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一讲(第6品)▪P3

  ..续本文上一页萨最好的、心不散乱的,那心不散乱就变成自己好像放在另外一个嘛!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太厉害了!

  

接着说到菩提心。我们发菩提心是愿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安乐,在讲菩提心时我们好像都把范围阔得很大,好像说:如同虚空般如母的众生,乃至轮回未空之际我们都要安住他们于安乐中,这范围是非常的广,可是现实而言,我们面对面的人,只要见到他有一点安乐的话,我们的心就不舒服,这变得有点矛盾。所以下面的偈颂说

  

欲求一切有情乐 菩提妙心既生起 有情若自得安乐 何故由斯生瞋恚

  

他人来赞叹敌人的时后,他人是心欢喜来赞叹敌人,敌人被赞叹心也会欢喜,他们两人都欢喜,我们心中又何以不高兴、要起瞋呢?即是「有情若自得安乐 何故由斯生瞋恚

  

发起菩提心的量是要非常大的,扩及整个虚空也就是遍及虚空界的一切有情称为发起菩提心;而不是为了面前某个人而起的心称为菩提心。有时我们发菩提心是为了遍及虚空的有情与我们面对的有情,这两者中间好似有一个空档(空隙)两者结合不来,所以我们应该将这两者稍微结合一下,否则,这是在平常会出问题的。为什么呢?菩提心,是要利益无边无量的众生而发出的力量才足以称菩提心,如果只是为了少数众生,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足够成为菩提心的。

  

发菩提心是为了利益无边无量众生,所以菩提心是太广了,好像太广了,当中就会发生问题。菩提心要不要广?是一定要广,没有广的话不足以成为成佛的因。要有成佛的因,就须要具备利益无边无量众生的心,有了这种想法之后,随之而来的行善的善根才是成佛的因,这样的心才是菩提心。

  

但是我们心是这么广,也是坐在这里啊!我们几个众生一定会遇到嘛!所以在这些遇到的上面修行与菩提心,有时中间好像常有不连接的地方。这些必须常常要连接,要认为这个也是利益众生中的一个众生,要这样连接。不能误会说只为利益这个怨敌才生起菩提心,这就错了;菩提心的量应该是很广大的。

  

「遮于彼得利养不忍」

  

此利养指吃、喝、穿等外在物质之类。当我们的怨敌要是圆满得到这些物质利养我们应心生欢喜,不应不喜,而且要遮止瞋恚的生起。

  

发愿欲令诸有情 成佛堪受三界供 仅见微劣利养时何故于彼兴热恼

  

如果怨敌得到少许利养,我们如果心生不欢喜,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成佛是依有情而成佛,我们的果位是有情给予的,现在有情得到些许利养,我们何以心生不喜?我们曾发愿让一切有情成佛,有情能够堪受三界应供,现在有情得到少许利养,何以心生不喜?

  

因为有众多有情我们才能行布施、持戒、忍辱、慈心、悲心、菩提心尔后才能成就佛果,所以说佛果为何是有情给?理由就在这边。我们可以在有情身上修持,由修持而获得佛果,佛果是有情给的就在此。

  

现在有情辛苦得到一些微劣的利养时,我们又何以心生不喜呢?心生不喜是错误的。

  

自应赡者自赡养 自行施予大勤劬 若从亲有能自活 何反瞋怒不欣喜

  

这边用比喻来说:有情是给我们佛果的,照道理说我们应该去养育、抚养这些有情,这是我们的责任,因为他们是给我们佛果的。现在我们不须要去抚养他们,他们自我养活的话,那我们却又心生不喜,这岂不是奇怪的一件事吗?应有欢喜心才对的,比喻说:如果你不想让有情得到些许的利养,那就可以肯定你根本无心让有情得到佛果、不想安住有情于佛果,更不用说会生起菩提心了,怎么有可能有菩提心呢?你的菩提心去那里了?

  

此犹不许众生得 是谁许彼得菩提 若瞋他人圆满事 云何能有菩提心

  

若是瞋恚有情所得利养,那我们要如何发起菩提心?这样做是表示没有菩提心。所以说我们受菩萨戒的菩提心不见了。寂天菩萨说:「你的菩提心到那里去了?」就是我们菩提心不见的意思。如果我们心中有菩提心的话,就不可以这样子,即使怨敌得到利养、得到圆满事的话,本来这件事就是我们要去做的,现在我们不须要去做,他们自己做得好好的,我们又何以不喜?他去得到利养,反而应是我们修欢喜的对境,我们不应该不欢喜或嫉妒。

  

若从他家有所获 其物或在施主家 一切悉非汝所有 施与不施汝何涉

  

不论怨敌是否从施主(功德主)处得到利养,也不管他是否得到这些利养,都不是属于我的,这些东西仍是施主所有,并非我所有。当施主给了怨敌后,我也还是没有啊!对不对?,既然这一切都不是我所有,又何必心生嫉妒、不喜呢?

  

因为寂天菩萨曾住在「那澜陀佛学院」,所以谈到功德主、施主的事。你们并不是僧众,因此不要以这个角度看事情。其实,这些施主供养出来的「物品」,本来就是在这世界上,是属于这地球的,又不是专属于你的私有物,原本就不是你的,是地球上的东西,而这些本属于此世界的东西,被布施到怨敌那边,你有何不喜?

  

我们去瞋恚他人得到利养,是因嫉妒的关系,为何会嫉妒?因为自己也想要,看到别人得到了,而我得不到,瞋恨心因此而起。

  

接下来讲:

  

或由福德或信心 何故弃舍自功德

  

如果你自己想得到这些利养的话,那么就应该好好修持,因这些福德、利养源自于福德因,这些因都须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些福德都是靠自己的,若好好修持将来必定会得到。

  

获得功德不执持 请问何不自瞋恨

  

现在你将可获得利养的福德因给丢掉,只一味执持瞋恚。现在你不执持原本可获得的功德,反将丢弃,你何不瞋恚你自己呢?这样看来,若要起瞋恚,应是要瞋自己而不是瞋他人才对!

  

这里谈的「自我瞋恚」并非真正的瞋恚心。好像将烦恼视为敌人,将它视为敌人并不算是烦恼。「自我瞋恚」此瞋恚非真正瞋恚。这意义和前面第四品(p.79) 卯一 「虽如是具烦恼相 能断烦恼非所断」是一样意思。

  

我们要对治的是烦恼,因为要对治所以看到烦恼才要对治它,实际上并不是烦恼,因为它是断烦恼的,所以叫「非所断」。这种瞋恨看似瞋恨心其实非真的瞋恨心,我们需要起这样子的瞋恨。

  

问:若以杀猪为业谋生,虽可从中得到生活上的帮助,但我仍认为这不是好的行业,应如何看待?

  

答:杀业不好,靠此生活不对,你的想法没错。不是所有的高兴都要接受,有的高兴若接受的话,也是恶业啊!现在我们是对付瞋恨心这种的的高兴。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一讲(第6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