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一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四十一》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1/07

  

接着要开始讲第九品《般若波罗蜜多品》,这一品当中全部都是讲到空性的部分,空性的修持也是菩萨行当中所应该要修持的,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生起菩提心,可是,对于论著当中谈到空性的意义应该要加以了解,实际上,在我们一开始行皈依时最好就要去了解空性,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去承受业果的道理、灭除烦恼,甚至证得解脱、佛果都是可以达到的。如果对于空性一无所知的话,不要说是要证得解脱或佛果,甚至连法也都不容易了解。所以,从一开始就要了解空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尚且不谈菩萨行是如何,既然身为佛陀的追随者,从一开始行皈依时最好就应该要了解空性。就好像〈缘起赞〉讲到:「呜呼愚蒙坏我慧,于此胜妙功德聚,虽曾长久皈依之,未知功德微少许。临命终时日西山,生命相续未没际,能于至尊略生信,想此信心亦善根。」我们是追随佛而行的一个行者,我们应该要对佛生起坚定的信仰心,我们要生起很清净的皈依的话,最开始的时候最好就要了知空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虽然〈般若波罗蜜多品〉里面的内容非常艰深,可是,我们也应该要尽自己的全力努力去学,在这边仁波切会尽力为各位多作解说,希望各位也能够多作思惟且尽力来学。

  

佛宣说了非常多的法蕴,完全是为了让所化机能够殆尽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及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习气的缘故,那么,我们就必须要知道最根本的能够殆尽的方法,那就是证空慧。所以,可以说依于证空慧有能力可以殆尽烦恼障和所知障。

  

有的人说佛是直接宣说的,有的人说佛是间接宣说的,佛在转动*轮的时候,当中的所化机有一些是执我为实有的,也就是有一些是有执「谛实成立」的实执,佛转动*轮最究竟的目的是要引导这些有实执的所化机能够悟得「无谛实成立」这一点。可是,弟子当中有很多基本上是承许业果的道理,所以,佛就在他们承许业果道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宣说他们能够接受的「我是实有的」来讲说「谛实成立」这一点,这是为了要让他们能够接受的缘故。比如毗婆沙宗和经部宗是承许补特伽罗是实有的、由自相成立的,所以,佛是利用宣说缘起的建立来让他们了解一切依缘而生起。虽然这样子说,可是,他们并没有办法依着依缘而生起的方式来破除掉执补特伽罗为谛实成立。比如唯识宗说诸法是无谛实成立的,他们最主要的是指遍计所执的诸法是无谛实成立的,可是,他们又会执依他起的法和圆成实的法是谛实成立的。虽然佛非常广泛的说到依缘而生起的道理,可是,他们却无法去悟得佛的密意。再来佛就讲到中观宗的见解,说诸法是无谛实成立的,也是依缘而生起的,最主要也是要成立起诸法无谛实成立这一点。中观宗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我们可以以量在安立处上有所得,另一类则是认为以量在安立处上是不可得的,因为有这样不同见解的关系,所以就出现了自续派和应成派,在见解上是应成派的见解比自续派的见解更深细一点,因为佛有宣说了这么深细的空性的见解,所以,后世的龙树菩萨就追随佛的密意而宣说甚深的空性正见,之后寂天菩萨也随着龙树菩萨而行,就秉持着中观应成派的正见而宣说《入行论》所说的这些法。

  

请看文,

  

如是一切诸支分,能仁悉为般若说。

  

意思就是:佛所宣说的众多法蕴最究竟的密意是在宣说应成派的空性正见。可是,毗婆沙宗和经部宗对于这一点并不承许,因为毗婆沙宗和经部宗认为中观应成派的这些正见并非佛说,他们甚至说大乘的法非佛说。所以,他们没办法了解佛真正的密意所在。

  

仁波切说:佛教分为几个宗派: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中观又分为自续和应成,这里所讲的「如是一切诸支分,能仁悉为般若说」就表示寂天菩萨是中观应成派,从这两句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其他宗派没有办法讲出这一句。为什么其他宗派没有办法讲出这两句呢?这两句的意思是「佛所讲的所有的经论都是为了要修空正见」,这样的道理是其他宗派很难讲出来的。

  

我们看一看,佛讲的也有配合有部、经部、唯识、中观自续派和配合中观应成派,到了中观应成派才看得出来佛所讲的主要目标是在什么地方,自续派和唯识会觉得:「佛讲的这个部分是对的,佛讲的那个部分是我没有办法接受的。」到了中观应成派才会知道:「一切佛所讲的都是为了究竟中观应成派的见解要修的。」

  

佛有时候会说「补特伽罗我执」的讲法是对的,这样的讲法跟修空性上面也有关系,我们要修空性就要先修缘起的部分,缘起这一部分粗细有很多,我们最起码要先有业果的缘起。有的宗派是没有独立自主的我,如果独立自主的我不存在的话,谁会造业呢?谁会受果呢?所以,没有独立自主的我就没有业果了。为了配合这种宗派的讲法,佛就会讲「补特伽罗我执是对的」。如果没有这样讲的话,我们众生就会觉得:「能造业的补特伽罗不存在,接受感出来的各种五蕴的也不存在,如果这样的话,业果就没有了。」为了配合他的业果的缘起,佛就讲「补特伽罗我执是对的」,这是对犊子部讲的,所以,经的对境有外道也有内道。

  

再来对于缘起上面还更细的了解多一点的话,就能够接受补特伽罗无我,但是,还没有办法接受法无我,这可以说是经部和其他的有部。他们觉得一讲到法无我,那么缘起的道理都不见了,所以,佛又配合他们说「法我执是正确的」。所以,佛所讲的都是配合他的修行上面而讲的。

  

那个时候可以说已经知道补特伽罗我执是不对的,知道补特伽罗我执是烦恼、无明而不是如理的,所以,我们想的境本身不是补特伽罗我执,这样的讲法就比较细,比前面所讲的独立自主的我还更细,他就讲补特伽罗无我,然后在这上面就讲也解脱,也有能够断除轮回的根本,这是有讲补特伽罗无我而没有讲法无我的阶段。

  

然后再进一步就讲唯识,此时也有讲法无我,还更细的一点的去讲「一切的法是唯识的,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外境」,在这样讲的时候,我们所认出来的无明还更细,所认出来的烦恼也更细,就不只我们有境的补特伽罗上面的执着心是无明了,连对境(法)上面也有执着心,也有一种无明。所以,对唯识讲出来的是比前面所讲的更细的,这也是为了要修行比较细的缘起而讲的。但是,缘起里面还是有问题?有什么样的问题呢?没有独立谛实有没有缘起,这是唯识,还是有问题。所以,他们讲缘起的背后也有独立谛实有。

  

佛又讲缘起跟谛实有是相反的,如果有缘起的话,那么,谛实有是空的,这就是中观,已经是很高的宗派了。但是,用缘起成立谛实有空(空性)的时候又分两个,寻求得到的是缘起,另外一个是寻求不到而只有名言安立而已,在唯安立上面讲缘起,这就是非常细的缘起,所成立的谛实有空也是非常细的。所以,中观应成派可以说是最细的,这就已经到了最高的中观应成派了。

  

中观应成派才看得出来佛讲的整体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没有到中观应成派的话,就找不到佛所讲的整体的目标,就会不清楚。所以,寂天菩萨讲出这两句的时候,就表示寂天菩萨已经达到中观应成派了。

  

〈缘起赞〉的第三十八个偈颂说:「尽尊一切所垂教,唯依缘起性而转,彼为涅槃解脱故,尊汝无不趣寂。」上两句正好是第二五三页的子一总义如是一切诸支分,能仁悉为般若说」等两句。下面两句:「彼为涅槃解脱故,尊汝无不趣于寂。」正好是第二五四页的子二总义

  

欲求寂灭诸苦者,是故应令般若生

  

等两句,这是相同的意思。

  

宗喀巴大师在《辨了不了义善说藏》里面一开始就引了经里面的一个偈颂,「空寂静无生,遍于一切众生,若不解彼三,众生流转于轮回。佛以悲心释方便,故应趣入证空慧。」也就是说空、寂静和无生三解脱门可以使得众生出离轮回及三恶趣的痛苦,因此,佛宣说三解脱门,佛宣说三解脱门的主要目的是要让众生能够脱离这些轮回及三恶趣的痛苦,而要脱离这些痛苦只有靠智慧而已,众生在轮回当中受苦,苦的根源就是无明,要去除无明唯有靠空性而已,所以,我们应该要趣入空性中。

  

仁波切说:后面两句的意思是:我们要进入学空性的时候,不可以用「我要了解外面的一个境」、「我要了解一个非常细的道理」的念头。「欲求寂灭诸苦者,是故应令般若生」,这里面的意思是:我们内心里面先要生起「我要离苦」,然后要认出来苦的来源是无明烦恼,那些烦恼的来源就是自己的「我」这种无明、执着心,我现在要离苦就是去除那些烦恼,那些烦恼的来源都是无明,那么,我要怎样对治无明呢?我要修空性来对治它。为什么要修空性的理由就在于此,而不可以有其他的…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一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