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四十二》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1/14
上次有讲到二谛的定义和差别,二谛的差别在第二五四页,「此中许谛惟有二,谓言世俗及胜义。」这里就提到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差别。胜义谛的定义是 「胜义非心所行境」,「言心乃是世俗也」是世俗谛的定义。二谛是依于何种补特伽罗而安立的呢?请看第二五六页,寅三、辨能抉择彼之补特伽罗分二、卯一就抉择二谛之补特伽罗而言之差别:
「此中世间有二种,瑜伽者及庸常人。」
讲到「世间」在藏文里分析起来就是「集」和「颠」,「集」的意思就是指五蕴,就是蕴,「颠」就是依止的意思,就是依于蕴的补特伽罗,所以,世间也可以了解为补特伽罗。就像萨迦耶见又称为坏聚见,为了让我了解补特伽罗是依于蕴的缘故才宣说坏聚见。藏文字里很清楚的,「集」就是「坏」的意思,「集」的意思就是指出有法这个主体,就是指出蕴出来,就表示蕴是会坏的。
中文的「世间」就是蕴的依止处,世间可以分为情世间和器世间,器世间是指由四大所形成的能坏的依止处,情世间就是依于五蕴而形成的能坏的依止处,字面上的意思是这样。
这里的瑜伽者是指已经了悟无自性的且已经获得止观双运的三摩地者,庸常者就是指凡夫而言,他们并没有了悟无自性,而且是认为有自性的,也就是认为自性实有的。
「瑜伽」二字在藏文是「捏揪」,「捏」是「原始」、「本来」的意思,「揪」是「安住」的意思。「捏」有「本来」的意思,表示虽然显现是显现为谛实成立的,可是,实际的实情却是无谛实成立的,依于止观双运的三摩地而安住在本来的状态当中。如果是与瑜伽者相反的,也就是去执如其所显的谛实成立者,这就是指庸俗的补特伽罗,也就是我们说的庸常人、凡夫。
卯二释心高下差别,请看文,
「此中庸常世间者,瑜伽世间之所坏,殊胜心坏瑜伽者,展转由上递相害。」
世间可以分为瑜伽者和庸常者,庸常者并没有住于真实义当中,瑜伽者则是住于真实义当中,虽然是住于真实义当中的瑜伽者,可是,瑜伽者本身之间还是有粗细、高低的差别,上上者会威震下下者。
请看甲曹杰的注解第七行,「以二地等上上诸地转害初地等下下诸地,转害初地等下下诸地,威光映夺也。」也就是住于二地者是属于上上的,他会观见到初地者的过患,所以,上上地可以威震下下地。
像唯识宗会被中观宗所威震,唯识宗可以威震经部宗,经部宗可以威震毗婆沙宗。同样的,瑜伽士可以威震世间的庸常者,也就是上上者可以威震下下者,可是,下下者无法威震上上者。
以「害」字而言,执实和证无我慧之间到底是不是会相互危害?如果就我们来看的话,因为我们的心相续当中没有生起证无我慧,所以,我们没办法比较执实和证无我慧两者之间是不是会相互危害,如果我们有生起证无我慧的话,那时才能够看出来两个是如何在作危害的。
如果我们有生起证无我慧的话,那时才能讲说会不会被执实所危害。实际上,执实是不可能危害到证无我慧的,因为执实的力量比较小,而证无我慧的力量比较大。执实是一种颠倒的心识,而且它是欺诳的、虚假的,证无我慧正好是相反,它是与对境的实情相符合的,而且是正确的、无欺诳的,而且是正量的。执实是属于一种愚蒙的心识,也就是有境执实的心识是对于对境的情形不了解,愚蒙就好像是被蒙蔽了,它的靠山可以说全部都是虚假的,因为它没有任何丝毫的正理可言、可取,证无我慧正好是相反,证无我慧是有无边的正理可以做它的靠山,所以,它的力量当然就比较大了。所以,执实是不可能危害到证无我慧的。「危害」的意思就是去折败它,也就是执实不可能折败证无我慧。
我们心中是因为还没有生起无我慧的关系,一旦生起无我慧的话,力量将会是非常强大的,因为无我慧自己本身的力量就是非常强大的。在《释量论》里面举出来安立能解脱的轨理的时候,就有讲到:轮回的根本(即执实)是可以殆尽的,因为能危害轮回根本的能害者(即对治法)是具力的,它是很有力量的。从这一点也表达出执实是没有力量的。
所以说执实是不能危害到证无我慧的,而证无我慧可以危害到执实,他们两个彼此之间并不会危害过去、危害过来,如果这两个之间还会危害来危害去的话,那就太累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危害到它呢?原因是我们没有去做、没有去修,就像我们没有去修无常一样。因为我们没有去修的关系,所以,我们就没办法去危害到执实,实际上,执实并没有什么正理可言,可是,因为我们没有去修的关系,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折败它、危害它。业果的道理也是一样,因为我们心中对于业果的道理没有深信的关系,所以,我们就不会去遵守、修持。这样讲起来,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折败执实是不是无常的过失呢?不是。我们没有办法遵守业果的道理,是不是业果的道理的过失呢?也不是,是我们自己没有修的过失。
我们讲了二谛,也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世俗谛是依于世间庸常者而说的,胜义谛是依瑜伽者而说的。世俗谛当然是不如胜义谛那么的深细,世俗谛是一般的庸常凡夫可加以思惟的,胜义谛就不是一般的补特伽罗可作思惟的,就只有那些能够很深细的了解对境实情的瑜伽士才可以去加以思惟的,刚才所说的最主要就是要阐释这一点。这样讲起来,这些已经得到止观双运的中观宗瑜伽者是不是就会说没有世俗谛呢?也不是那个意思。虽然世俗谛和胜义谛是有粗细之别,可是,中观宗的这些瑜伽者也不会说没有世俗谛,因为世俗谛是一般世俗凡夫所能理解的。
仁波切说:也就是并不是说世俗谛一定需要凡夫的境,那些证空性的止观双修的瑜伽行者也有世俗谛,但是,如果以粗细的角度去区分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话,世俗谛是非常粗的,是连我们凡夫也可以了解的一个境,胜义谛则是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思考、了解的,从这个角度去说世俗谛是凡夫的一个境,而胜义谛则是瑜伽修行者的一个境。世俗谛和胜义谛是粗细的缘故,所以,凡夫也可以了解世俗谛,就只是这样的意思而已。所以,大家不要误以为了悟空性的瑜伽行者没有世俗谛,不是这样的意思,他们当然是更了解世俗谛的。
我们讲到二谛,就胜义谛而言,也就是能够了解对境的真实情形,如果是证悟越高者,他当然就越能够去了知对境的真实情形。以证得空性得到止观双运的补特伽罗而言,上上者(证悟高的)会危害下下者,到最后一定会有一位是最顶端者,他就不会被任何者所危害了,这就是已经证到了修道解脱道,已经将所知障断到剩下最小小品者,这个能断者就是遍智。在那个时候,这个补特伽罗的根本定和后得位是在一座之间,并不需要出定,它们的体性是一的,也可以说成佛跟法性现前是同时成就的。
仁波切说:这里讲的瑜伽修行者虽然已经了悟空性了,但是,他们也是有高低之别,高者就会看到低者是有错的,到达最高完全没有问题的就是解脱道,断除最细的小小品所知障的能断除者就是解脱道,前面的遍计无间道是对治小小品的所知障,而能断除的则是后面的解脱道,解脱道永远都在定里面,但是,这个解脱道跟后得位是无二无别的,这个解脱道就是成佛,也可以说是一切遍智。所以,那个时候最高的了悟空性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不管是谁都没有办法破他的看法,其他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等等由上上者来看都是有问题的,到了最高的解脱道就都没有问题,这是已经成佛了。所谓的那个时候没有问题,意思就是他看空性是最正确的,因此,可以说是现前法性、现前空性,「现前」就是「没有问题」的意思,对境跟想法是一模一样的,完全都没有问题。我们有时候会说「如来」,「如」就是「如法」的意思,所以,如来就是法性现前的意思,就是如这个法的本性现前了。在成佛的时候,他的想法(有境)跟法的本性(对境)一模一样,所以,如来的意思就是已经进入了如理的法的本性,完全都没有错了。
问题:仁波切讲的断除细细的所知障跟如来是指十地菩萨跟成佛之间的时候吗?
回答:断除细细的所知障跟成佛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是同一体性的。现在讲的是初地、二地到最后就是成佛,十地就成佛了,十地的后面就是无间道,这个无间道变成解脱道的话,这个解脱道就是成佛。所以,在这个解脱道是完全没有障碍的,已经将所有的所知障、烦恼障都断除掉了,这时才用「如来」,如来是法性现前的意思,如这个法的本性一模一样,它已经来到这个地方了。所以,这个时候才可…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二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