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一講(第9品)▪P2

  ..續本文上一頁意樂,否則就會變成矛頭朝向外,如果要去除這一些的話,就必須要矛頭朝向內,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朝自己的內心,。

  

《入中論》講到:「煩惱的衆過患源自于內在的薩迦耶見。」也就是外在所有的苦都源自于我們內心裏面的薩迦耶見,所以,我們應該要去了解薩迦耶見,所以,瑜伽士(指行者而言)應該要去了知無我,透過聞思去尋找薩迦耶見。

  

我們要如何生起證空慧呢?必須要透過去了知二谛才能夠生起來,所謂世俗谛就是指名言上的所有法,它的究竟的自性就是勝義谛,我們對于這一點要去了解。所以,我們如果要了知空性的話,那就一定要先由了知二谛開始。請看文,寅二、二谛差別

  

此中許谛惟有二,謂言世俗及勝義。

  

我們不要以爲世俗谛和勝義谛是各各不同的,不可以想說它們兩個是不相幹的,實際上,像瓶子就是世俗谛的法,瓶子究竟的自性也是在瓶子上來說的,瓶子上的究竟自性就是瓶子的勝義谛。像空性也是一樣,如果是在名言上有的就稱爲世俗谛,而在空性不可得的那一分就是勝義谛。

  

仁波切說:「空性存在」這個部分不是空性,「空性存在」這個部分就是世俗谛,「空性存在卻又尋求不到」就是空性自己的究竟本性。同樣的,「在瓶子上去尋求也尋求不到」這部分就是它自己的本性,這一部分就是瓶子上面的空性。而在空性上尋求也是找不到的,這部分就是空性上面的空性、空性上面的勝義谛。

  

一切法上面都有勝義谛和世俗谛兩個,所以,大家不要誤解:世俗谛是很粗的的法,勝義谛則是離遠遠的另外一個很細的法。現在我們要了解空性的話,就要去了解本身所存在的這個法及它的究竟的本性,我們要把這兩個分清楚,如此一來,世俗谛和勝義谛就分清楚了,這兩個分清楚才會了解空性。

  

前面四句講了「我們要學空性」之後就開始講二谛,爲什麼要講二谛呢?我們要了解空性的話就要能分辨出來那些存在的法是怎麼存在的及存在這個法上面的究竟本性是什麼,我們能夠把這兩個分辨出來的話,二谛就分辨出來了。

  

問題:這是照著中觀應成的角度來講的,如果是唯識和自續的話,他們也認爲這個東西有名言安立的存在是世俗谛,去找這個東西也是找得到,他們也是講空性,唯識、自續的空性和中觀應成的空性通通叫做空性,那就變成可以找得到的這一個也是勝義谛。那麼,我們能區分出所講的空性到底是中觀應成派或中觀自續派的呢?就只有在找不到或找不到這一點上而已,是不是這樣呢?他們如果沒有照著用中觀應成的角度的話,他們所學的就不叫空性了嘛!

  

回答:你剛剛用的詞是「找得到找不到而已」,不是「而已」,這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自續派以下所講的「存在」或「找到」是一樣的道理,他們不會去區分「找到」跟「存在」,所以,中觀應成派一看就會認爲他們所講的都是不存在的。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來看,他們所講的都是不如理的。

  

在一個法上面有二谛,這是大家共同的說法,比如我們以前在學唯識的時候,他們會說「每一個法上面有叁性」,所以,唯識也會認同「每一個法上面有二谛」。但是,「叁性」一詞只有唯識會用,中觀應成不會用這個詞。

  

宗喀巴大師也講過:「在我們認知所破其中一個是破得太過。」這邊說寅二、體性分二、卯一他宗

  

勝義非心所行境,故言心唯是世俗。

  

這邊是用另外一種角度來解釋,諸法的勝義谛變成不是所知,就變成諸法不是所知,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就變成所破太廣了。

  

仁波切說:「所破太廣」在上次應該有學過,就是所破得太過份,有人說:我們要所破的境就不會放尋求得到的谛實有,他們認出來的所破的境就會變成太超過了,他們會說「任何一個法的出現就是谛實有」,所以就認爲「存在就是所破境」、「出現這個法就是所破境」,所以,他們就會說「所有的法都沒有了就是空性」,只要一法出現就是谛實有。「一法出現就是谛實有」就變成所破太超過了,也就是認來所破的定義的時候就是太超過了,就變成法都不存在這樣子不好。他們也會用寂天菩薩講的,怎麼用呢?這裏說「勝義非心所行境」,「勝義」不是「心所行境」,也就是他們認爲「不是心所行境就是空性、就是勝義」,他們是這樣解釋寂天菩薩所講的話,他們會說勝義谛究竟的本性就是沒有一個心的所行境,只要不是心所行境就是空性、就是勝義谛,他們是這樣解釋的。

  

但是,宗喀巴大師說:「你們這樣講是不對的。」如果這樣講的話,成佛之後就找不到任何一個法了,而在經中說佛在成佛之後所了解的境有二谛,就是世俗谛和勝義谛,這樣子的話,成佛之後也會了解一個境。如果按照所破太超過的人的說法的話,成佛之後就連任何一個法都不見了,所以,宗喀巴大師說:「你們這樣講是不對的,這樣講就跟這部經相違了。」

  

問題:這裏講的所行境,宗喀巴大師講的意思是不是心的所執境?然後他們解釋的是心的所緣境呢?所緣境就把它當成沒有了,那只是一個所緣,我們所要斷的不是所緣而是斷所執。

  

回答:所行境、所緣境、所執境都是一樣的,用詞是一樣的,但是,我們這邊不可以這樣解釋,我們這邊的解釋是什麼樣的心認出來不一樣,「非心所行境」,這時候心認出來不一樣,我們自宗講的就不一樣,但是,別人就是直接從字面上講,「勝義非心所行境」意思是「非心所行境」、「非心所執境」、「非心所緣境」,就是說這些就是勝義,也就是法的究竟的本性,這是他們說的。

  

宗喀巴大師也會引《父子集會經》的一段,「如是如來悟入世俗勝義有二,所知亦唯此世俗勝義二谛而已。」宗喀巴大師就對他們說:「如果照你們的見解的話,豈不是成佛之後的一切所知就變成無了,也就是一切所知就看不到了。可是,實際上還是看得到的。」

  

如是如來悟入世俗勝義二谛」,也就是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所修的也只有修二谛,到最後證悟成佛的時候,所證悟的也只有二谛,並沒有另外有什麼要證悟的。因此,也可以說依緣而生起因此有了世俗的慈心、大悲心等廣大道,也可以說在一法上也有了它的真實義(勝義谛)。所以,叁大阿僧祇劫所修的就是在修持世俗谛和勝義谛,並沒有另外有什麼好修的。

  

佛修世俗谛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去修或思維非常廣、非常細的緣起然後他們內心就生起慈心、悲心、業果的道理、十二緣起的道理,然後可以跟一切衆生連接的十二緣起,這些都是非常廣、非常細的世俗谛。所以,修世俗谛的話,內心的出離心、大悲心、慈心、菩提心就會增長,那就可以修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然後我們要對治我們內心所有所知障和煩惱障的來源(無明),主要是我們面對境的時候看法就錯了,我們要糾正過來,看法必須要正確。我們錯誤的看法是什麼呢?當我們一看的時候,谛實有(無明)被蓋住了,我們想要對治它的話,對于它真正的本性不可以看錯,這是要了解的,這就是最細的智慧、最殊勝的空正見,然後去修去對治它,這就是修勝義谛的意思,修勝義谛就是修空正見,然後去對治煩惱障跟所知障。

  

這樣修了叁大阿僧祇劫之後,就會成就佛陀的果位,成就了之後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不一樣的看法,也是以前叁大阿僧祇劫所修的如理的二谛顯現出來而已,不可能說以前修的跟後面所成就的看法不同,前面叁大阿僧祇劫修的二谛到後面就是等流果,等流果就是在世俗谛和勝義谛上面一種如理的情況,就能夠如理的看得出來。所以,以前修的跟後面成就的當然有關系,這邊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就如同《父子集會經》裏面所說的意義,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法上都有二谛,因爲佛可以了知所有一切,佛所了知的一切是我們可以究竟成立起來的,就可以肯定在所知上只有世俗谛和勝義谛而已,並沒有另外的。

  

既然說到二谛的話,「勝義非心所行境」就是勝義谛的定義,「故言心唯是世俗」就是世俗谛的定義。上次學宗義時好像也有講到世俗谛和勝義谛的定義,講到勝義谛的定義是「以本身現證之現量證得滅二顯門所悟得的法」就是勝義谛的法,如果是「以本身現證現量所證得的由帶二顯門所悟得的法」就是世俗谛的法。所以,勝義谛僅僅是以滅二顯的方式才能悟得,世俗谛是以有二顯的顯現的方式才能悟得。

  

世俗谛的法是本身以現證之現量由帶二顯門所悟得的法,勝義谛則是由滅二顯門所悟得的法,從這邊看得出來,世俗谛的法是屬于比較粗的,勝義谛的法是屬于比較細的。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我們在現證勝義谛的時候,有境(心)要全心全意的,力量全部都要集中在一起,不可以同時去想其他的法,只要一想…

《入菩薩行論 第四十一講(第9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