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四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12/31
就如同我们一向所作的发愿,我们在发愿文里都会念到:「愿菩提心未生起令生起,已生起不退转且辗转增长。」尊者在讲《入行论》的时候,也会将这三段文字与《入行论》结合起来讲。
第一段是未生起令生起,就是配合起第一品到第三品来讲,在第一品时就是菩提心的意义和功德,生起对菩提心的好乐之心,第二品的前半部就是为了我们要进一步去持守菩提心的缘故,所以要透过七支供养来积聚资粮,同时我们也要舍己而修布施度,这些可以说是正式去受持菩提心的前行,到了第三品的中间就是正受菩提心的阶段。
第二段是生已不退转,这部份就配合起《入行论》第四品到第六品,第四品就是不放逸,受持菩提心不放逸,第五品是为了守持菩提心而去修持戒律,第六品是要舍弃瞋恚他人的心,也就是要修忍辱心。对菩提心伤害最大的就是对他人持续的瞋恨心,所以就要对治它。
第三段是让已生起的菩提心辗转增长,这是配合起《入行论》第七品到第九品来说,第七品是讲到要修持精进度,所要生起的精进必须符合两点,第一点是要持续不断的精进,第二点是要以殷重的心来精进,也就是必须要生起非常欢喜、踊跃的敬重心来精进修持菩提心。第八品就讲到自他相换,以及讲到修禅定度(静虑度),第九品则是讲到智慧度的修持。
我们一般所作的菩提心的发愿文也可以算是《入菩萨行论》里面真正的内涵,所以,当我们念这个偈颂时如果能够了解里面的意义,我们当然就可以连想到《入行论》里面的整个意义了,「未生者令生起」是配合起第一品到第三品来思惟,「生已不退转」是配合起第四品到第六品来思惟,「令菩提心辗转增长」是配合起第七品到第九品来思惟,我们如果能够这样配合起来思惟的话,那当然是最好的。
在第八品当中就谈到自他等换,修自他等换的时候就是要舍弃我爱执,最好是能够依着证无我慧来对治我爱执,依着证无我慧、证空性慧当然可以舍弃我爱执,这是最好的。有人就问:「菩萨要发起菩提心也需要证得无我慧吗?」回答是有两个状况,就利根者而言一定要证得无我慧,而钝根者倒是未必要证得无我慧就可以发起菩提心了。
利根者必须要证无我慧的原因是什么呢?发心必须要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是为使其他的有情远离痛苦要生起利他的意乐,第二个是为了自己证得无上佛果的意乐。这两个条件都跟证空慧有相关连,第一个是要使其他有情远离痛苦,那就必须要修自他等换,如果自己要证得无上佛果的话,利根者就会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自我反省之后发现自己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因此,他就必须要着手去断除掉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根本就是无明习气,要断除无明习气也必须要证得空性。所以,就利根者而言,是需要证得无我慧的。
仁波切说:我们上次上课在《入行论》第八品有谈到用无我慧来破除我们的我爱执,所以,能够破除我爱执有无我慧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不可以说一定是需要无我慧。为什么呢?阿底峡尊者的自他等换和七因果的口诀都是从金洲大师那边传下来的,在传下来的时候,金洲大师有无我慧吗?他的见解释对的吗?不对的,但是还是可以修的。所以,刚刚讲的是《入行论》里面有谈到无我慧,因为寂天菩萨是应成派的,所以,他的见解就比较高,就可以用无我慧来破除我爱执,可以说有无我慧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不可以说一定需要无我慧。金洲大师引用某一部经,那一部经中说我执是众生能成佛的因,意思就是「我是谛实有的」是对的,所以,金洲大师其他的宗派就会承认这一部经如其言词。这部经中的言词讲的是什么呢?就是「我执是我们能成佛的因,所以,我执是对的」,「我执是对的」意思就是「我是有自性的」。所以他们的见解认为「我是有自性」是对的,因为有这样的执着心,众生才会想「我要最好的」,也才会想「我要成佛」。如果没有这个的话,众生就不会有什么感觉,也就不会想「我要最好的」,所以就不会成佛。因为众生有我执才会想「我要成佛」,所以,我执是成佛的因。用这一句来解释所有成佛的因,众生要好的话就要成佛,要成佛的话就要生起利他的心,所以,利他的心也是用我执来生起的,这是金洲大师的讲法。
刚刚讲到《入行论》第八品谈到用无我慧破除我爱执,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可以说:有的菩萨破除我爱执的时候也有用无我慧这种菩萨是利根的菩萨。所以,利根菩萨在修自他等换的时候,也有用无我慧及空正见,修自他等换是为了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需要具足利他的心跟求自己成佛的心这两者。所以,利根菩萨要生起利他的心也需要空正见,自己想成佛的心生起也需要空正见,两者都需要,从这两个角度就可以看到利根菩萨都需要空正见。
第八品中最主要是讲自他等换,为什么要讲自他等换呢?因为第八品是讲到三摩地,也就是禅定品,菩萨修三摩地主要是要破除由我爱执所产生的涣散,以世人而言倒是不见得要破除我爱执,因为世人甚至还认为我爱执、我执是善的,他们认为能引业的因虽然是无明,可是能引业也有一部分是善的,像声闻、独觉众也有因我爱执而造作的善业。可是,第八品主要是讲到我们要破除我爱执,所以,菩萨在修定的时候主要是透过修三摩地来破除我爱执。
第八品可以区分为两个大段落,第一个是要断除修奢摩他的违逆品,第二个就讲到如何修奢摩他。第一个讲到如何断除修奢摩他的违逆品时又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断除外在喧闹、杂染的涣散,第二个是断除内在的妄分别心的涣散。讲到如何修奢摩他,就是以修自他等换的方式来修奢摩他,要修自他等换又必须要先修自他平等之后才能修自他相换。
讲到要先修自他平等之后才能修自他相换,可以区分为三段来说,第一个是自他相换之理,第二个是自他相换已内在的意乐应该如何随之来修持,第三个是如何以加行来随修之理。我们现在是讲到第三个「加行随修之理」,又可以分为两段来说,第一段是正说加行随修之理,第二个是自他换已修加行时心得自在。
请看第 244 页,「卯二自他换已修加行时运心自在」分四,其中要先讲到辰一、遮止掉举放逸之理。
「应作即应如是住,若谓汝向作如是,应正念知自在转,禁制自心勿违越。」
我们先前已经讲到了自他相换之理,所以,利他之思应取而自利之思应舍,实际你在做加行的时候,就应该傲以正念和正知来作观察,倘若心对于自他相换的道理有所违越的话,就必须要马上以正念知将它制止掉,也就是如果你的心已经处在掉举、涣散的当下,你就应该马上以正念知将它制止掉。
我们应该自己给自己一些约束,也就是自己的身语绝对不可以随着我爱执而转,因为自己已经作了自他相换了,现在所做的一切应该是唯为他人而行,倘若快要违犯这个原则的话,就应该要马上自我约束,马上制止掉这种行为。请看文,
「若已自励如是言,汝心犹未能如是,是心为诸罪恶依,唯应于心作禁制。」
如果随着我爱执而转的话,这个心是落入在我爱执当中,这种我爱执的心可以说是一切罪恶的依止处,也可以说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应该要马上将这样的心制止掉。
以前的噶当派祖师在修行时,他们如果今天修了一些善行的话,就会自我赞叹鼓励一下:「你今天做得很好!」如果今天做得不怎么好的话,他们就会自我呵责一番,甚至不给他东西吃。
刚刚的最后一句是「唯应于心作禁制」,这就好像是在自我约束,捉着自己的我爱执对着它说:「你已经不可以再像以前一样胡作非为了,我已经认识你了,你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我不可以再放任你那样的胡作非为了,我一定要歼灭你那些胡作非为的能力。」我们当然业是要透过作意思惟才能真正舍弃我们的我爱执,将我爱执真正的灭除掉。所以,如果就科判而言,就是「唯求自利之过患」,这个科判也可以说是阐释出我爱执的过患是什么,如果随着我爱执而转的话,可能就会成为一切祸害的根源。
对我们现在而言,修持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很重要的,以前对于业果的道理不相信,那种不相信的心还是很强,而现在学习了业果的道理之后,当烦恼生起的时候,就不可以随之而转了,甚至可以对着这些烦恼说:「我现在已经有在学习佛法,我现在已经有在看那些大论著了,我已经不再相信你了。」也就是不再随着烦恼而转了,所以,当贪瞋痴慢等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就应该要马上察觉到它,而不要随之而转。第四品 79 页有讲到:「刀锯鼎镬加我身,虽断吾头亦易事,终不应于烦恼故,…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