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九讲(第7~8品)

  

《入菩萨行论 廿九》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02/12

  

静虑度(止度)和智慧度可以说是六度当中最重要的,所以,在《菩提道次第论》当中就特别提出来讲这二度,静虑度可以说是共道,如果一般讲胜观而已也可以说是共道,我们就不要去谈了悟对境空性的修持法,只就一般的毗钵舍那而言,它也是属于共道。所以,在这二度当中,可以说也有具足菩萨不共的修持。

  

我们在修静虑度的时候,如果是站在不共的角度而言,在修它之前必须要先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智慧等五度,如果就共的奢摩它的角度而言,那就不需要了。

  

我们这边所说的静虑度可以说是圆具了共和不共的静虑度,在这个阶段我们既然要修持静虑度,所修的是不共的而言,在不共里面含有共通的部分。在我们要修静虑度之前,首先要生起精进,就像第 197 页所说的,

  

如是精进生起已,应当心住三摩地,人若其心极散乱,如居烦恼齿隙中,由于身心寂静故,种种散乱不能生。

  

这边讲到生起了寂静之后应当要住于三摩地的原因为何,后面四句就是讲到它的原因。

  

如果我们生起精进之后的心处在散乱当中,那么,自己发起努力精进所修的善行可能就会被散乱所吞噬。这边说「人若其心极散乱,如居烦恼齿隙中」,就好像是居住在烦恼的牙齿缝隙当中,很快就会被吞噬掉了。如果我们的心很散乱而身又处于非常杂乱的环境当中,那就很容易涣散到贪欲当中,意思就是我们的身应该远离喧闹的地方,心则应该远离妄分别心。

  

这边讲到的后面四句,

  

人若其心极散乱,如居烦恼齿隙中

  

主要是讲到没有禅定功夫的过失,所以,我们要去思惟没有禅定功夫的过失,多去思惟的话,我们就会生起希求的心,「我要禅定!我不禅定不行!我一定要修持静虑度!」这两句就指出:如果没有禅定的话,就将会有这样的过患。下面两句是

  

由于身心寂静故,种种散乱不能生

  

这就指出:如果有禅定的话,就会有这样的利益。

  

我们不管做什么修行都是有这样的次第,以发菩提心来说,我们心里要先生起「要成佛」的心,第二个则是「能成佛」的心,第三个是「我确定要走这个路」,不管是在哪一个修行当中,这三个次第都是很重要的。

  

以来世暇满人身来说,先要问:我来世要不要有暇满人身呢?再来问:我能不能做到呢?先清楚了「我有能力做到」,然后希求的心就会更增加,知道只要精进去修就一定能够做到,然后就会一心投入。简单来说,这三个次第是很重要的。要成佛,能成佛,到「能成佛」的时候才是发菩提心,「要成佛」的时候还没有发菩提心,我们以前讲过,「能成佛」是看到未来的佛,「要成佛」时则只有希求而已,并没有看到,只是「我想去那里」,至于「怎么去」及「能不能去」还看不清楚,那时就还没有发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是很清楚「我能成佛」,我们看到了未来的佛,下定决心的发菩提心就会生起。我有能力成佛,我看到了未来的果报,后面就是行菩提心,然后就开始菩萨行。

  

以我们自己内心贪心的问题来说,我要不要离开这种烦恼?这是我们常常会希求的。但是,对于「能不能离开烦恼」不清楚的话,「要」跟「能」之间就有距离,我们就会不想修了。此时我们就要透过修行的当下对于「能」的部分越来越清楚,然后自己投入的心就会越来越强。

  

我们平常说修了会有什么功德及不修会有什么过失,这是我们心里要生起「要」的心,而并不是「能」的心,「要」的心生起也是有帮助,但是,如果还没有生起「能」的心的话,我们还是会懒洋洋的,虽然是要,但是马上会自己回答「我没有能力」。

  

这一段就是讲到修禅定的功过,由于指出了修禅定的功过是什么,我们去思惟了之后,就会下定决心要去修。甲曹杰在科判里讲到应修止的原因时就讲到:我们透过思惟功过而去了解到我们应当修止的原因。

  

既然心中已经生起很强烈的欲求禅定的心,下面就再告诫我们应该要怎么做。请看文,「是故应断世间法,亦应舍离诸分别。」也就是要舍离世间法,身要远离喧闹之处,心要舍弃妄分别心。

  

既然想要断离贪着世间的喧闹的话,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喧闹的因到底是在哪里。请看文,「由贪染着财利等,故于世间不能离。」也就是我们会先贪着此世的我,仁波切以他自己为例,先会去贪着雪歌仁波切,然后为了他好的缘故,所以就需要好的名声、车子、房子、好的东西等等,更进一步则会需要他人的恭敬利养,这都是由于贪着补特伽罗这个身的缘故,因此,心就难于舍离这个世间。

  

我执有很多种,有一种是今生、来世、来世的来世都涵盖在内的,也有另外一种是只有今生的想法,比如我要有房子、车子等等,这是为了什么呢? 这并不是为了来世的我,这是为了今生的我,这是执着于「今生的我」上面的执着心。「今生的我」上面的执着心完全都没有看到未来,好像对于「有没有来世」并不是那么有信心,所以对于眼光很短的上面的我执是很强的,从这里就会生起对于喧闹的贪心。「我要房子」对于来世并没有帮助,但是,我还是执着,我没有看到未来,我只有看到这生而已,因为对于这上面的贪心的缘故,就会去贪着短期的需要。如果我看的是长期的话,我就不会去看房子、车子等等,虽然还是会贪未来的人身等等,但是,我贪着的是有一点意义的并不是那么短期的、不稳定的。

  

所以,我执有两种,一种是对于今生的执着心,另一种是对于来世的执着心,我们对于这一点要清楚。这里讲的是我们对于今世的我上面的贪着心, 然后就生起对于房子、车子、名声等等的贪心。因为这两个的缘故,就会有一大堆的喧闹生起,我们就没办法离开这些喧闹,这是第三个,第三个就等于是果报。

  

是故欲尽断贪等,知者应当如是知。

  

依于这两种贪着,就是对于内外的这两种贪着,因此,我们很难舍离世间的喧闹,为了要断除世间喧闹的缘故,应该要依于能断除的对治法,这边就告诫我们学智者是如何做的,我们既然也想要断除贪等世间喧闹,就应该要如是如是的做,下面就会阐释出应该如何做的方法。

  

要灭除这两种贪,必须要由成办奢摩他(止)才有办法,所以,修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灭除掉贪,也可以灭除掉涣散,如果没有止的话,也就一定没有观,没有观就不可能断除烦恼,如此一来,既没有罗汉果可证,也不可能证得佛果,也不可能入道,也不可能证得寂灭。所以,我们现在为了要断除贪的缘故,就必须要依止「止」,这样就可以暂时将贪压伏住。请看文,「已知先须具足妙止已,始生妙观遍伏诸烦恼,故应最初先勤修妙止,现前成就不贪世间心。

  

既然我们的心要灭除内在的贪着有情及外在的贪着利养恭敬等二种贪,所以我们就需要止,要修止就需要先去观无常。请看文,「若人自性是无常, 现前复贪无常法,彼于千生流转中,欲见所爱不可得。

  

这边说的内在的贪就是指贪着有情,而有情就包括我们自己,乃至其他的补特伽罗或亲友都包括在内,如果这个有情本身是属于无常而又去贪着无常法的话,可能就变成都无法去成就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了,所以说

  

彼于千生流转中,欲见所爱不可得

  

想要追求的却得不到。

  

我们生起贪,这个贪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得到我们所想要得到的,以物质上而言,当我需要几百万的时候,几百万会自己跑来吗?并不会。或是我希望我的身体能够常在,当我生起这样的贪的时候,我的身体会常在吗?这是不可能的。我需要我的好友与我永远共存,可以吗?他也不可能永远与我共存的。光是生起贪并不能帮助我们达到我们所要的目的。

  

贪到底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利益呢?完全是没有的,它不但不会带来什么利益,反而会带给我们痛苦。如果心中没有贪的话,不管我们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有没有得到都不会让我们感到难过。如果心中会觉得难过的话,那就表示先前有生起贪,由贪就会带给我们痛苦。所以,当贪的心生起来的时候,就表示我们的心已经被被贪强夺去了。

  

若不见时心不欢,不得平等安乐住。

  

但是,我们的希求跟贪又不一样,这要分清楚。我们是看它的因然后看它的果报的好处而去希求的…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九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