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一講(第9品)

  

《入菩薩行論 四十一》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01/07

  

接著要開始講第九品《般若波羅蜜多品》,這一品當中全部都是講到空性的部分,空性的修持也是菩薩行當中所應該要修持的,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生起菩提心,可是,對于論著當中談到空性的意義應該要加以了解,實際上,在我們一開始行皈依時最好就要去了解空性,這樣會有助于我們去承受業果的道理、滅除煩惱,甚至證得解脫、佛果都是可以達到的。如果對于空性一無所知的話,不要說是要證得解脫或佛果,甚至連法也都不容易了解。所以,從一開始就要了解空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尚且不談菩薩行是如何,既然身爲佛陀的追隨者,從一開始行皈依時最好就應該要了解空性。就好像〈緣起贊〉講到:「嗚呼愚蒙壞我慧,于此勝妙功德聚,雖曾長久皈依之,未知功德微少許。臨命終時日西山,生命相續未沒際,能于至尊略生信,想此信心亦善根。」我們是追隨佛而行的一個行者,我們應該要對佛生起堅定的信仰心,我們要生起很清淨的皈依的話,最開始的時候最好就要了知空性,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雖然〈般若波羅蜜多品〉裏面的內容非常艱深,可是,我們也應該要盡自己的全力努力去學,在這邊仁波切會盡力爲各位多作解說,希望各位也能夠多作思惟且盡力來學。

  

佛宣說了非常多的法蘊,完全是爲了讓所化機能夠殆盡所有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及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習氣的緣故,那麼,我們就必須要知道最根本的能夠殆盡的方法,那就是證空慧。所以,可以說依于證空慧有能力可以殆盡煩惱障和所知障。

  

有的人說佛是直接宣說的,有的人說佛是間接宣說的,佛在轉動*輪的時候,當中的所化機有一些是執我爲實有的,也就是有一些是有執「谛實成立」的實執,佛轉動*輪最究竟的目的是要引導這些有實執的所化機能夠悟得「無谛實成立」這一點。可是,弟子當中有很多基本上是承許業果的道理,所以,佛就在他們承許業果道理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宣說他們能夠接受的「我是實有的」來講說「谛實成立」這一點,這是爲了要讓他們能夠接受的緣故。比如毗婆沙宗和經部宗是承許補特伽羅是實有的、由自相成立的,所以,佛是利用宣說緣起的建立來讓他們了解一切依緣而生起。雖然這樣子說,可是,他們並沒有辦法依著依緣而生起的方式來破除掉執補特伽羅爲谛實成立。比如唯識宗說諸法是無谛實成立的,他們最主要的是指遍計所執的諸法是無谛實成立的,可是,他們又會執依他起的法和圓成實的法是谛實成立的。雖然佛非常廣泛的說到依緣而生起的道理,可是,他們卻無法去悟得佛的密意。再來佛就講到中觀宗的見解,說諸法是無谛實成立的,也是依緣而生起的,最主要也是要成立起諸法無谛實成立這一點。中觀宗分爲兩類,一類是認爲我們可以以量在安立處上有所得,另一類則是認爲以量在安立處上是不可得的,因爲有這樣不同見解的關系,所以就出現了自續派和應成派,在見解上是應成派的見解比自續派的見解更深細一點,因爲佛有宣說了這麼深細的空性的見解,所以,後世的龍樹菩薩就追隨佛的密意而宣說甚深的空性正見,之後寂天菩薩也隨著龍樹菩薩而行,就秉持著中觀應成派的正見而宣說《入行論》所說的這些法。

  

請看文,

  

如是一切諸支分,能仁悉爲般若說。

  

意思就是:佛所宣說的衆多法蘊最究竟的密意是在宣說應成派的空性正見。可是,毗婆沙宗和經部宗對于這一點並不承許,因爲毗婆沙宗和經部宗認爲中觀應成派的這些正見並非佛說,他們甚至說大乘的法非佛說。所以,他們沒辦法了解佛真正的密意所在。

  

仁波切說:佛教分爲幾個宗派:有部、經部、唯識、中觀,中觀又分爲自續和應成,這裏所講的「如是一切諸支分,能仁悉爲般若說」就表示寂天菩薩是中觀應成派,從這兩句就可以看得出來,因爲其他宗派沒有辦法講出這一句。爲什麼其他宗派沒有辦法講出這兩句呢?這兩句的意思是「佛所講的所有的經論都是爲了要修空正見」,這樣的道理是其他宗派很難講出來的。

  

我們看一看,佛講的也有配合有部、經部、唯識、中觀自續派和配合中觀應成派,到了中觀應成派才看得出來佛所講的主要目標是在什麼地方,自續派和唯識會覺得:「佛講的這個部分是對的,佛講的那個部分是我沒有辦法接受的。」到了中觀應成派才會知道:「一切佛所講的都是爲了究竟中觀應成派的見解要修的。」

  

佛有時候會說「補特伽羅我執」的講法是對的,這樣的講法跟修空性上面也有關系,我們要修空性就要先修緣起的部分,緣起這一部分粗細有很多,我們最起碼要先有業果的緣起。有的宗派是沒有獨立自主的我,如果獨立自主的我不存在的話,誰會造業呢?誰會受果呢?所以,沒有獨立自主的我就沒有業果了。爲了配合這種宗派的講法,佛就會講「補特伽羅我執是對的」。如果沒有這樣講的話,我們衆生就會覺得:「能造業的補特伽羅不存在,接受感出來的各種五蘊的也不存在,如果這樣的話,業果就沒有了。」爲了配合他的業果的緣起,佛就講「補特伽羅我執是對的」,這是對犢子部講的,所以,經的對境有外道也有內道。

  

再來對于緣起上面還更細的了解多一點的話,就能夠接受補特伽羅無我,但是,還沒有辦法接受法無我,這可以說是經部和其他的有部。他們覺得一講到法無我,那麼緣起的道理都不見了,所以,佛又配合他們說「法我執是正確的」。所以,佛所講的都是配合他的修行上面而講的。

  

那個時候可以說已經知道補特伽羅我執是不對的,知道補特伽羅我執是煩惱、無明而不是如理的,所以,我們想的境本身不是補特伽羅我執,這樣的講法就比較細,比前面所講的獨立自主的我還更細,他就講補特伽羅無我,然後在這上面就講也解脫,也有能夠斷除輪回的根本,這是有講補特伽羅無我而沒有講法無我的階段。

  

然後再進一步就講唯識,此時也有講法無我,還更細的一點的去講「一切的法是唯識的,並沒有一個獨立的外境」,在這樣講的時候,我們所認出來的無明還更細,所認出來的煩惱也更細,就不只我們有境的補特伽羅上面的執著心是無明了,連對境(法)上面也有執著心,也有一種無明。所以,對唯識講出來的是比前面所講的更細的,這也是爲了要修行比較細的緣起而講的。但是,緣起裏面還是有問題?有什麼樣的問題呢?沒有獨立谛實有沒有緣起,這是唯識,還是有問題。所以,他們講緣起的背後也有獨立谛實有。

  

佛又講緣起跟谛實有是相反的,如果有緣起的話,那麼,谛實有是空的,這就是中觀,已經是很高的宗派了。但是,用緣起成立谛實有空(空性)的時候又分兩個,尋求得到的是緣起,另外一個是尋求不到而只有名言安立而已,在唯安立上面講緣起,這就是非常細的緣起,所成立的谛實有空也是非常細的。所以,中觀應成派可以說是最細的,這就已經到了最高的中觀應成派了。

  

中觀應成派才看得出來佛講的整體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沒有到中觀應成派的話,就找不到佛所講的整體的目標,就會不清楚。所以,寂天菩薩講出這兩句的時候,就表示寂天菩薩已經達到中觀應成派了。

  

〈緣起贊〉的第叁十八個偈頌說:「盡尊一切所垂教,唯依緣起性而轉,彼爲涅槃解脫故,尊汝無不趣寂。」上兩句正好是第二五叁頁的子一總義如是一切諸支分,能仁悉爲般若說」等兩句。下面兩句:「彼爲涅槃解脫故,尊汝無不趣于寂。」正好是第二五四頁的子二總義

  

欲求寂滅諸苦者,是故應令般若生

  

等兩句,這是相同的意思。

  

宗喀巴大師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裏面一開始就引了經裏面的一個偈頌,「空寂靜無生,遍于一切衆生,若不解彼叁,衆生流轉于輪回。佛以悲心釋方便,故應趣入證空慧。」也就是說空、寂靜和無生叁解脫門可以使得衆生出離輪回及叁惡趣的痛苦,因此,佛宣說叁解脫門,佛宣說叁解脫門的主要目的是要讓衆生能夠脫離這些輪回及叁惡趣的痛苦,而要脫離這些痛苦只有靠智慧而已,衆生在輪回當中受苦,苦的根源就是無明,要去除無明唯有靠空性而已,所以,我們應該要趣入空性中。

  

仁波切說:後面兩句的意思是:我們要進入學空性的時候,不可以用「我要了解外面的一個境」、「我要了解一個非常細的道理」的念頭。「欲求寂滅諸苦者,是故應令般若生」,這裏面的意思是:我們內心裏面先要生起「我要離苦」,然後要認出來苦的來源是無明煩惱,那些煩惱的來源就是自己的「我」這種無明、執著心,我現在要離苦就是去除那些煩惱,那些煩惱的來源都是無明,那麼,我要怎樣對治無明呢?我要修空性來對治它。爲什麼要修空性的理由就在于此,而不可以有其他的…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一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