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四十》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12/31
就如同我們一向所作的發願,我們在發願文裏都會念到:「願菩提心未生起令生起,已生起不退轉且輾轉增長。」尊者在講《入行論》的時候,也會將這叁段文字與《入行論》結合起來講。
第一段是未生起令生起,就是配合起第一品到第叁品來講,在第一品時就是菩提心的意義和功德,生起對菩提心的好樂之心,第二品的前半部就是爲了我們要進一步去持守菩提心的緣故,所以要透過七支供養來積聚資糧,同時我們也要舍己而修布施度,這些可以說是正式去受持菩提心的前行,到了第叁品的中間就是正受菩提心的階段。
第二段是生已不退轉,這部份就配合起《入行論》第四品到第六品,第四品就是不放逸,受持菩提心不放逸,第五品是爲了守持菩提心而去修持戒律,第六品是要舍棄瞋恚他人的心,也就是要修忍辱心。對菩提心傷害最大的就是對他人持續的瞋恨心,所以就要對治它。
第叁段是讓已生起的菩提心輾轉增長,這是配合起《入行論》第七品到第九品來說,第七品是講到要修持精進度,所要生起的精進必須符合兩點,第一點是要持續不斷的精進,第二點是要以殷重的心來精進,也就是必須要生起非常歡喜、踴躍的敬重心來精進修持菩提心。第八品就講到自他相換,以及講到修禅定度(靜慮度),第九品則是講到智慧度的修持。
我們一般所作的菩提心的發願文也可以算是《入菩薩行論》裏面真正的內涵,所以,當我們念這個偈頌時如果能夠了解裏面的意義,我們當然就可以連想到《入行論》裏面的整個意義了,「未生者令生起」是配合起第一品到第叁品來思惟,「生已不退轉」是配合起第四品到第六品來思惟,「令菩提心輾轉增長」是配合起第七品到第九品來思惟,我們如果能夠這樣配合起來思惟的話,那當然是最好的。
在第八品當中就談到自他等換,修自他等換的時候就是要舍棄我愛執,最好是能夠依著證無我慧來對治我愛執,依著證無我慧、證空性慧當然可以舍棄我愛執,這是最好的。有人就問:「菩薩要發起菩提心也需要證得無我慧嗎?」回答是有兩個狀況,就利根者而言一定要證得無我慧,而鈍根者倒是未必要證得無我慧就可以發起菩提心了。
利根者必須要證無我慧的原因是什麼呢?發心必須要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是爲使其他的有情遠離痛苦要生起利他的意樂,第二個是爲了自己證得無上佛果的意樂。這兩個條件都跟證空慧有相關連,第一個是要使其他有情遠離痛苦,那就必須要修自他等換,如果自己要證得無上佛果的話,利根者就會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自我反省之後發現自己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因此,他就必須要著手去斷除掉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根本就是無明習氣,要斷除無明習氣也必須要證得空性。所以,就利根者而言,是需要證得無我慧的。
仁波切說:我們上次上課在《入行論》第八品有談到用無我慧來破除我們的我愛執,所以,能夠破除我愛執有無我慧是最好的,但是,我們不可以說一定是需要無我慧。爲什麼呢?阿底峽尊者的自他等換和七因果的口訣都是從金洲大師那邊傳下來的,在傳下來的時候,金洲大師有無我慧嗎?他的見解釋對的嗎?不對的,但是還是可以修的。所以,剛剛講的是《入行論》裏面有談到無我慧,因爲寂天菩薩是應成派的,所以,他的見解就比較高,就可以用無我慧來破除我愛執,可以說有無我慧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不可以說一定需要無我慧。金洲大師引用某一部經,那一部經中說我執是衆生能成佛的因,意思就是「我是谛實有的」是對的,所以,金洲大師其他的宗派就會承認這一部經如其言詞。這部經中的言詞講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執是我們能成佛的因,所以,我執是對的」,「我執是對的」意思就是「我是有自性的」。所以他們的見解認爲「我是有自性」是對的,因爲有這樣的執著心,衆生才會想「我要最好的」,也才會想「我要成佛」。如果沒有這個的話,衆生就不會有什麼感覺,也就不會想「我要最好的」,所以就不會成佛。因爲衆生有我執才會想「我要成佛」,所以,我執是成佛的因。用這一句來解釋所有成佛的因,衆生要好的話就要成佛,要成佛的話就要生起利他的心,所以,利他的心也是用我執來生起的,這是金洲大師的講法。
剛剛講到《入行論》第八品談到用無我慧破除我愛執,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可以說:有的菩薩破除我愛執的時候也有用無我慧這種菩薩是利根的菩薩。所以,利根菩薩在修自他等換的時候,也有用無我慧及空正見,修自他等換是爲了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需要具足利他的心跟求自己成佛的心這兩者。所以,利根菩薩要生起利他的心也需要空正見,自己想成佛的心生起也需要空正見,兩者都需要,從這兩個角度就可以看到利根菩薩都需要空正見。
第八品中最主要是講自他等換,爲什麼要講自他等換呢?因爲第八品是講到叁摩地,也就是禅定品,菩薩修叁摩地主要是要破除由我愛執所産生的渙散,以世人而言倒是不見得要破除我愛執,因爲世人甚至還認爲我愛執、我執是善的,他們認爲能引業的因雖然是無明,可是能引業也有一部分是善的,像聲聞、獨覺衆也有因我愛執而造作的善業。可是,第八品主要是講到我們要破除我愛執,所以,菩薩在修定的時候主要是透過修叁摩地來破除我愛執。
第八品可以區分爲兩個大段落,第一個是要斷除修奢摩他的違逆品,第二個就講到如何修奢摩他。第一個講到如何斷除修奢摩他的違逆品時又可以分爲兩個,一個是斷除外在喧鬧、雜染的渙散,第二個是斷除內在的妄分別心的渙散。講到如何修奢摩他,就是以修自他等換的方式來修奢摩他,要修自他等換又必須要先修自他平等之後才能修自他相換。
講到要先修自他平等之後才能修自他相換,可以區分爲叁段來說,第一個是自他相換之理,第二個是自他相換已內在的意樂應該如何隨之來修持,第叁個是如何以加行來隨修之理。我們現在是講到第叁個「加行隨修之理」,又可以分爲兩段來說,第一段是正說加行隨修之理,第二個是自他換已修加行時心得自在。
請看第 244 頁,「卯二自他換已修加行時運心自在」分四,其中要先講到辰一、遮止掉舉放逸之理。
「應作即應如是住,若謂汝向作如是,應正念知自在轉,禁製自心勿違越。」
我們先前已經講到了自他相換之理,所以,利他之思應取而自利之思應舍,實際你在做加行的時候,就應該傲以正念和正知來作觀察,倘若心對于自他相換的道理有所違越的話,就必須要馬上以正念知將它製止掉,也就是如果你的心已經處在掉舉、渙散的當下,你就應該馬上以正念知將它製止掉。
我們應該自己給自己一些約束,也就是自己的身語絕對不可以隨著我愛執而轉,因爲自己已經作了自他相換了,現在所做的一切應該是唯爲他人而行,倘若快要違犯這個原則的話,就應該要馬上自我約束,馬上製止掉這種行爲。請看文,
「若已自勵如是言,汝心猶未能如是,是心爲諸罪惡依,唯應于心作禁製。」
如果隨著我愛執而轉的話,這個心是落入在我愛執當中,這種我愛執的心可以說是一切罪惡的依止處,也可以說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應該要馬上將這樣的心製止掉。
以前的噶當派祖師在修行時,他們如果今天修了一些善行的話,就會自我贊歎鼓勵一下:「你今天做得很好!」如果今天做得不怎麼好的話,他們就會自我呵責一番,甚至不給他東西吃。
剛剛的最後一句是「唯應于心作禁製」,這就好像是在自我約束,捉著自己的我愛執對著它說:「你已經不可以再像以前一樣胡作非爲了,我已經認識你了,你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我不可以再放任你那樣的胡作非爲了,我一定要殲滅你那些胡作非爲的能力。」我們當然業是要透過作意思惟才能真正舍棄我們的我愛執,將我愛執真正的滅除掉。所以,如果就科判而言,就是「唯求自利之過患」,這個科判也可以說是闡釋出我愛執的過患是什麼,如果隨著我愛執而轉的話,可能就會成爲一切禍害的根源。
對我們現在而言,修持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很重要的,以前對于業果的道理不相信,那種不相信的心還是很強,而現在學習了業果的道理之後,當煩惱生起的時候,就不可以隨之而轉了,甚至可以對著這些煩惱說:「我現在已經有在學習佛法,我現在已經有在看那些大論著了,我已經不再相信你了。」也就是不再隨著煩惱而轉了,所以,當貪瞋癡慢等煩惱生起來的時候,就應該要馬上察覺到它,而不要隨之而轉。第四品 79 頁有講到:「刀鋸鼎镬加我身,雖斷吾頭亦易事,終不應于煩惱故,…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