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讲(第6品)▪P2

  ..续本文上一页,不是色法,是无形体的,没有任何人能使我们的心变大、变小、变好、变坏。当他人来作轻蔑、批评的伤害时,我们的心也不会变大、也不会变小。「心」本身是无形体的、无阻碍的,「心」不是有形体的东西,有形体的东西才会受到阻碍。别人口出轻蔑的言辞,这些言辞也无法伤心,心是无阻碍的。

  

要是「心」像身体一样是色法、有阻碍的话,那么可能会碰到什么东西。但「心」不是啊!所以他人轻蔑的言辞无法伤害到我心,甚至别人轻蔑的言辞也伤不到「身」,因为言语也是无形体的,也无法伤害到身啊!所以这样思惟,我们为何要起瞋呢?没必要啊!

  

这里主要是讲:我们被害到的对象是「身」和「心」。心是抓不到、看不到的,既不能剖开也不能切割,更不会变大或变小,是无法抓到的实体,因为它不是色法,所以完全没办法害到它,能受到伤害的是「身体」。

  

现在能作者是「语」,也就是「粗恶语」、声音的部分;能害到的就是我们的身体。「身体」与「语」相较之下,我们的身体比较强,所以对方讲什么都不怕!「语」既伤不了心,也没办法伤到身体。

  

(巳二、为瞋所缠之补特伽罗,我不应瞋彼。 广论296+7):

  

他人对我心不喜,或于今生或他世,若彼不能吞食我,我心何用不乐为?

  

不理他、不管他想什么,这里有这个意思。对方对我起瞋心时,他的内心是不快乐的。他心不快乐也不会伤害我的今世或来世,那我的心又何以不乐呢?他人对我起瞋恚,他心不快乐,我们何必跟着他不快乐?

  

当人家批评我们时,是无法伤害到我的心和身体,所以就不必管,就不用生气的意思。

  

「无法伤到我的身心」,可以思惟他的言语和批评的声音,可是,我们仍会想:真正的是他的心,他的内心一直想伤害我、恨我,我不喜欢的。我们还会看他的心,看他的心之时,他的心也是没办法害到我的身体、今生和来世他都没办法伤害我。所以我可以接受你的不高兴,因为你伤不了我,所以我欢迎、欢喜的接受!就是此意(哄堂大笑)。如果我们在这样心态下大笑的话,他一定会笑!有人会更生气喔?我们都没有生气啊!气就气不了啊!生气就没有意思!

  

上次仁波切去达隆沙拉,雪歌寺的六、七位喇嘛去听法王的释迦心咒,其中一位喇嘛说:「每次到达隆沙拉时,内心的瞋恨心和贪心都会降下来,菩提心和出离心会一直升上来。」旁边另一位喇嘛,不动声色的静静的听。直到晚上就寝时刻,等灯关了就用力打他、问他说:「你生气吗?」前一位喇嘛就一直说不会起瞋恨心…等等,另一位喇嘛就去试试看,就打他看他会不会生气?被打的喇嘛表面虽没有生气,但心里就很难说啰!

  

(巳三、于障己利得者不应瞋 分五: 午一、所得速坏故不应瞋于比为障者 广论296-1):

  

若由障我之所求,故我于彼心不悦,所求必舍终归尽,瞋心诸罪恒坚住。

  

此问题是,他人若对我说出轻蔑言词,势必影响别人,导致别人将来轻视我,间接的障碍到别人对我的利养恭敬,这种情形我们是否也要起瞋?

  

回答:「所求必舍终归尽, 瞋心诸罪恒坚住。」你所求的利养恭敬终将速即失坏的,但瞋心所造的罪恶就恒住下来了,那就更糟糕啊!此处就说:「瞋心诸罪恒坚住」。一切所求、利养恭敬终将会不见,所以我们不应该对别人的轻蔑等而生起瞋恚。为了心不生起瞋恚之故,我们的心宁可舍弃追求这些利养。

  

(午二、遮邪命得利 广论297+1)

  

我宁今日舍寿命,不愿长生邪命活,如我纵能长寿住,死时痛苦亦犹是。

  

如果为了追求、获得利养而这样做的话,自己本身所得的利养将会成为邪命的。享用因邪命而得来的利养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也会伤害自己的修行。如果是一位行者的话,无法成为真正的行者。享用这些邪命而得来的利养虽可得长寿,但这种长寿是无义的,到死亡时将会引来猛厉痛苦。临终时刻,也会生起贪着利养的痛苦的心;另外,也会生起自己没有好好修行的痛苦的心。

  

这些利养、享受只有这一世而已,这一世是很短暂的。这一世享用这些利养,到死亡之时仅仅留下一个名字而已,譬如说:自己曾经享用过什么、什么…这些名字而已啊!那享用这些利养,只有使得自己的福报迅速消失殆尽、自己的烦恼增长而已啊!所以享受这些利养,对自己的损害是很大的。

  

用比喻来说(午三、喻明不应贪利 广论297+1)

  

梦中受乐经百年,梦觉之时何所有?余人梦受须庾乐,梦觉之时亦犹是。

  「于斯二人久暂乐,觉时同一难再得,人寿长短虽不同,死时均等亦如是。

  

(午四、不应贪之理 广论297+3)

  

纵能获得诸所求, 复于长时受安乐, 终如被劫寸缕无,命终独往唯空手。

  

这一世很努力追求利养,死亡时却一样也带不走。唯一能带走的只有自己所修的善行、忍辱、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这些修行才能够带走。这一世你若自视很高、贬伐别人、追求利养,临死没有任何一点帮助。最后一句是最好的写照:「命终独往唯空手

  

(午五、破应求利 )

  

若谓求利为支身, 消除罪业作福德,若为求利生瞋恚,宁不折福生罪愆 。

  「我为此事而活命, 即令其事成失坏,唯作恶事邪命生, 如此生存亦何益?

  

此处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的利养可以用来活命,而且可以用这些利养来做忏悔、供养本尊、上师…累积这些福报,若是这样的话,那是否可去求得这些利养?回答是可以的,若为法是可以的,但若为得到利养而失去修行,这样做就不可以。

  

刚才问题的回答就是:「宁不折福生罪愆。我为此事而活命」,如果是为了要活命、为了法、为了积聚福报是可以去得到这些利养;但为了利起瞋恚是会折福而生罪衍的,所以应该是为了法的缘故求利养活命的。

  

唯作恶事邪命生, 如此生存亦何益?」 如果只为了得这些利养而做邪命恶事,那么所求的利养又有何意义呢?那是无任何意义的。我们常会做出的错误行为。我们会说:为了佛法必须做这样必须做那样,结果反将主要的佛法退居其次。

  

因为要宣扬佛法,须有一个中心、中心里的资产、设备…。一直惦记着要这个东西,为了这个东西、为了钱,就乱了内心,就去想很多不一样的方法。为了这个东西,就连学佛法的心也乱了,法就会有问题不是吗?我们是为学习佛法要用这些,不是为了这些东西,反而将佛法去掉了就是不对的。我们常常会想错,我们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其他的皆是助伴嘛!为了助伴影响主要目标,这是本末倒置的错误做法,是不对的。但,我们常会遇到的问题。

  

(巳四、他人于我不敬不应瞋 分二 午一、若因道吾恶名能坏信心故瞋,则于道他恶名者亦应瞋 )

  

若谓为坏有情信, 对彼恶颜生瞋恼, 若于他人播恶名,尔时汝何不生瞋?

  

为了利养即使别人对我有轻蔑,我也不应生瞋这已经讲过了。如果他人对我做轻蔑,障碍他人对我生信心,因而生瞋的话,这样也是不应该的,道理何在?如果有人说其他师长或僧众的坏话时,相同的,也会障碍另一人对师长或僧众的信心,此时你又何以不生瞋?

  

在那么多人当中,他就批评我、不屑我。为何对他生气?若我心里的原因是会伤到那些人对我心里面的信心。本来他们心里面的信心是一种善根,因为伤到善根所以我生气。若是如此,当别人批评你时,我也要生气,为什么呢?因为别人对他信心的善根伤到了。但实际上别人批评你时,我并不生气。所以对我批评时,也不应该生气。

  

(午二、若能忍于他不信,则以烦恼为缘而于不信己者亦应忍)

  

若对他人心不信,于不信者能安忍,依烦恼生出恶言,汝心何故不能忍?

  

前面所说:如果他人来伤害我们身体、伤害我们的心、名誉、他人口出恶言…,我们要如何修忍辱的方法。接下来讲到:如果他人伤害到我们的亲友、师长或善知识,我们该如何遮止瞋恚的忍辱法。

  

此处说明…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