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講(第7~8品)▪P2

  ..續本文上一頁甘心俯首而歸順。」就像 245頁 辰二、唯求自利之過患分叁,巳一思惟過患已,舍棄唯求自利

  

汝昔恒時摧折我,未見汝過彼一時,我今見汝何所逃,汝之驕慢當摧盡,爲求于己利益想,是心現前應舍棄。

  

我們實際上也可以配合起那樣子來作思惟。

  

所以,不應該隨著我愛執而轉,而應該要去行利他行,而且要使得利他行不斷的輾轉增長。巳二用于利他

  

我已賣汝于衆生,如享酪肉無厭足,若汝偶由放逸故,不肯施于諸有情,汝終還將汝自身,施與地獄邏守者。

  

這就是自己對自己講:「你不應只行自利,你如果行利他行的話,那你就不會入于地獄當中,可是,你如果行自利的話,將來將會墮入到地獄當中。」所以,利他之心務必要生起。

  

我們應該要經常去想起我愛執的過患,也就是對我愛執要嫉恨,要經常叮咛自己恒時永不隨我愛執而轉,也就是絕不可生起我愛執。巳叁結明

  

由是汝往昔曾經,自舍其身長受苦,今當追維思宿恨,汝應摧降自利心。

  

請看文,

  

是故若我求歡樂,不應愛樂于自身,若于自身欲防護,亦應防護余有情。

  

如果我們個人需要安樂的話,那就不應該只愛樂于自己,如果要防護自己出于痛苦的話,也應該要去防護其他的有情出離痛苦。背面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需要安樂的話,就應該要去珍愛他人,如果自己希望獲得安樂的話,那就應該要去使他人安樂。

  

到此已經講完這個科判,這個科判最主要是講到:我們應該要去思惟我愛執的過患,而不可以隨著我愛執而轉,應該要禁止掉所有與我愛執相關的工作。

  

既然我們應該要去行利他行,作利他行的造作者是我,既然這個造作利他行的人是我,那麼,我就變成很重要了,在這一點上又會有一點我愛執生起。就像有一些人雖然了解空性,可是,他也會對空性生起執實的心。

  

就像佛宣說了空性之後,會再去宣說空性空性,因爲有一些人了解空性之後又會去執空性爲實,所以,佛才會說空性是空性,也就是空空。就像我們心中雖然生起:我要舍棄我愛執,我要爲一切有情、一切法而做。但是,這個造作者好像又變得很重要了,又會在這一點上生起我愛執。所以,當我們在修的時候,就必須要非常謹慎小心,不要偏入到左邊,也不要偏入到右邊,必須要保持中道而行。

  

行利他行的造作者實際上跟他的身軀是有相關的,這個造作者是「我」,依于因而安立「我」,所以,它跟身軀有很密切的關系存在,所以就會變成很重視這個身軀。但是,這是不對的,所以,這邊說應該要觀身過。辰叁觀身罪失分二,巳一不知足之罪失分二,午一貪著身之過患。

  

如是如是于此身,極其珍惜多方護,如是如是無堪忍,墮于極重乖戾性。

  

也就是不可以生起珍愛這個身軀的心,如果生起來的話,這也會落入到我愛執裏面去,這也是一種煩惱,爾後可能會因此而引生無法堪忍的種種苦。

  

另一方面,當我們講到我愛執的時候,因爲我們都會很重視自己的身軀,身軀最重要的就是生命,我們會很重視自己的生命、會很珍惜自己的身軀,因此,我們就會去講究如何來維護好這一個身軀,所以,我們就會去講究要去吃有機的食品,也會因此在這一點上生起貪著的心,貪著的心就是生起我愛執的心,也就是會在很重視我和我的生命這一點上生起我愛執。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這一點上破除我愛執。

  

這種貪愛自己的身軀、珍惜自己的身軀,認爲自己的身軀是很重要的,那會導致我們的心不清淨,甚至連修法也不清淨。有時候我們都會說:「我要爲了法完全舍棄一切。」實際上,我們沒有辦法真正完全舍棄,似乎還有某個東西一直在擋著使我們無法生起這樣的心。如果還有某個東西擋著的話,修持佛法也不清淨,心也會變成非常不清淨。有一個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窮,窮依于死,死依于溝壑。」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的話,要成佛是有希望的,問題是我們會貪愛這個身軀,非常執著這個身軀、生命,那就會很困難了。

  

如果我們的心一直隨著貪欲在轉的話,心中就一直會有一種苦在,因爲我們會一直不滿足,會一直覺得什麼都不對勁。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會使得我們的愛不斷的增長,從以前的一無所要到現在什麼都有了,仍然會覺得有什麼不滿足、不對勁,這就是一直落在貪欲的狀態當中。請看文,

  

如是墮落者所欲,盡 此世間之所有,不能令彼得滿足,誰能滿彼之所求。

  

如果我們心中所有的冀望都能達成的話還好,問題是我們一直無法去滿足自己,這就是在輪回六苦中的「無厭足之苦」。輪回當中的一切圓滿都是不可靠的,無論你多麼努力去追求,也永遠都沒有滿足的時候,在這種欲望之下就是法爾如此,你永遠都會得不到滿足。

  

仁波切說:我們不可以一直去貪求輪回的圓滿,對于解脫、成佛方面則可以不斷的去追求,這是如法如理的。爲什麼呢?因爲解脫和成佛的功德確實是無價的,所以,這是我們可以追求,因爲這個對境本身是無價的,我們越是去學、去修的話,它就會一直增長。另一方面,以輪回裏面的圓滿來說,我們所追求的跟它本身境的價值不一樣,我們越是去追求,反而會越吃虧。我們內心可不可以一直喜歡我們的悲心、菩提心或空正見呢?我們可以無厭足的欲求,因爲它會一直增長,它本身境的自性就是這樣,我們的空正見或菩提本身越做會越增長,而且越增長會越給我們快樂。所以,我們可以無上的去追求,這就不可以說貪著。我們有時候會說:「你在佛法上面不要那麼執著!」我覺得是可以執著的,因爲這是如理的,佛法本身越去追求會帶給我們越多的快樂,而且它越會增長,也就是境跟我們的想法是如理的。但是,我們所貪求的境跟輪回的圓滿越是去追求,則越會帶給我們痛苦,這就是不如理,我們的想法跟境的本身就不如理。所以,我們不要有這種追求,因爲這種追求是會給我們痛苦的,而且也求不到什麼。所以,一個是一直追求是對的,另一個則是一直追求是不對的。

  

對于輪回當中的安樂,我們永遠沒辦法滿足,如果我們對于輪回的安樂有所冀望的話,這是錯誤的,因爲這個對境(輪回的安樂)無法滿足我們的所求,而在悲心、空性慧、解脫和遍智等等方面,即使我們有無邊際的欲求,它也可以滿足我們的欲求,因爲它有如是無邊的功德。

  

既不能得複貪求,煩惱生起善心壞

  

因爲我們根本沒有能力滿足一切的貪求、欲求,如果我們生起這樣的貪求、欲求的話,心中本來有生起來的善根也會因此而壞掉,所以才說這種貪欲就像毒藥一樣,是永遠沒辦法使我們滿足的,而且它會引生煩惱,煩惱一生起來也會將我們本來心中所擁有的善根也摧滅掉。

  

這些貪主要是來自于我們所擁有的房子、車子,實際上去追根究底的話,貪主要是來自于我們貪愛這個身軀,因爲貪愛這個身軀的關系,就希望這個身軀有好的享用。所以,可以說所有其他的貪都是由貪愛這個身軀開始的,如果我們對于這個身軀無貪著的話,其他的貪欲也就自然不會隨之而生起,在任何時刻當中都會感到知足。如果心有貪欲的話,你就會像窮人一樣,永遠的去追求,永遠都沒有知足的時候。如果對于這個身軀不貪的話,所有一切圓滿的功德安樂都會隨之而來。

  

所以我們不可以生起貪愛這個身軀的心,因爲貪愛身軀會長養諸種貪欲,如果不去貪愛這個身軀的話,我們的心一定會過得很舒暢,心中就會安樂且知足,可以說知足是最勝財。《中觀寶鬘論》說:「知足者像富人,不知足者即使像國王一般富有,也會像窮人一般。」這個偈頌是用來解釋下面一段,午二應修于身離貪

  

若人一切無所求,受用圓滿無窮盡,由貪身故長諸欲,須臾不應隨貪行,若能不取可愛相,當境皆成上妙物。

  

接著講巳二「不動之罪失」,我們會生起與這個身軀相關連的執實,因爲我們會認爲「與這個身體相關的我」是很重要的,比別人還重要,因此就生起我愛執,甚至還會生起「執我爲實有的」。當我們生起執我爲實有的我執時,有一類是認爲我是不需要依靠身軀而能獨立存在的,另一類則是認爲我要依于身軀而存在,前者就是我們說的「執我爲常一自在的」,這就是屬于粗品的我執,而後者則是屬于細品的我執。總之,我們必須要舍棄「視身軀是極爲重要的」這一點,如果我們能夠舍棄這樣的觀點的話,那是有利于破除掉我執的。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