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九讲(第7~8品)▪P3

  ..续本文上一页能成损害。」

  

如果跟这些愚夫相处在一起的话,不外乎是增长自己的贪瞋痴,只会造成伤害而已。

  

像这样的愚夫,我们应该要跟他远离,远离之后就要去修能利益自己及他人的法。

  

彼既不能利益我,我亦不能成彼义,于彼愚夫当远避。

  

我们应该要跟这样的愚夫保持距离。我们先要去观察:我跟他在一起的话,我会伤害到他,他也会伤害到我。如果单纯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要远离。但是,如果在佛法的角度有帮助的话,就不一样了。比如我跟他讲话的时候,他就讲了一些是是非非,这一部分就不要去听,这样也是远离。所谓的远离并不一定是要生气离开,生气了就不是远离了,而是已经开始了。远离的意思是:我不要伤害他,他也不要伤害我。这个部分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修行上面不要伤害,我们要以这个角度去远离。

  

暂遇欢喜作恭敬,于彼不应太亲密,仅如常人斯为美。

  

一般我们遇到他人的话,当然也都应该要微笑一下、谈谈话,彼此之间建立关系,在一起时彼此要心存恭敬,这样就是造善业,可是彼此也不能太过于亲密,如果彼此太亲密的话,可能我心相续当中的烦恼跟他心相续当中的烦恼两个就变成好友,两个相互协助增长烦恼。所以这里说「于彼不应太亲密,仅如常人斯为美」,就像一般人遇到了微笑打个招呼就好了。

  

对于别人要关心,如果对方有问题的话,去帮助他们是应该的,但是不要去批评别人。自己内心上面对于他人的意乐利益到他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做的,这就是佛法的事情。我们内心的修行互相交流,互相当对方的好法友,但是内心的烦恼不要互相交流,否则就会增长烦恼。只要一谈到这些事情时,就应该像看到红灯一样,马上就要踩煞车。

  

犹如蜂采花中蜜,惟从其处取法义,宛如从昔未相识,不相亲昵住愦闹。

  

也就是彼此之间的相处应该是彼此在法上相互协助上,如果会增长世间烦恼的话,那就不要相处,甚至就当作未曾相识一般。

  

以前在三大寺,大众一起在大殿念经、上课,如果你今天坐在这个位置,明天就一定要坐在另外一个位置,不可以坐在同一个位置。本来这个环境是帮助大家学佛、修行的,这是自然就会有帮助的,但是,等到彼此之间很熟、很熟了,就会彼此述说自己的烦恼,本来不熟时还不好意思讲出自己的烦恼,等到熟一点就会开始讲的。所以,大家彼此之间不要太熟,一直换位置就是这样的意思。

  

以前的修行人彼此之间完全不会谈论什么事情,都是很精进的辩经、修行等等,走在路上也是目不斜视,好像彼此不认识的样子,修行很好的人有这样的习惯。在辩经的时候,他不管跟谁都会一直讲,结束之后就好像彼此不认识了,有一些人会这样。这样对我们一定是会有帮助的,它会保护我们不受到喧闹的障碍。接下来就讲到要断除贪外在的名利。

  

我有利养及恭敬,我为众人所欢喜,若起如是骄慢言,死后当生大怖畏。

  

自认为自己受到他人的利养恭敬,而且自认为自己是为众人所欢喜的对象,讲出这种骄慢的言语等于是造了恶业,死后一定投生到恶趣中感受大恐怖。

  

我们本身生起骄慢心的时候就会对别人生起看不起的念头,在这当下所造的业很多是跟堕三恶道有关系的。三恶道和三善道是高度的差别,比如我对佛菩萨,我现在就有很傲慢的心:「我要有很多弟子,很多人要尊敬我。」别人却对我一直恭敬、供养,这样的话就会变成我是没有福报的,在修行的福德上面是低的。但是,我自己不尊重他人的福报,我自己是修行低的,而我却认为我比他们高,然后就接受他们的恭敬供养,如果在这当下我还有一个傲慢的心,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高很多,在这样的心态下所造的业,我就会堕入比这些众生更低的道当中,这就是堕三恶道的业。所以,傲慢的心跟堕三恶道也是很有关系的。一般来说,有没有守戒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傲慢的心也会造这种业,这里讲傲慢的心会堕三恶道的意思就在于此。

  

问题:有些人持戒可能会生起一种戒慢,这种慢心是否也会生起堕入三恶道的因?

  

回答:刚刚的理论来讲也是有可能的,宗喀巴大师的《初中后善集有》,你们以前在福智好像有念,宗喀巴大师说:「愿我守戒到怎样的程度,就能生起像那样程度的无骄慢心。」这就是越守戒越要谦虚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宗喀巴大师特别强调这一点。我们如果生起骄慢心的话,我们所骄慢的对象可能是菩萨,可能是比我们福报大的,那就完了。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九讲(第7~8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