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廿九》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2/12
靜慮度(止度)和智慧度可以說是六度當中最重要的,所以,在《菩提道次第論》當中就特別提出來講這二度,靜慮度可以說是共道,如果一般講勝觀而已也可以說是共道,我們就不要去談了悟對境空性的修持法,只就一般的毗缽舍那而言,它也是屬于共道。所以,在這二度當中,可以說也有具足菩薩不共的修持。
我們在修靜慮度的時候,如果是站在不共的角度而言,在修它之前必須要先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智慧等五度,如果就共的奢摩它的角度而言,那就不需要了。
我們這邊所說的靜慮度可以說是圓具了共和不共的靜慮度,在這個階段我們既然要修持靜慮度,所修的是不共的而言,在不共裏面含有共通的部分。在我們要修靜慮度之前,首先要生起精進,就像第 197 頁所說的,
「如是精進生起已,應當心住叁摩地,人若其心極散亂,如居煩惱齒隙中,由于身心寂靜故,種種散亂不能生。」
這邊講到生起了寂靜之後應當要住于叁摩地的原因爲何,後面四句就是講到它的原因。
如果我們生起精進之後的心處在散亂當中,那麼,自己發起努力精進所修的善行可能就會被散亂所吞噬。這邊說「人若其心極散亂,如居煩惱齒隙中」,就好像是居住在煩惱的牙齒縫隙當中,很快就會被吞噬掉了。如果我們的心很散亂而身又處于非常雜亂的環境當中,那就很容易渙散到貪欲當中,意思就是我們的身應該遠離喧鬧的地方,心則應該遠離妄分別心。
這邊講到的後面四句,
「人若其心極散亂,如居煩惱齒隙中」
主要是講到沒有禅定功夫的過失,所以,我們要去思惟沒有禅定功夫的過失,多去思惟的話,我們就會生起希求的心,「我要禅定!我不禅定不行!我一定要修持靜慮度!」這兩句就指出:如果沒有禅定的話,就將會有這樣的過患。下面兩句是
「由于身心寂靜故,種種散亂不能生」
這就指出:如果有禅定的話,就會有這樣的利益。
我們不管做什麼修行都是有這樣的次第,以發菩提心來說,我們心裏要先生起「要成佛」的心,第二個則是「能成佛」的心,第叁個是「我確定要走這個路」,不管是在哪一個修行當中,這叁個次第都是很重要的。
以來世暇滿人身來說,先要問:我來世要不要有暇滿人身呢?再來問:我能不能做到呢?先清楚了「我有能力做到」,然後希求的心就會更增加,知道只要精進去修就一定能夠做到,然後就會一心投入。簡單來說,這叁個次第是很重要的。要成佛,能成佛,到「能成佛」的時候才是發菩提心,「要成佛」的時候還沒有發菩提心,我們以前講過,「能成佛」是看到未來的佛,「要成佛」時則只有希求而已,並沒有看到,只是「我想去那裏」,至于「怎麼去」及「能不能去」還看不清楚,那時就還沒有發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是很清楚「我能成佛」,我們看到了未來的佛,下定決心的發菩提心就會生起。我有能力成佛,我看到了未來的果報,後面就是行菩提心,然後就開始菩薩行。
以我們自己內心貪心的問題來說,我要不要離開這種煩惱?這是我們常常會希求的。但是,對于「能不能離開煩惱」不清楚的話,「要」跟「能」之間就有距離,我們就會不想修了。此時我們就要透過修行的當下對于「能」的部分越來越清楚,然後自己投入的心就會越來越強。
我們平常說修了會有什麼功德及不修會有什麼過失,這是我們心裏要生起「要」的心,而並不是「能」的心,「要」的心生起也是有幫助,但是,如果還沒有生起「能」的心的話,我們還是會懶洋洋的,雖然是要,但是馬上會自己回答「我沒有能力」。
這一段就是講到修禅定的功過,由于指出了修禅定的功過是什麼,我們去思惟了之後,就會下定決心要去修。甲曹傑在科判裏講到應修止的原因時就講到:我們透過思惟功過而去了解到我們應當修止的原因。
既然心中已經生起很強烈的欲求禅定的心,下面就再告誡我們應該要怎麼做。請看文,「是故應斷世間法,亦應舍離諸分別。」也就是要舍離世間法,身要遠離喧鬧之處,心要舍棄妄分別心。
既然想要斷離貪著世間的喧鬧的話,我們就必須要了解喧鬧的因到底是在哪裏。請看文,「由貪染著財利等,故于世間不能離。」也就是我們會先貪著此世的我,仁波切以他自己爲例,先會去貪著雪歌仁波切,然後爲了他好的緣故,所以就需要好的名聲、車子、房子、好的東西等等,更進一步則會需要他人的恭敬利養,這都是由于貪著補特伽羅這個身的緣故,因此,心就難于舍離這個世間。
我執有很多種,有一種是今生、來世、來世的來世都涵蓋在內的,也有另外一種是只有今生的想法,比如我要有房子、車子等等,這是爲了什麼呢? 這並不是爲了來世的我,這是爲了今生的我,這是執著于「今生的我」上面的執著心。「今生的我」上面的執著心完全都沒有看到未來,好像對于「有沒有來世」並不是那麼有信心,所以對于眼光很短的上面的我執是很強的,從這裏就會生起對于喧鬧的貪心。「我要房子」對于來世並沒有幫助,但是,我還是執著,我沒有看到未來,我只有看到這生而已,因爲對于這上面的貪心的緣故,就會去貪著短期的需要。如果我看的是長期的話,我就不會去看房子、車子等等,雖然還是會貪未來的人身等等,但是,我貪著的是有一點意義的並不是那麼短期的、不穩定的。
所以,我執有兩種,一種是對于今生的執著心,另一種是對于來世的執著心,我們對于這一點要清楚。這裏講的是我們對于今世的我上面的貪著心, 然後就生起對于房子、車子、名聲等等的貪心。因爲這兩個的緣故,就會有一大堆的喧鬧生起,我們就沒辦法離開這些喧鬧,這是第叁個,第叁個就等于是果報。
「是故欲盡斷貪等,知者應當如是知。」
依于這兩種貪著,就是對于內外的這兩種貪著,因此,我們很難舍離世間的喧鬧,爲了要斷除世間喧鬧的緣故,應該要依于能斷除的對治法,這邊就告誡我們學智者是如何做的,我們既然也想要斷除貪等世間喧鬧,就應該要如是如是的做,下面就會闡釋出應該如何做的方法。
要滅除這兩種貪,必須要由成辦奢摩他(止)才有辦法,所以,修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滅除掉貪,也可以滅除掉渙散,如果沒有止的話,也就一定沒有觀,沒有觀就不可能斷除煩惱,如此一來,既沒有羅漢果可證,也不可能證得佛果,也不可能入道,也不可能證得寂滅。所以,我們現在爲了要斷除貪的緣故,就必須要依止「止」,這樣就可以暫時將貪壓伏住。請看文,「已知先須具足妙止已,始生妙觀遍伏諸煩惱,故應最初先勤修妙止,現前成就不貪世間心。」
既然我們的心要滅除內在的貪著有情及外在的貪著利養恭敬等二種貪,所以我們就需要止,要修止就需要先去觀無常。請看文,「若人自性是無常, 現前複貪無常法,彼于千生流轉中,欲見所愛不可得。」
這邊說的內在的貪就是指貪著有情,而有情就包括我們自己,乃至其他的補特伽羅或親友都包括在內,如果這個有情本身是屬于無常而又去貪著無常法的話,可能就變成都無法去成就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了,所以說
「彼于千生流轉中,欲見所愛不可得」
想要追求的卻得不到。
我們生起貪,這個貪本身並不能使我們得到我們所想要得到的,以物質上而言,當我需要幾百萬的時候,幾百萬會自己跑來嗎?並不會。或是我希望我的身體能夠常在,當我生起這樣的貪的時候,我的身體會常在嗎?這是不可能的。我需要我的好友與我永遠共存,可以嗎?他也不可能永遠與我共存的。光是生起貪並不能幫助我們達到我們所要的目的。
貪到底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利益呢?完全是沒有的,它不但不會帶來什麼利益,反而會帶給我們痛苦。如果心中沒有貪的話,不管我們想要得到什麼東西,有沒有得到都不會讓我們感到難過。如果心中會覺得難過的話,那就表示先前有生起貪,由貪就會帶給我們痛苦。所以,當貪的心生起來的時候,就表示我們的心已經被被貪強奪去了。
「若不見時心不歡,不得平等安樂住。」
但是,我們的希求跟貪又不一樣,這要分清楚。我們是看它的因然後看它的果報的好處而去希求的…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九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