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讲(第6品)

  

《入菩萨行论 廿》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10/16

  

仁波切教大众于迎请时,唱颂密集码。

  

「入菩萨行论」是一部有关菩萨修行的大论。其中忍辱度的着墨最多。因为我们有众多烦恼,在众多烦恼中就会瞋恚,正面对抗瞋恚的就是忍辱,所以此论特别强调忍辱度这一品。

  

忍辱品主要分为要去修三种忍:①安受苦忍②谛察法忍③耐怨害忍。目前讲到第三种耐怨害忍,此忍分两种①遮止瞋恚之因②遇不欲之事当思己过,用此思惟方式来修忍辱。

  

藏文将入行论分为大和小。第十品回向品是小入行论,第一品到第九品是大入行论。入菩萨行较完整的,应是大入行论。此论为何会忍辱占的比例最多?众多烦恼中,需要对治的也很多,要对治的烦恼中主要的是瞋恨心,瞋恨心是最障碍修菩萨行,所以要修忍辱的用意在此。

  

早上我们讲到需思惟轮回当中的苦逼迫的情形,让我们生起厌离的出离心;此处入行论告诉我们要依于苦来修安忍,也就是对苦我们要欢喜的来接受,不可生起不要接受苦的心,这两者看似相违。广论及略论的中士道都提及,我们应该要知苦;入行论告诉我们,遇苦心不可慌乱。这两点一个是知苦,一个是心不可以慌乱,这两者并不相违。

  

在他人如何伤害我这一点,不断作意思惟的话,那只会徒增内心的瞋恚,心会越来越往坏的方面去想。在耐怨害忍之时就要反过来,也是一样作意思惟,可是思惟的角度转过来,以心转念。耐怨害忍,「耐怨害」就是你可以修忍辱、忍得下来;如果「不耐怨害」的话就是瞋恚,瞋恚就越会发起来。同样是思惟作意,一个是消减瞋恚;一个是增长瞋恚。此处讲「耐怨害」,上次曾讲「有情有时偶不慎」,由思惟、找出瞋恚的因,然后将它消灭、遮止掉。今天讲的是思惟自己的过失而将瞋恚遮止掉。

  

(午三、遇不欲之事当思己过 分二: 未一、正义…申一、他人损我当思己过 广论293+5):

  

由我昔于诸有情,曾作如斯损害事,故应有情受害者,于我如是做损恼。

  

别人的伤害都是源自于自己过去业的的关系。因为有前面的「业」为因,所以现在遭受他人的伤害。由现在遭受他人伤害这一点可以推知:以前曾造作伤害别人的因。别人来造作伤害的事,是自己造的因,因不是别人所造的;是自己曾经造过这个因,所以现在别人才来造作伤害。

  

刚才的偈颂是说:自己前生的业,引生现在受他人的伤害。下面一个偈颂,讲到此世被他人用兵杖、器械所伤害。痛苦的因除了他人用器械来伤害之外,我们自己的身躯也是引生痛苦的因。如果没有这个身躯就不会有这些苦了。就像早上说的: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有漏五蕴身躯是会引生生、老、病、死的,那这些因是谁造的?是我们自己造的,不是他人所造的。所以若要生起瞋恚的话应该瞋此两者。不是只瞋他人,也要瞋自己才对,只瞋他人是错误的。

  

(申二、苦因是身执过患 广论294+3)偈颂说:

  

由他兵杖及我身,二者共为生苦因,若由他杖我身出,二者之中何所瞋?

  人身苦聚如疮疤,偶一触之痛难忍,贪爱愚盲自取之,于彼损恼当咎谁?

  

我们因为对这身躯有强烈爱执心及强烈的「我」这个念头,认为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只要别人稍加伤害马上会生起强烈的瞋恚心,这就在于有强烈的我爱执之故,因此他人对我稍造作伤害,马上会生起如火般的瞋恚心。

  

(申三、前身贪着苦因之过患 广论293+5)偈颂说:

  

愚夫于苦非所欲,而于苦因常贪慕,咎由自取受其害,何能瞋恚责他人?

  

过去我们欢喜去造作会引生痛苦因的这些工作,那现受这些苦果的时候,又何以不喜呢?往昔喜欢这些苦因的话,现在这些苦果也应当要欢喜啊!

  

譬如地狱诸逻卒,亦如刀山剑叶林,皆由自业之所生,当于何人生瞋恨?

  

现在我们若造作恶业的话,将来就会投生到地狱里面去。投生到地狱里面去就没什么可瞋的,因为是你造了恶业。同理,你以前造做苦因,现在感苦果,有什么可瞋恚的?有什么不喜呢?

  

(申四、以自业故为他苦因不应瞋彼 广论293+7):

  

由我先业所感遭,遇诸有情为我害,彼若因此堕地狱,岂非由我令颠堕?

  

这些来伤害我们的人,他是来造恶业啊!他们的造作恶业,实际上是为我们净化恶业,所以他是很可怜的。他为了要净化我的罪障,所以他来造恶业;他为了要净化我的罪障,而造了苦因,这样的人我们不应该反而去瞋恚他、去伤害他。

  

(申五、以自业故为他苦因不应瞋彼 广论293+7):

  

由依彼等修忍辱,令我重罪得袪除,由我彼等堕地狱,长劫沉沦受诸苦。

  「是我于彼作损害,彼等咸皆饶益我,云何作是颠倒行,于彼悖忤生瞋恚?

  

那些来造作伤害的伤害者,当他来造作伤害时我们如果能忍辱下来的话,就可净化自己先前的恶业,也就是先前的恶业可以消失殆尽。对方来造作伤害时,却造作长劫堕落地狱的这些业。对于他来帮我们净化过去所造恶业的这一点,何以要对他生瞋恚?反而要感谢他,对他说谢谢才对啊!

  

未二、断诤分三 申一、遮他不应能于我做饶益

  

若我意乐有功德 何能堕于地狱中

  

上文说到,当别人伤害我时,还须对他道谢,这不是很奇怪吗?有人提出两点辩论:1.如果他来造作伤害等于是净化我们的罪的话,我们应该跟他说谢谢!我们跟他道谢等于他不是在做坏事,他等于是在做善事、造善业啊!他做善事应不堕地狱啊,那他云何会堕地狱?2.如果我现在这样做,会助长他将来引生新的苦因的话,那么我自己是否是一个造做罪恶者?我若是一个造作罪恶者,我是否会堕入地狱?

  

先讨论第二题,回答是:「若我于己善防护 于彼有何福可生」如果我的所作所为是助长他将来引生苦的因,那是否我就是造恶者?是否将来会堕地狱?此处的回答:我的所作所为没有瞋、反而有利他的心,如此就不会助长他去造作恶业,自己将来就不会堕入地狱里面。

  

第一个问题:他人来造作伤害,我们跟他道谢,变成他是造善业吗?(申二、释难我不应能于他作损恼):

  

若我于己善防护 ,于彼有何福可生?

  

若自己是以善良的心来思惟,善的果报是自己得,不是他人所得。因为果报的好坏观待于造作者的意乐,果报与善根功德是由自己所得,他不可能会得到此功德,他若想得此功德,他的心要善良。

  

(申三、破于饶益颠倒行)

  

若以损害为酬答,即于彼不能防护,我之善行即失坏,且亦坏我忍辱行。

  

有人问:当我被别人伤害时,可思惟他是在利益我、净化我;那当我伤害别人时,是否我们也是在利益他人呢?有人会这样想:他来伤害我时,我要想说他是在利益我,那我们应该马上就要回报、去利益他才对啊?此处回答:这样想是错误的。因为你若马上这样做的话,等于你未锁好自己的内心,将慈悲心防护好,这么一来将会失坏你的菩萨行、所修的苦行也会失坏。

  

这部入行论所举的理由非常好,并非告诉我们傻傻的这样忍就可以,此论透过我们的思惟用各种理由去修持,绝不是儍儍的修而已。

  

前面所谈的三种忍①安受苦忍②谛察法忍③耐怨害忍,皆指个人遭他人伤害如何修忍辱,也是指他人伤害我们的身躯如何修忍。下面讲述另一种伤害,如他人来轻蔑、藐视、责骂等名誉上的损害该如何修忍辱行?

  

(辰二、于作轻蔑者应忍 分四:己一、轻骂等于己无损 广论296+1):

  

心非色质无形体,谁由何处能损坏 若于色身起贪着,此身始为众苦侵。

  「或说轻蔑粗恶言,或作讥诽不悦耳 于汝身肢无损害,汝心何用瞋于彼?

  

我们的「心」是心识…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讲(第6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