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九讲(第7~8品)▪P2

  ..续本文上一页话,这是实际的。我们看实际的情况,这是好的果报,所以我要种好的因,这种希求是对的,这不是贪。贪是完全没有看它的因的角度,好像它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不清不楚,所以就会得不到,得不到的话,心就会受不了。因为他没有去思惟这个果报是要靠什么因,对于这些都不清楚,所以就会特别心痛。希求的心是事先有仔细看,也会知道这个果报是要靠那么多因才能达成的,所以是有可能得不到的,即使他得不到也不会怎么难过。

  

问题:贪有没有涵盖欲求呢?

  

回答:我们的心所去区分的话,有的贪当时欲求也还在,欲求是一个正确的想法,贪则是另外一种心所,两个是同时在的。所以,我们不可以说贪涵盖欲求或欲求涵盖贪,这是另外一种心所,两个是不同的心所。

  

如果已经得到了,得到之后还会生起不满足的心,因为贪就是一直需要、一直需要,就会一直去追求。所以,得到之后生起再要更去追求的心,这就会带给我们痛苦,就好像一种恶性循环一样。

  

已经得到了而不满足,那就又回到前面还没有得到时的贪着生起,你得到百就希望得到千,得到千就希望得到万,得到万以后又希望得到十万。等于你得到百之后就不满足了,还要想要得到千。

  

见已仍复无厌足,如前贪爱所逼恼。

  

我们现在所讲的贪是指贪内在的有情,对内在有情所生起来的贪比对于外在物质的贪还要更强烈,对内在有情生起的贪会使得我们紧紧系缚在轮回当中受种种的苦,也会障蔽了真实义,障蔽了解脱道,甚至也会毁坏掉我们所生起来的厌离轮回的厌离心,到最后终究会被整个不满足、无厌足的贪欲所逼恼而无法得到究竟乐。

  

若其贪于诸有情,能令真性遍盖覆,亦能损坏厌离心,终为忧苦热恼逼。

  

这个贪心是我执,是对于自己上面或他人上面的贪着心,还有就是对于外境上面的贪着心,总共有这两种。在这两者当中,内在有情上面的贪着心比较重,这对我们有什么损害呢?它会使我们没有办法了解无我,我们的我执当中还有一个更强的我执是对于此生的贪着心的我执,因此我们就没有办法看到实际上的无我,实际上的无我没有办法看到的话,就是这里讲的「能令真性遍盖覆」,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因为它盖住了,我们就没办法看到真实的无我。真实无我的道可以成就阿罗汉、成就解脱,但是,这个贪着心把这些都完全盖住了。

  

我们有时候会听听法或看看书,这样一来,外境上面的贪着心有时候会降低,但是,内在有情上面的贪着心很强。所以,有时候会生起一点点对于外境上面的出离心,但是,内在的贪着心又会让它恢复,于是我们又会再生起对于外境上面的执着心。所以,即使对于外境上的生起一点点的出离心也不会持续很久,它马上又会不见了。

  

最后我们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就在心里很痛的当下要离开,这就是第四句的「终为忧苦热恼逼」,第二句和第三句是我们生命的过程,生命结束时就是第四句。

  

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就等于浪费了这个具足暇满义大比如意宝更珍贵的人身了,这一生将会无意义的过去了。

  

若人如是邪思维,能令此生无义逝。

  

如果不断生起贪着内在有情的思惟,我们这一生就都无法成办任何具有大意义的事了,终生就这样子过了。

  

这边就指出贪的过患,从「若其贪于诸有情」就是开始讲生起贪会有怎样的过患。了解了贪会引生的过患,加以思惟之后,就应该将它断除。为了要断除贪的缘故,我们应该要更进一步来思惟如何将它断除。

  

由于无常亲友故,卍字*轮亦能坏。

  

对于那些不坚实的亲友,我们都会把他们视为非常坚实的,对于真正有利于我们的心的无我,比如说卍字,我们却会将它灭掉。

  

善根相等诸愚夫,同行定趋于恶趣,善根不等能相引,依止愚夫何所为。

  

我们现在也有接触佛法,而且也有得到人身,这是我们好的善根,跟这些善根不同的就是不好的意思。

  

如果我们的内在、外在都跟愚夫非常的同行,也就是内在、外在都跟他非常的熟识,太过亲近的话,我们自己跟那些愚夫可能就会同赴恶趣。如果与这些愚夫在一起的话,这些愚夫等于会把我们引到一个比我们现在的福报还要下等的地方去。我们现在的福报是可以遇到佛法,可以遇到师长来学习,他等于会把我们引到那些无法之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跟这一类的愚夫在一起呢?这就是「依止愚夫何所为」。

  

「善根不等」是指跟我们自己的善根不相同的,也就是比我们自己的善根还更差的意思。第三句的「善根相等」不是从善根的角度来讲的,而是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都是烦恼互相帮助,是这样子的「同事」的意思。

  

我们都会以为与我们很亲近的男女亲友是非常可靠的,事实上并不可靠,他们随时随地都会改变的,好友随时都会变成仇人,这边说「一剎那间成亲友,于须臾顷复成仇」,可能只因为一句话而打断了二、三十年的友情,好友就变成了仇人。

  

于欢喜处生瞋怒,取悦愚夫诚难事。

  

对于自己所欢喜的对象,照理说到他旁边应该要很高兴,可是,有时候却是相反,到他旁边反而却起瞋怒。

  

说饶利语反生瞋,于我利益复遮止。

  

对于自己所喜欢的对境,我们应该要跟他说好话,可是,到了他那边,好像讲不出好话,反而会对他起瞋心。事实上,我们先前所说的愚夫对我们都没有什么利益,我们反而会跟他们同事,跟他们会很熟。

  

若于其言不听从,顿起瞋心入恶趣。

  

我们如果去跟对方讲对他有好处的话,他听了不爽就起瞋,然后他就会入恶趣。他对我们说规劝的话,我们听了不高兴就起瞋,我们也会入地狱。《入行论》说「若于其言不听从,顿起瞋心入恶趣」,仁波切说他小时候背的是「若于我语不听从,顿起瞋心入恶趣」,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一般跟朋友聚在一起,不外乎是谈论他人的是非,如果所谈论的内容是自己比较高兴的那一方面,我们就会把它归类到这是属于我这一派的,如果谈到自己所不喜欢的,我们就会把它归到另外一派的,也就是他方的。就是因为谈论的内容会有这样的差别,对于那些比我们还要好的,我们就会心生嫉妒,对于比我们还低的,我们就会心生傲慢,如果是与我们差不多的,我们就会生起跟他竞争的心。甚至在与人谈话之间,如果有人讲了一句好听的话,我们的心马上就会很高兴,就会生起骄慢的心,如果他人稍微讲的一句比较不好听的话,我们马上不高兴而起瞋。

  

胜者嫉妒等者诤,劣者生慢赞生骄,逆耳之言生瞋恚。

  

这是指我们与他人在一起谈论是非时就会有这样的反应。我们在跟人家讲话时,心里面有一个我的想法跟他的想法,这跟我的想法比较接近,那跟他的想法比较接近,我们马上会在他跟我之间去区分。在区分的时候,当然对方也有高度的差别,有时候比我们高,有时候跟我们平等,有的时候就比我们低。

  

有我跟他时就会有贪瞋的判断,如果是他人比我高的话,在自己上面有贪,在他上面有瞋,还有就是对于他上面的嫉妒的心。如果我跟他是平等的,在他上面也有瞋,在我们自己上面则有贪,而且还会有竞争的心。如果是比我们差的,会生起慢心,也可以说是瞋。当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就一直会有这种比较的心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会去区分这跟我的想法比较接近或跟他的想法比较接近,也有我跟他的区分。这样的比较跟贪瞋会生起很多的烦恼,然后就会造很多的业。

  

问题:在我们跟他人之间,不管他人是比我高、跟我平等或比我低,我们对自己的部分是否都会起贪?而对他人的部分是否都是起瞋?然后在这中间又分成上、中、下,对上生起嫉妒的心,对平等的生起竞争的心,对下的又起傲慢的心。是这样吗?

  

回答:对。我们一定会有比较的心,这是任何时刻都会有的。

  

谁依愚夫能获益,友愚夫者因其人,自赞毁他生大罪,乐着生死谈论等,任何不善皆能生。

  

如果与愚夫(凡夫)同行的话,我们口中一出任何的言语,可能都会变成在谈论他人的是非,等于是话一讲出口就在造业了。

  

如是于我及于他,由此唯…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九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