会使得一个人他本来心是很平静的,会使得这个人的心好像变成不平静了,心就往上变得好像很高昂,好像要飞走了,而且有一个坏处,这些赞扬、这些声音就会去破坏他厌离轮回的心,而且会使得他去嫉妒他人的功德。总之,名闻、赞扬会伤害到自己,也会伤害到他人,因为我们会认为说:他是怎么样,他是如何如何,那我又是如何如何,有时候我们会这样子,那好像在这个之间,好像就变成有一段距离了,因为这些赞扬、这些名声,而使得自他好们分离了,所以会伤害到自他。「赞扬令我心驰散,亦能坏失厌离心,于他有德生嫉妒,亦能坏诸圆满事

  

仁波切:我们听到人家赞叹的时候,我们的心马上就不平静,进而产生一种兴奋,甚至有一种飘飘然,好像有一点要飞上去的 感觉,而且马上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都是很对的,我很棒的,于是自己那里有错误,自己都不觉得。其实我们自己在轮回里面有没有错误?当然有,但是自己却完全看不到自己那里有错,就因为看不到错误,所以不可能会有出离心,为什么呢?因为出离心乃是我自己轮回里面,一定要是针对我现在的情形是不对的,而决定要怎么改变的这种心,并且能够很快地离开我现在的这个情形,这种是出离心。当有人赞叹的时候会觉得我自己做的都是棒的,所以不觉得我在那里有错误。比如说,自己就看不到自己的贪心,自己的瞋恨心,自己对别人上面,我们身语意造作出来的错误,都看不到,若看不到的话,当然不会生起我要断除那些,我要改变这些,完全不会有这种心,那我们就不会恐惧我的行为、我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这种的恐惧的心也就当然不会生起,所以这里讲的「厌离」是不会生起的,如果没有「厌离」的话,是不可能会有想要改变的心,没有想要改变的话,不可能会修行,我们修行,修的意思是改变嘛!所以他就不想改变,因为他觉得都是对的,所以当人家赞叹我的声音一听到,就会有那种问题。还有,赞叹的时候,自己觉得,哦!我是一个有名声而且是到一个程度以上的人,这时我们会看,他是比我高还是比我低啊!当我觉得他是比我高一点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点不舒服。如果人家没有赞叹,那我们倒没有什么,问题是只要人家一赞叹的时候,就会生起我跟他比一比的心,之后慢慢会有嫉妒心、比较的心。就在这种比较的心当下,不但为导致自己去伤害他人,而且是很敢害他人,为什么呢?因为自己跟别人常常这样子比较嘛!比较的时候,心里的我爱执很强,或者很自私的人,对他人就可以舍弃掉,可以伤害到这种心。连一个人跟别人中间,或者是跟团体中间,或者是一个家里,大大小小的团体,也是有这种一样的,所以后面就是什么样子呢,后面就会能够可以互相伤害的这种事情就会愈来愈多,所以那些赞叹对自己也不会改善,对自己来说完全不会进步,那完全不会进步当下,就慢慢能够可以想,我跟他比较的心,是会导致自己去伤害别人,所以是这些赞叹没有什么好处的意思。赞叹的时候,真正的赞叹的时候,不是赞叹到我,而是增长了我执,赞叹到我执。

  

问:请问仁波切,在早上略论的时候有提到说,阿修罗、非天不能登上见道位,那是不是他有资粮道跟加行道?

  

答:有的,有资粮道跟加行道。

  

问:如果要得到见道的话,一定要在人道吗?还是说其它道、欲界都可以?那如果欲界都可以,那为什么阿修罗道不行?

  

答:欲界都可以的意思是,欲界里面只有人跟天这二个才可以。

  

问:正中士跟共中士的皈依跟律仪有什么不一样?除了发心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答:我们不会说修行的当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只是目标放的时候不一样,这样子而已。

  

问:在讲三苦的时候,有讲思惟的次第是苦苦、坏苦跟行苦,那在断的时候也是一样吗?还是有另外的次第?

  

答:断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比如说一个阿罗汉,在色界、无色界成就阿罗汉的果位的话,就先断除苦苦了,在欲界成就阿罗汉的话,三个就同时断除。

  

问:请问仁波切,仁波切刚刚又提到《菩提道次第略论》里面的弟子要具足三德「质直、具慧、求法义」那那个质直一般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好像会说是不落党类嘛!那可是仁波切在礼拜二的时候,广论精要研讨的时候,有解释到无分别心、心不散乱,刚刚仁波切在讲《入行论》的时候又引到这里的时候,那我们就发现,仁波切你的质直的定义跟我们一般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我们认为只是说「不落党类」,那个党就是什么国民党啊、民进党的,就是你不要去区别说这是我的中心、你的中心,那个党是这个意思,那我觉得仁波切的定义好像比较广一点,就是心不散乱,然后无分别心,是这样子的定义吗?

  

答:对,这个很广,质直、正直是很广,因为它就看在什么地方,我们正直是当国民党啊当什么,这时候,它就放另外一个位置,正直的位置我们放的时候就另外一个,那我在什么什么团体、什么什么中心,就放另外一个,所以质直是很广。心不散乱、无分别心,这些都在质直里面,质直可以说很广,看它是什么位置,比如说这个纸上面正直,那就它要这里嘛!那这里,它就要放在这里,所以看的位置,我们放的位置不一样,正直它就会不一样。所以正直平常我们讲的时候,经论里面有的时候就不分教派啊,也会这样子,那有的时候心不散乱也会这样子解释。心不散乱,心散乱的意思,有一点被烦恼带走了,那心就另外一个想法,心自己的一个想法,那我们心被烦恼带走的话,烦恼控制的话,那心就一个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一个喜欢,我喜欢,我不喜欢,也是心就乱了,也是没有正直的能力,所以心散乱的时候我们也会说没有正直,所以正直也不是要别的另外。比如说我跟释迦牟尼佛,我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那我就一直释迦牟尼佛讲什么我要相信,这个就没有正直了,这样子想的话就没有正直了,没有质直了。那我不管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或不是弟子,这跟我没有关系,我要观察是要观察,那我要看真的一个位置,就看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什么样,比如说龙树菩萨,他正直的力量很强,正直是对的,所以他能够可以分的,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是对的,这个是不对的,那我们一般人没有这种正直啊!只要释迦牟尼佛,都是对的,也会这种…。对对对,释迦牟尼佛了义跟不了义,就这个角度讲,但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那个是,内涵里面,不是究竟的,藏文的那个直接翻的话,我们是讲错、没有错,就这样想,这是藏文的一个句型,所以这里用这样的句就不对的。所以了义、不了义,那了义、不了义可以判断的,要有正直啊!没有正直的话,我们会觉得释迦牟尼佛讲的都是了义,会有这种想法,那有正直、质直,才可以判断的,也才有具慧的机会。有正直也不一定是有智慧啊!所以有正直的话,才能够可能会生起智慧,所以刚刚讲的是可能会生起具慧的机会,这是正直嘛!正住。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本身,他来这个世间,他刚开始学,一定是婆罗门教的东西嘛!所以他有正住,就能够可以判断,没有正住,不可能判断,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比他老师还要厉害。狮子贤菩萨他比一些他的老师还更厉害的,为什么?他有正住的力量,正住,还有具慧,所以才会比他们的上师还更厉害。那你们也是一样,你们要比我还更厉害的话,你们要有正住跟具慧,这一半是开玩笑的一半是真的。没有正住的话,就如同眼睛戴了另外一个颜色的眼镜了,他看了就不正确,所以一定先要有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戴的,干干净净的一个正住的力量。这个是一步一步增长的,好像这个上面有正住,那个上面没有正住,有很多主题嘛,我们教佛法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的主题,有一些主题上面,正住具慧什么都生起了,一些主题上面,还没有生起正住,那些都不是,哦!我什么都先要正住,不可能的那些都一起生起的。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二讲(第6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