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廿二》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10/30
我們在下士道修行的時候,我們必需要得到一個善趣的人身,那要斷除惡業,所要斷除的惡業當中,是以瞋恚爲我們最主要要斷的,因爲在惡業當中,這瞋恚等于是最不好的、最壞的,即使是你要生起菩提心也是一樣,來破壞我們生起菩提心者呢,就是這個瞋恚,這瞋恚可以說是煩惱當中最惡劣的一者,那不論是你要暫時之間,遮止、防止自己墮落叁惡趣也好,或者說你要發起菩提心也好,要遮止掉瞋恚呢,可以說是最主要的,可以說,是從下士道到發菩提心之間,這之間我們要滅掉的這些煩惱當中,以瞋恚爲我們很主要的一個工作,因爲瞋恚可以說是煩惱當中最壞的,所以爲什麼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裏面,就透過種種的這些道理來做思惟,來滅掉瞋恚。
讓我們起瞋的,如果把它像寂天菩薩這樣子把它歸類起來可以分成叁點,一個就是當我受到怨敵、他人的傷害的時候,那另外就是自己的親人受到傷害的時候,或自己的師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友人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都會起瞋,這是一個。另外,有人來贊歎我們的敵人的時候,或者說有人來對我們不喜歡的對象做利敬供養的時候,我們也會起瞋恚,那另外就是怨敵的心歡喜的時候,我們也會生起很難以容忍他有那麼高興的時候,那這也是會起瞋恚。
如果就科判而言,就是「辰一遮于怨敵贊揚者不忍,辰二遮于彼安樂不忍,辰叁遮于彼利養不忍」。就是有人來對怨敵贊揚,我們要遮止無法容忍的心,還有另外一個就是,怨敵他得到安樂,我們也要遮止無法忍受他得到安樂的心,另外就是有人來對怨敵做利養恭敬的時候,我們要遮止無法容忍他受到利養恭敬的心。所以上一次是講到,中文是149頁,第二個偈頌這裏。
在這當中,就用非常多無量無邊的證理、理由來遮破瞋恚。一般我們在打坐禅修的時候,是不是就可以將瞋恚遮止掉呢?不會的。你必須在禅修的時候透過思惟,透過思惟像寂天菩薩這樣子,去從很多的角度,舉出很多的理由,這樣子思惟之後,才能夠遮止掉瞋恚。
如果真正要起瞋的話,應該是要對自己起瞋而不是對別人來起瞋,別人得到這些利養,我們也不應該起瞋,因爲他先前有造過這個業,得到這個利養,得到這個福業,他有做過,所以他現在得到這個利養,那我們自己沒有得到,因爲我們自己沒有造這個業,那應該要起瞋的應該要對自己起瞋,起瞋自己沒有造這個業,就如同偈頌雲:『汝于自先所作罪,不惟怙過無優悔』所以不可以對他人福報的成熟這一點來起瞋,因爲這樣子起瞋就是對他人的善業起瞋,這樣子起瞋是很傻的。
他人得到這些利養,是因爲他過去福報的關系,那如果你起瞋恚的話,那等于是去瞋恚他以前所做的善業,因爲得到利養的福報,這是造了善業,那等于你去瞋恚這個善業,那這樣子會使得自己,好像是障礙到自己將來能得到福報的業。
所以到這邊爲止,應該就是將「辰叁遮于彼利養不忍」這一點講完,那也就是說,如果怨敵他得到任何的利養的話,我們如果心中無法忍受而生起瞋恚的話這樣子是錯誤的,應該要生瞋恚的對象應該是自己才對。
寂天菩薩的這種運用這些邏輯的這種方法,我們是做不到,我們沒辦法,因爲我們的心都隨著這些煩惱在走,所以我們的心無法對自己做旁觀,所以我們沒辦法做到像這樣子運用這些證理來對治這些煩惱。
仁波切:世親菩薩寫的《俱舍論》的第五品最前面剛開始的那一個偈頌,『有之根本即隨眠,六種即貪如是瞋,慢無明見以及疑,彼六貪分說七種』
世親菩薩又有說到我們生起煩惱主要有叁個因,第一個就是未斷隨眠,第二個是靠近這個環境,遇到這個環境,起煩惱的環境,第叁個就非理作意。 剛才說生起煩惱就這叁個因嘛!如果能夠斷除這個煩惱的話,那我們一定能得到阿羅漢果,可是問題是我們還沒有辦法將它斷除。那第二個因就是靠近這個環境,那第叁個就非理作意,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不要靠近那個環境,遠離那個環境,還有不要去非理作意,不要去想,不要去非理作意,就好像《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前面的在道前基礎那邊有講到說,在下座,也就是在未修中間的時候,我們要守護六根門,還有飲食知量。守護根門就是不該看的不要去看,不該聽的不要去聽,這就是守護根門。我們現在很難像寂天菩薩這樣子,可以透過很多的邏輯、理由,來將煩惱斷除,可是至少我們可以做得到二個,就是不要靠近那種環境,不要去非理作意。
對我們現在而言,遠離那種環境是最重要,因爲在道次第裏面有講到:凡夫以斷除産生煩惱的環境爲主要的。那到這邊爲止,就是我們已經講了有叁種遮止起瞋恚的,這起瞋恚剛才有說,一個就他人來傷害我們自己,一個是他人來傷害我們的親友,一個是他人來對我們不歡喜的怨敵來做贊歎利養,這些都會讓我們生起無法堪忍的這種心,因而會生起瞋恚,那如何來遮止,這個前面已經講過了,下面我們就開始講:「寅叁于障所樂欲者遮止瞋恚」
中文126頁,我們開始念一下:我們先分類叁個嘛!對自己上面,人家罵,這個時候就會生氣,對我們的親戚朋友上面,對我們的老師親戚上面,人家罵、傷害的時候就一段,然後對敵人上面好的話又心不喜歡,不高興,那這個怎麼對治,我們先把它分開一下。
126頁最下面一個科判,那邊分爲
「卯一 遮于己作惡者起瞋,卯二 遮瞋于己親友作惡者起瞋,卯叁 遮于己怨敵作利益者起瞋」
126頁寅二所分下來的卯一卯二卯叁這叁個科判,卯一的科判它的偈頌就是從142頁這裏,然後第二個從143到146頁,卯叁這個科判從 146頁到149頁。
我們在126頁最後一個偈頌:
「衆苦逼惱輕蔑行,逆耳惡名粗惡語,不欲施我及所親,豈能禁敵不出此」
這一句可以說,下面我們不是有分卯一卯二卯叁嗎?這一句就闡釋出這叁個科判的總義。我們現在從126頁最後這一個偈頌開始念:
衆苦逼惱輕蔑行,逆耳惡名粗惡語,不欲施我及所親,豈能禁敵不出此,
安樂之因偶一生,苦因極多數無量,無苦出離心不生,故心當生堅定解,
爲遮苦行好角鬥,燒身斷肢諸苦受,爲無義事尚能忍,爲求解脫複何恨,
難事久習轉爲易,世間何事不如此,故于小事當練修,令于大事能堪忍,
不見蛇蟲蚊蚋苦,或爲饑渴等苦逼,或生疥癞身搔癢,諸無義苦久亦安,
若遇寒熱風雨侵,疾病拘囚及捶打,不應嗟籲以爲苦,若以爲苦害轉增,
或人見自身出血,臨敵無卻倍勇毅,或人見他身出血,驚惶顛倒身仆地,
彼由心性或堅毅,或複怯弱而差別,是故雖負致命傷,應不以其苦爲害,
諸有智者受苦時,不令心體受昏擾,與諸煩惱作戰鬥,臨陣之時傷害多,
雖有極苦斷命傷,瞋等怨敵終降伏,是爲勇士稱勝者,否則惟殲自死敵,
次應于苦觀功德,由厭患故除驕慢,于輪回者起悲心,于罪羞慚樂善法,
于諸大苦出生處,膽等病原不瞋恨,何故瞋于諸有情,獨亦緣逼不自主,
譬如吾人遭病苦,雖非所欲病自起,如是彼雖非所欲,亦由逼迫生煩惱,
雖未思惟彼應瞋,世人率爾生瞋恚,雖未思惟彼應生,如是瞋心自生起,
所有一切諸罪失,惡行種類多無量,悉從罪緣力所生,非能主宰得自在,
彼諸緣等亦未嘗,思惟此苦當生起,彼所生者亦無心,思惟我今當生起,
所謂神我何所許,安立我名是何物,彼亦非由作是想,謂我當生始出生,
若不生者彼非有,彼時許生是何物,于境恒時馳散故,彼當不能得涅槃,
彼我若許是常法,見無作用如虛空,縱遇一切諸外緣,終無轉變何所作,
正作之時亦如前,能作于彼何所作,謂此是彼能作者,此中何法相聯屬,
如是悉由他自在,非由己力能主宰,于諸一切如幻法,如是知已無瞋恚,
若爾以誰遮邏誰,今爲遮止亦非理,依此能斷諸苦流,是所許故理無違,
是故不論怨與親,若見行于非理事,謂由如是因緣生,如是思惟獲安樂,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二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