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這是實際的。我們看實際的情況,這是好的果報,所以我要種好的因,這種希求是對的,這不是貪。貪是完全沒有看它的因的角度,好像它是獨立存在的,我們不清不楚,所以就會得不到,得不到的話,心就會受不了。因爲他沒有去思惟這個果報是要靠什麼因,對于這些都不清楚,所以就會特別心痛。希求的心是事先有仔細看,也會知道這個果報是要靠那麼多因才能達成的,所以是有可能得不到的,即使他得不到也不會怎麼難過。
問題:貪有沒有涵蓋欲求呢?
回答:我們的心所去區分的話,有的貪當時欲求也還在,欲求是一個正確的想法,貪則是另外一種心所,兩個是同時在的。所以,我們不可以說貪涵蓋欲求或欲求涵蓋貪,這是另外一種心所,兩個是不同的心所。
如果已經得到了,得到之後還會生起不滿足的心,因爲貪就是一直需要、一直需要,就會一直去追求。所以,得到之後生起再要更去追求的心,這就會帶給我們痛苦,就好像一種惡性循環一樣。
已經得到了而不滿足,那就又回到前面還沒有得到時的貪著生起,你得到百就希望得到千,得到千就希望得到萬,得到萬以後又希望得到十萬。等于你得到百之後就不滿足了,還要想要得到千。
「見已仍複無厭足,如前貪愛所逼惱。」
我們現在所講的貪是指貪內在的有情,對內在有情所生起來的貪比對于外在物質的貪還要更強烈,對內在有情生起的貪會使得我們緊緊系縛在輪回當中受種種的苦,也會障蔽了真實義,障蔽了解脫道,甚至也會毀壞掉我們所生起來的厭離輪回的厭離心,到最後終究會被整個不滿足、無厭足的貪欲所逼惱而無法得到究竟樂。
「若其貪于諸有情,能令真性遍蓋覆,亦能損壞厭離心,終爲憂苦熱惱逼。」
這個貪心是我執,是對于自己上面或他人上面的貪著心,還有就是對于外境上面的貪著心,總共有這兩種。在這兩者當中,內在有情上面的貪著心比較重,這對我們有什麼損害呢?它會使我們沒有辦法了解無我,我們的我執當中還有一個更強的我執是對于此生的貪著心的我執,因此我們就沒有辦法看到實際上的無我,實際上的無我沒有辦法看到的話,就是這裏講的「能令真性遍蓋覆」,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因爲它蓋住了,我們就沒辦法看到真實的無我。真實無我的道可以成就阿羅漢、成就解脫,但是,這個貪著心把這些都完全蓋住了。
我們有時候會聽聽法或看看書,這樣一來,外境上面的貪著心有時候會降低,但是,內在有情上面的貪著心很強。所以,有時候會生起一點點對于外境上面的出離心,但是,內在的貪著心又會讓它恢複,于是我們又會再生起對于外境上面的執著心。所以,即使對于外境上的生起一點點的出離心也不會持續很久,它馬上又會不見了。
最後我們的生命要結束的時候,就在心裏很痛的當下要離開,這就是第四句的「終爲憂苦熱惱逼」,第二句和第叁句是我們生命的過程,生命結束時就是第四句。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等于浪費了這個具足暇滿義大比如意寶更珍貴的人身了,這一生將會無意義的過去了。
「若人如是邪思維,能令此生無義逝。」
如果不斷生起貪著內在有情的思惟,我們這一生就都無法成辦任何具有大意義的事了,終生就這樣子過了。
這邊就指出貪的過患,從「若其貪于諸有情」就是開始講生起貪會有怎樣的過患。了解了貪會引生的過患,加以思惟之後,就應該將它斷除。爲了要斷除貪的緣故,我們應該要更進一步來思惟如何將它斷除。
「由于無常親友故,卍字*輪亦能壞。」
對于那些不堅實的親友,我們都會把他們視爲非常堅實的,對于真正有利于我們的心的無我,比如說卍字,我們卻會將它滅掉。
「善根相等諸愚夫,同行定趨于惡趣,善根不等能相引,依止愚夫何所爲。」
我們現在也有接觸佛法,而且也有得到人身,這是我們好的善根,跟這些善根不同的就是不好的意思。
如果我們的內在、外在都跟愚夫非常的同行,也就是內在、外在都跟他非常的熟識,太過親近的話,我們自己跟那些愚夫可能就會同赴惡趣。如果與這些愚夫在一起的話,這些愚夫等于會把我們引到一個比我們現在的福報還要下等的地方去。我們現在的福報是可以遇到佛法,可以遇到師長來學習,他等于會把我們引到那些無法之處。所以,我們爲什麼要跟這一類的愚夫在一起呢?這就是「依止愚夫何所爲」。
「善根不等」是指跟我們自己的善根不相同的,也就是比我們自己的善根還更差的意思。第叁句的「善根相等」不是從善根的角度來講的,而是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都是煩惱互相幫助,是這樣子的「同事」的意思。
我們都會以爲與我們很親近的男女親友是非常可靠的,事實上並不可靠,他們隨時隨地都會改變的,好友隨時都會變成仇人,這邊說「一剎那間成親友,于須臾頃複成仇」,可能只因爲一句話而打斷了二、叁十年的友情,好友就變成了仇人。
「于歡喜處生瞋怒,取悅愚夫誠難事。」
對于自己所歡喜的對象,照理說到他旁邊應該要很高興,可是,有時候卻是相反,到他旁邊反而卻起瞋怒。
「說饒利語反生瞋,于我利益複遮止。」
對于自己所喜歡的對境,我們應該要跟他說好話,可是,到了他那邊,好像講不出好話,反而會對他起瞋心。事實上,我們先前所說的愚夫對我們都沒有什麼利益,我們反而會跟他們同事,跟他們會很熟。
「若于其言不聽從,頓起瞋心入惡趣。」
我們如果去跟對方講對他有好處的話,他聽了不爽就起瞋,然後他就會入惡趣。他對我們說規勸的話,我們聽了不高興就起瞋,我們也會入地獄。《入行論》說「若于其言不聽從,頓起瞋心入惡趣」,仁波切說他小時候背的是「若于我語不聽從,頓起瞋心入惡趣」,其實意思是一樣的。
我們一般跟朋友聚在一起,不外乎是談論他人的是非,如果所談論的內容是自己比較高興的那一方面,我們就會把它歸類到這是屬于我這一派的,如果談到自己所不喜歡的,我們就會把它歸到另外一派的,也就是他方的。就是因爲談論的內容會有這樣的差別,對于那些比我們還要好的,我們就會心生嫉妒,對于比我們還低的,我們就會心生傲慢,如果是與我們差不多的,我們就會生起跟他競爭的心。甚至在與人談話之間,如果有人講了一句好聽的話,我們的心馬上就會很高興,就會生起驕慢的心,如果他人稍微講的一句比較不好聽的話,我們馬上不高興而起瞋。
「勝者嫉妒等者诤,劣者生慢贊生驕,逆耳之言生瞋恚。」
這是指我們與他人在一起談論是非時就會有這樣的反應。我們在跟人家講話時,心裏面有一個我的想法跟他的想法,這跟我的想法比較接近,那跟他的想法比較接近,我們馬上會在他跟我之間去區分。在區分的時候,當然對方也有高度的差別,有時候比我們高,有時候跟我們平等,有的時候就比我們低。
有我跟他時就會有貪瞋的判斷,如果是他人比我高的話,在自己上面有貪,在他上面有瞋,還有就是對于他上面的嫉妒的心。如果我跟他是平等的,在他上面也有瞋,在我們自己上面則有貪,而且還會有競爭的心。如果是比我們差的,會生起慢心,也可以說是瞋。當我們在講話的時候,就一直會有這種比較的心存在,另一方面,我們會去區分這跟我的想法比較接近或跟他的想法比較接近,也有我跟他的區分。這樣的比較跟貪瞋會生起很多的煩惱,然後就會造很多的業。
問題:在我們跟他人之間,不管他人是比我高、跟我平等或比我低,我們對自己的部分是否都會起貪?而對他人的部分是否都是起瞋?然後在這中間又分成上、中、下,對上生起嫉妒的心,對平等的生起競爭的心,對下的又起傲慢的心。是這樣嗎?
回答:對。我們一定會有比較的心,這是任何時刻都會有的。
「誰依愚夫能獲益,友愚夫者因其人,自贊毀他生大罪,樂著生死談論等,任何不善皆能生。」
如果與愚夫(凡夫)同行的話,我們口中一出任何的言語,可能都會變成在談論他人的是非,等于是話一講出口就在造業了。
「如是于我及于他,由此唯…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九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