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九講(第7~8品)▪P3

  ..續本文上一頁能成損害。」

  

如果跟這些愚夫相處在一起的話,不外乎是增長自己的貪瞋癡,只會造成傷害而已。

  

像這樣的愚夫,我們應該要跟他遠離,遠離之後就要去修能利益自己及他人的法。

  

彼既不能利益我,我亦不能成彼義,于彼愚夫當遠避。

  

我們應該要跟這樣的愚夫保持距離。我們先要去觀察:我跟他在一起的話,我會傷害到他,他也會傷害到我。如果單純是這樣子的話,我們就要遠離。但是,如果在佛法的角度有幫助的話,就不一樣了。比如我跟他講話的時候,他就講了一些是是非非,這一部分就不要去聽,這樣也是遠離。所謂的遠離並不一定是要生氣離開,生氣了就不是遠離了,而是已經開始了。遠離的意思是:我不要傷害他,他也不要傷害我。這個部分是很重要的,對于我們修行上面不要傷害,我們要以這個角度去遠離。

  

暫遇歡喜作恭敬,于彼不應太親密,僅如常人斯爲美。

  

一般我們遇到他人的話,當然也都應該要微笑一下、談談話,彼此之間建立關系,在一起時彼此要心存恭敬,這樣就是造善業,可是彼此也不能太過于親密,如果彼此太親密的話,可能我心相續當中的煩惱跟他心相續當中的煩惱兩個就變成好友,兩個相互協助增長煩惱。所以這裏說「于彼不應太親密,僅如常人斯爲美」,就像一般人遇到了微笑打個招呼就好了。

  

對于別人要關心,如果對方有問題的話,去幫助他們是應該的,但是不要去批評別人。自己內心上面對于他人的意樂利益到他人,這樣的事情是可以做的,這就是佛法的事情。我們內心的修行互相交流,互相當對方的好法友,但是內心的煩惱不要互相交流,否則就會增長煩惱。只要一談到這些事情時,就應該像看到紅燈一樣,馬上就要踩煞車。

  

猶如蜂采花中蜜,惟從其處取法義,宛如從昔未相識,不相親昵住愦鬧。

  

也就是彼此之間的相處應該是彼此在法上相互協助上,如果會增長世間煩惱的話,那就不要相處,甚至就當作未曾相識一般。

  

以前在叁大寺,大衆一起在大殿念經、上課,如果你今天坐在這個位置,明天就一定要坐在另外一個位置,不可以坐在同一個位置。本來這個環境是幫助大家學佛、修行的,這是自然就會有幫助的,但是,等到彼此之間很熟、很熟了,就會彼此述說自己的煩惱,本來不熟時還不好意思講出自己的煩惱,等到熟一點就會開始講的。所以,大家彼此之間不要太熟,一直換位置就是這樣的意思。

  

以前的修行人彼此之間完全不會談論什麼事情,都是很精進的辯經、修行等等,走在路上也是目不斜視,好像彼此不認識的樣子,修行很好的人有這樣的習慣。在辯經的時候,他不管跟誰都會一直講,結束之後就好像彼此不認識了,有一些人會這樣。這樣對我們一定是會有幫助的,它會保護我們不受到喧鬧的障礙。接下來就講到要斷除貪外在的名利。

  

我有利養及恭敬,我爲衆人所歡喜,若起如是驕慢言,死後當生大怖畏。

  

自認爲自己受到他人的利養恭敬,而且自認爲自己是爲衆人所歡喜的對象,講出這種驕慢的言語等于是造了惡業,死後一定投生到惡趣中感受大恐怖。

  

我們本身生起驕慢心的時候就會對別人生起看不起的念頭,在這當下所造的業很多是跟墮叁惡道有關系的。叁惡道和叁善道是高度的差別,比如我對佛菩薩,我現在就有很傲慢的心:「我要有很多弟子,很多人要尊敬我。」別人卻對我一直恭敬、供養,這樣的話就會變成我是沒有福報的,在修行的福德上面是低的。但是,我自己不尊重他人的福報,我自己是修行低的,而我卻認爲我比他們高,然後就接受他們的恭敬供養,如果在這當下我還有一個傲慢的心,還覺得自己比他們高很多,在這樣的心態下所造的業,我就會墮入比這些衆生更低的道當中,這就是墮叁惡道的業。所以,傲慢的心跟墮叁惡道也是很有關系的。一般來說,有沒有守戒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傲慢的心也會造這種業,這裏講傲慢的心會墮叁惡道的意思就在于此。

  

問題:有些人持戒可能會生起一種戒慢,這種慢心是否也會生起墮入叁惡道的因?

  

回答:剛剛的理論來講也是有可能的,宗喀巴大師的《初中後善集有》,你們以前在福智好像有念,宗喀巴大師說:「願我守戒到怎樣的程度,就能生起像那樣程度的無驕慢心。」這就是越守戒越要謙虛這是很重要的。所以,宗喀巴大師特別強調這一點。我們如果生起驕慢心的話,我們所驕慢的對象可能是菩薩,可能是比我們福報大的,那就完了。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九講(第7~8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