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讲(第7~8品)▪P2

  ..续本文上一页甘心俯首而归顺。」就像 245页 辰二、唯求自利之过患分三,巳一思惟过患已,舍弃唯求自利

  

汝昔恒时摧折我,未见汝过彼一时,我今见汝何所逃,汝之骄慢当摧尽,为求于己利益想,是心现前应舍弃。

  

我们实际上也可以配合起那样子来作思惟。

  

所以,不应该随着我爱执而转,而应该要去行利他行,而且要使得利他行不断的辗转增长。巳二用于利他

  

我已卖汝于众生,如享酪肉无厌足,若汝偶由放逸故,不肯施于诸有情,汝终还将汝自身,施与地狱逻守者。

  

这就是自己对自己讲:「你不应只行自利,你如果行利他行的话,那你就不会入于地狱当中,可是,你如果行自利的话,将来将会堕入到地狱当中。」所以,利他之心务必要生起。

  

我们应该要经常去想起我爱执的过患,也就是对我爱执要嫉恨,要经常叮咛自己恒时永不随我爱执而转,也就是绝不可生起我爱执。巳三结明

  

由是汝往昔曾经,自舍其身长受苦,今当追维思宿恨,汝应摧降自利心。

  

请看文,

  

是故若我求欢乐,不应爱乐于自身,若于自身欲防护,亦应防护余有情。

  

如果我们个人需要安乐的话,那就不应该只爱乐于自己,如果要防护自己出于痛苦的话,也应该要去防护其他的有情出离痛苦。背面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需要安乐的话,就应该要去珍爱他人,如果自己希望获得安乐的话,那就应该要去使他人安乐。

  

到此已经讲完这个科判,这个科判最主要是讲到:我们应该要去思惟我爱执的过患,而不可以随着我爱执而转,应该要禁止掉所有与我爱执相关的工作。

  

既然我们应该要去行利他行,作利他行的造作者是我,既然这个造作利他行的人是我,那么,我就变成很重要了,在这一点上又会有一点我爱执生起。就像有一些人虽然了解空性,可是,他也会对空性生起执实的心。

  

就像佛宣说了空性之后,会再去宣说空性空性,因为有一些人了解空性之后又会去执空性为实,所以,佛才会说空性是空性,也就是空空。就像我们心中虽然生起:我要舍弃我爱执,我要为一切有情、一切法而做。但是,这个造作者好像又变得很重要了,又会在这一点上生起我爱执。所以,当我们在修的时候,就必须要非常谨慎小心,不要偏入到左边,也不要偏入到右边,必须要保持中道而行。

  

行利他行的造作者实际上跟他的身躯是有相关的,这个造作者是「我」,依于因而安立「我」,所以,它跟身躯有很密切的关系存在,所以就会变成很重视这个身躯。但是,这是不对的,所以,这边说应该要观身过。辰三观身罪失分二,巳一不知足之罪失分二,午一贪着身之过患。

  

如是如是于此身,极其珍惜多方护,如是如是无堪忍,堕于极重乖戾性。

  

也就是不可以生起珍爱这个身躯的心,如果生起来的话,这也会落入到我爱执里面去,这也是一种烦恼,尔后可能会因此而引生无法堪忍的种种苦。

  

另一方面,当我们讲到我爱执的时候,因为我们都会很重视自己的身躯,身躯最重要的就是生命,我们会很重视自己的生命、会很珍惜自己的身躯,因此,我们就会去讲究如何来维护好这一个身躯,所以,我们就会去讲究要去吃有机的食品,也会因此在这一点上生起贪着的心,贪着的心就是生起我爱执的心,也就是会在很重视我和我的生命这一点上生起我爱执。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这一点上破除我爱执。

  

这种贪爱自己的身躯、珍惜自己的身躯,认为自己的身躯是很重要的,那会导致我们的心不清净,甚至连修法也不清净。有时候我们都会说:「我要为了法完全舍弃一切。」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完全舍弃,似乎还有某个东西一直在挡着使我们无法生起这样的心。如果还有某个东西挡着的话,修持佛法也不清净,心也会变成非常不清净。有一个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穷,穷依于死,死依于沟壑。」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的话,要成佛是有希望的,问题是我们会贪爱这个身躯,非常执着这个身躯、生命,那就会很困难了。

  

如果我们的心一直随着贪欲在转的话,心中就一直会有一种苦在,因为我们会一直不满足,会一直觉得什么都不对劲。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就会使得我们的爱不断的增长,从以前的一无所要到现在什么都有了,仍然会觉得有什么不满足、不对劲,这就是一直落在贪欲的状态当中。请看文,

  

如是堕落者所欲,尽 此世间之所有,不能令彼得满足,谁能满彼之所求。

  

如果我们心中所有的冀望都能达成的话还好,问题是我们一直无法去满足自己,这就是在轮回六苦中的「无厌足之苦」。轮回当中的一切圆满都是不可靠的,无论你多么努力去追求,也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在这种欲望之下就是法尔如此,你永远都会得不到满足。

  

仁波切说:我们不可以一直去贪求轮回的圆满,对于解脱、成佛方面则可以不断的去追求,这是如法如理的。为什么呢?因为解脱和成佛的功德确实是无价的,所以,这是我们可以追求,因为这个对境本身是无价的,我们越是去学、去修的话,它就会一直增长。另一方面,以轮回里面的圆满来说,我们所追求的跟它本身境的价值不一样,我们越是去追求,反而会越吃亏。我们内心可不可以一直喜欢我们的悲心、菩提心或空正见呢?我们可以无厌足的欲求,因为它会一直增长,它本身境的自性就是这样,我们的空正见或菩提本身越做会越增长,而且越增长会越给我们快乐。所以,我们可以无上的去追求,这就不可以说贪着。我们有时候会说:「你在佛法上面不要那么执着!」我觉得是可以执着的,因为这是如理的,佛法本身越去追求会带给我们越多的快乐,而且它越会增长,也就是境跟我们的想法是如理的。但是,我们所贪求的境跟轮回的圆满越是去追求,则越会带给我们痛苦,这就是不如理,我们的想法跟境的本身就不如理。所以,我们不要有这种追求,因为这种追求是会给我们痛苦的,而且也求不到什么。所以,一个是一直追求是对的,另一个则是一直追求是不对的。

  

对于轮回当中的安乐,我们永远没办法满足,如果我们对于轮回的安乐有所冀望的话,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对境(轮回的安乐)无法满足我们的所求,而在悲心、空性慧、解脱和遍智等等方面,即使我们有无边际的欲求,它也可以满足我们的欲求,因为它有如是无边的功德。

  

既不能得复贪求,烦恼生起善心坏

  

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能力满足一切的贪求、欲求,如果我们生起这样的贪求、欲求的话,心中本来有生起来的善根也会因此而坏掉,所以才说这种贪欲就像毒药一样,是永远没办法使我们满足的,而且它会引生烦恼,烦恼一生起来也会将我们本来心中所拥有的善根也摧灭掉。

  

这些贪主要是来自于我们所拥有的房子、车子,实际上去追根究底的话,贪主要是来自于我们贪爱这个身躯,因为贪爱这个身躯的关系,就希望这个身躯有好的享用。所以,可以说所有其他的贪都是由贪爱这个身躯开始的,如果我们对于这个身躯无贪着的话,其他的贪欲也就自然不会随之而生起,在任何时刻当中都会感到知足。如果心有贪欲的话,你就会像穷人一样,永远的去追求,永远都没有知足的时候。如果对于这个身躯不贪的话,所有一切圆满的功德安乐都会随之而来。

  

所以我们不可以生起贪爱这个身躯的心,因为贪爱身躯会长养诸种贪欲,如果不去贪爱这个身躯的话,我们的心一定会过得很舒畅,心中就会安乐且知足,可以说知足是最胜财。《中观宝鬘论》说:「知足者像富人,不知足者即使像国王一般富有,也会像穷人一般。」这个偈颂是用来解释下面一段,午二应修于身离贪

  

若人一切无所求,受用圆满无穷尽,由贪身故长诸欲,须臾不应随贪行,若能不取可爱相,当境皆成上妙物。

  

接着讲巳二「不动之罪失」,我们会生起与这个身躯相关连的执实,因为我们会认为「与这个身体相关的我」是很重要的,比别人还重要,因此就生起我爱执,甚至还会生起「执我为实有的」。当我们生起执我为实有的我执时,有一类是认为我是不需要依靠身躯而能独立存在的,另一类则是认为我要依于身躯而存在,前者就是我们说的「执我为常一自在的」,这就是属于粗品的我执,而后者则是属于细品的我执。总之,我们必须要舍弃「视身躯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如果我们能够舍弃这样的观点的话,那是有利于破除掉我执的。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