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色法,是無形體的,沒有任何人能使我們的心變大、變小、變好、變壞。當他人來作輕蔑、批評的傷害時,我們的心也不會變大、也不會變小。「心」本身是無形體的、無阻礙的,「心」不是有形體的東西,有形體的東西才會受到阻礙。別人口出輕蔑的言辭,這些言辭也無法傷心,心是無阻礙的。
要是「心」像身體一樣是色法、有阻礙的話,那麼可能會碰到什麼東西。但「心」不是啊!所以他人輕蔑的言辭無法傷害到我心,甚至別人輕蔑的言辭也傷不到「身」,因爲言語也是無形體的,也無法傷害到身啊!所以這樣思惟,我們爲何要起瞋呢?沒必要啊!
這裏主要是講:我們被害到的對象是「身」和「心」。心是抓不到、看不到的,既不能剖開也不能切割,更不會變大或變小,是無法抓到的實體,因爲它不是色法,所以完全沒辦法害到它,能受到傷害的是「身體」。
現在能作者是「語」,也就是「粗惡語」、聲音的部分;能害到的就是我們的身體。「身體」與「語」相較之下,我們的身體比較強,所以對方講什麼都不怕!「語」既傷不了心,也沒辦法傷到身體。
(巳二、爲瞋所纏之補特伽羅,我不應瞋彼。 廣論296+7):
「他人對我心不喜,或于今生或他世,若彼不能吞食我,我心何用不樂爲?」
不理他、不管他想什麼,這裏有這個意思。對方對我起瞋心時,他的內心是不快樂的。他心不快樂也不會傷害我的今世或來世,那我的心又何以不樂呢?他人對我起瞋恚,他心不快樂,我們何必跟著他不快樂?
當人家批評我們時,是無法傷害到我的心和身體,所以就不必管,就不用生氣的意思。
「無法傷到我的身心」,可以思惟他的言語和批評的聲音,可是,我們仍會想:真正的是他的心,他的內心一直想傷害我、恨我,我不喜歡的。我們還會看他的心,看他的心之時,他的心也是沒辦法害到我的身體、今生和來世他都沒辦法傷害我。所以我可以接受你的不高興,因爲你傷不了我,所以我歡迎、歡喜的接受!就是此意(哄堂大笑)。如果我們在這樣心態下大笑的話,他一定會笑!有人會更生氣喔?我們都沒有生氣啊!氣就氣不了啊!生氣就沒有意思!
上次仁波切去達隆沙拉,雪歌寺的六、七位喇嘛去聽法王的釋迦心咒,其中一位喇嘛說:「每次到達隆沙拉時,內心的瞋恨心和貪心都會降下來,菩提心和出離心會一直升上來。」旁邊另一位喇嘛,不動聲色的靜靜的聽。直到晚上就寢時刻,等燈關了就用力打他、問他說:「你生氣嗎?」前一位喇嘛就一直說不會起瞋恨心…等等,另一位喇嘛就去試試看,就打他看他會不會生氣?被打的喇嘛表面雖沒有生氣,但心裏就很難說啰!
(巳叁、于障己利得者不應瞋 分五: 午一、所得速壞故不應瞋于比爲障者 廣論296-1):
「若由障我之所求,故我于彼心不悅,所求必舍終歸盡,瞋心諸罪恒堅住。」
此問題是,他人若對我說出輕蔑言詞,勢必影響別人,導致別人將來輕視我,間接的障礙到別人對我的利養恭敬,這種情形我們是否也要起瞋?
回答:「所求必舍終歸盡, 瞋心諸罪恒堅住。」你所求的利養恭敬終將速即失壞的,但瞋心所造的罪惡就恒住下來了,那就更糟糕啊!此處就說:「瞋心諸罪恒堅住」。一切所求、利養恭敬終將會不見,所以我們不應該對別人的輕蔑等而生起瞋恚。爲了心不生起瞋恚之故,我們的心甯可舍棄追求這些利養。
(午二、遮邪命得利 廣論297+1)
「我甯今日舍壽命,不願長生邪命活,如我縱能長壽住,死時痛苦亦猶是。」
如果爲了追求、獲得利養而這樣做的話,自己本身所得的利養將會成爲邪命的。享用因邪命而得來的利養對自己沒有任何利益,也會傷害自己的修行。如果是一位行者的話,無法成爲真正的行者。享用這些邪命而得來的利養雖可得長壽,但這種長壽是無義的,到死亡時將會引來猛厲痛苦。臨終時刻,也會生起貪著利養的痛苦的心;另外,也會生起自己沒有好好修行的痛苦的心。
這些利養、享受只有這一世而已,這一世是很短暫的。這一世享用這些利養,到死亡之時僅僅留下一個名字而已,譬如說:自己曾經享用過什麼、什麼…這些名字而已啊!那享用這些利養,只有使得自己的福報迅速消失殆盡、自己的煩惱增長而已啊!所以享受這些利養,對自己的損害是很大的。
用比喻來說(午叁、喻明不應貪利 廣論297+1)
「夢中受樂經百年,夢覺之時何所有?余人夢受須庾樂,夢覺之時亦猶是。」
「于斯二人久暫樂,覺時同一難再得,人壽長短雖不同,死時均等亦如是。」
(午四、不應貪之理 廣論297+3)
「縱能獲得諸所求, 複于長時受安樂, 終如被劫寸縷無,命終獨往唯空手。」
這一世很努力追求利養,死亡時卻一樣也帶不走。唯一能帶走的只有自己所修的善行、忍辱、慈心、悲心和菩提心,這些修行才能夠帶走。這一世你若自視很高、貶伐別人、追求利養,臨死沒有任何一點幫助。最後一句是最好的寫照:「命終獨往唯空手」
(午五、破應求利 )
「若謂求利爲支身, 消除罪業作福德,若爲求利生瞋恚,甯不折福生罪愆 。」
「我爲此事而活命, 即令其事成失壞,唯作惡事邪命生, 如此生存亦何益?」
此處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我的利養可以用來活命,而且可以用這些利養來做忏悔、供養本尊、上師…累積這些福報,若是這樣的話,那是否可去求得這些利養?回答是可以的,若爲法是可以的,但若爲得到利養而失去修行,這樣做就不可以。
剛才問題的回答就是:「甯不折福生罪愆。我爲此事而活命」,如果是爲了要活命、爲了法、爲了積聚福報是可以去得到這些利養;但爲了利起瞋恚是會折福而生罪衍的,所以應該是爲了法的緣故求利養活命的。
「唯作惡事邪命生, 如此生存亦何益?」 如果只爲了得這些利養而做邪命惡事,那麼所求的利養又有何意義呢?那是無任何意義的。我們常會做出的錯誤行爲。我們會說:爲了佛法必須做這樣必須做那樣,結果反將主要的佛法退居其次。
因爲要宣揚佛法,須有一個中心、中心裏的資産、設備…。一直惦記著要這個東西,爲了這個東西、爲了錢,就亂了內心,就去想很多不一樣的方法。爲了這個東西,就連學佛法的心也亂了,法就會有問題不是嗎?我們是爲學習佛法要用這些,不是爲了這些東西,反而將佛法去掉了就是不對的。我們常常會想錯,我們主要的目標是什麼?其他的皆是助伴嘛!爲了助伴影響主要目標,這是本末倒置的錯誤做法,是不對的。但,我們常會遇到的問題。
(巳四、他人于我不敬不應瞋 分二 午一、若因道吾惡名能壞信心故瞋,則于道他惡名者亦應瞋 )
「若謂爲壞有情信, 對彼惡顔生瞋惱, 若于他人播惡名,爾時汝何不生瞋?」
爲了利養即使別人對我有輕蔑,我也不應生瞋這已經講過了。如果他人對我做輕蔑,障礙他人對我生信心,因而生瞋的話,這樣也是不應該的,道理何在?如果有人說其他師長或僧衆的壞話時,相同的,也會障礙另一人對師長或僧衆的信心,此時你又何以不生瞋?
在那麼多人當中,他就批評我、不屑我。爲何對他生氣?若我心裏的原因是會傷到那些人對我心裏面的信心。本來他們心裏面的信心是一種善根,因爲傷到善根所以我生氣。若是如此,當別人批評你時,我也要生氣,爲什麼呢?因爲別人對他信心的善根傷到了。但實際上別人批評你時,我並不生氣。所以對我批評時,也不應該生氣。
(午二、若能忍于他不信,則以煩惱爲緣而于不信己者亦應忍)
「若對他人心不信,于不信者能安忍,依煩惱生出惡言,汝心何故不能忍?」
前面所說:如果他人來傷害我們身體、傷害我們的心、名譽、他人口出惡言…,我們要如何修忍辱的方法。接下來講到:如果他人傷害到我們的親友、師長或善知識,我們該如何遮止瞋恚的忍辱法。
此處說明…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講(第6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