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二讲(第9品)▪P2

  ..续本文上一页以说法性现前,前面就还是有问题的,还没有如法的本性来到这个位置,他的想法、看法还是有问题的。如来和善逝是有差别的,善逝是最圆满的乐,如来是对境(法的本性)跟想法一模一样已经来到这个位置。

  

刚刚讲的「法性还没有现前」就是「看法还有问题」的意思,他面对境时的看法都还是有问题的,等到完全都没有问题就是法性现前,也可以说「如来」。这边讲的是这个人本身的想法有没有问题,不可以说是他里面的一个心有没有问题。初地、二地现证空性的现量是这个看法没有问题,但是,这个人的看法还有问题。大家对于这一点要清楚,否则会产生质疑:「初地、二地是现证空性,为什么他们还是有问题呢?」现证是指他的现量是有现证空性,这个现证是没有问题的,对于空性上面的看法完全没有问题。但是,那个人跟他的想法还是没有到达无二无别。比如我们现在有时候修悲心,我们那时候的内心的确有悲心,但是,这个悲心跟我们这个人并没有无二无别,我们有时候还是会生气。同样的,他的现量对于空性上面的看法是完全没有错的,所以是无错乱的心,但是,他的人跟这个现量并没有达到无二无别。

  

从「殊胜心坏瑜伽者,辗转由上递相害」就可以了解到至高无上者是不会被其他者所危害的,此时就是如来、法性现前的时候。

  

讲到世俗谛就是指那些执实的补特伽罗庸俗的心所能够了解的部分,而胜义谛就是他们没办法了解的了。所以,那些了知胜义谛的瑜伽士就能够去危害那些庸俗者,也就是能够去危害那些只能了知世俗谛者。这样讲起来的话,可能下部宗就会反驳:「这样讲的话,在名言上的建立岂不是都被破坏了吗?」

  

这里举出说实事师(有两宗)还有唯识宗所提出来的辩论,请看第 258 页,丑二释于空性不能生欢喜之难分二、寅一正说

  

中观有部共许喻,于果义未观察故。

  

说实事中观宗师和是以梦境和幻术所共许的比喻为因来作诤论的,这两句只是简单的举出他们的辩论,比较详细的辩论情形在下面就会讲到,下面会很广的讲到如何破除唯识宗的主张及如何破除经部宗的主张。藏文在这里只有写「二者」,并没有写出「中观有部」的字眼。

  

说实事师是指毗婆沙经、经部宗和唯识宗,他们三宗是承许实有和承许无实有的,中观宗在跟他们辩论的时候就引他们三宗所共许的比喻(魔术和梦境)作为因来回答他们的妨难。在我们要了解他怎么回答之前,就要先知道他们的妨难是怎样的妨难,也就是他们到底提出的是怎样的争辩。他们说:如果在胜义谛上真的是无自性的话,那么,世俗谛也会变成无。如果世俗谛变成无的话,那么,布施等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集资净罪等成佛的因就会变成无,如果成佛的因没有了的话,就不可能会成佛了。中观宗回答:并不会变成无,虽然说无实有,可是在名言上依然可以建立起来,就譬如像魔术一样。这里的第二句说「于果义未观察故」,为了证得佛果而去修持布施等法在未观察之下是有的,也就是布施等修行在名言上是有的 。这边说「二者共许喻」,就是以比喻为因,在不加以观察、审察的这个因之下,就以他们所共许的魔术这个比喻来作回答。

  

就像魔术变化出来的马,并不是说它就是没有的,它在名言上可以说是有的,只是魔术变化出来的马根本就没有它的体性存在。同样的,我们为了成佛而修行的布施等虽然不是实有的,可是,也不能说这些就是没有的。

  

双方辩论的原因是有的,

  

世间见为实有者,若于真性而观察,如幻而有不同此,故瑜伽者与世诤。

  

说实事师见到世间是实有的,比如他们说火性是烧热的、水性是湿润的,这在世间而言是真实的、实有的,他们就因此而以不是为是而去争议它为有它的自性而去执持它。这样的执实跟所举的比喻(魔术的幻化)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一点不同的关系,瑜伽者跟说实事师诤论的原因就在于此。

  

以上是很简略的阐释出中观宗和说实事师之间的辩论,下面就是广说了,寅二释妨难分三、卯一「总破经部等之说实有者」,以经部宗为主的说实有者非常多,就以经部宗为主来总破说实有者。唯识宗也有它的说实有的部分,那是属于它的不共的部分,所以是别破,就是特别去破除唯识宗的主张。

  

经部宗说:如果色等诸法无实有、无自性的话,那是会被危害的,会被经典所危害,会被现前所为害。卯一分二、辰一破现量相违

  

色等法虽现量性,名言共许非量成。

  

经部宗想的是:我们五根所对的五个外境是实有的,因为这五个外境是我们可以亲眼看到的,因此,它们是实有的。如果它们不是实有的话,我们应该就不能亲眼见到它们那么具体的存在着。因为经部宗认为现前的显现境跟实事是同义词。

  

经部宗认为:当眼识遇到色等诸法的对境时,就此色的对境而言已经是色的本性了。中观宗就不是这样认为了,他们说:虽然我们的眼识遇到色的对境,可是,「这个色的对境呈现为自性成立的样子」这一点是有过失的,可是,经部宗却说这是色法的究竟本性,而且他们认为这个了解对境的心识是无错乱的、真实的。

  

仁波切说:我们不要误会「经部宗说的色法是谛实有」是跟我们的感受没有关系的另外一个解释,这是不可能的,他们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会用我们现在凡夫的感受,他们会配合这样来讲。所以,他们会说:我们现在眼识看到的境是明明白白的,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错的,所以是谛实有、真实的。所以,他们会说「我的眼识没有错」。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没有错的,当然在了解这个境的时候,这个境就是最正确的,实际的情况并没有一个我们显现的情况之外的另一个东西,这个眼识是完全没有错的,这个眼识一见到境的时候,这个境本身就是实际的、真实的。所以他们就会想:「这是谛实有的、真实的,不只是眼识,所有现量识的境都是真实的存在。」所以,经部宗所讲的跟我们的想法非常相应,他们就会说:「你们中观把它解释为没有真实的,这是很奇怪的。

  

我们的眼识没有错啊!所以,我们的眼识直接看到的境的情况就是真实的。这个是没有错的,所以是真实存在的。你们讲所有的境都是不真实的,这是很奇怪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一定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的现量识已经认出来了,所以就是真实的,我们的心识没有错,所认出来的就是真实的。」中观说:这就是我们的眼识有问题,眼识了解的这些都是有问题的,只有现证空性的现量识是无错乱心,其他所有的心都是错乱心,连现证无常的心也是错乱心,现证四圣谛也是错乱心。所以,现证空性以外的所有的心都是错乱心,这是中观的讲法。经部宗所讲的不可以说没有道理,他们也是经过很多思考才讲出来的。

  

经部宗说这些色等是实有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现前的对境是真实的,所以,他们认为这些对境是可以去了悟的。虽然他们认为对境的显现是显现为实有,可是,他们认为对境的显现跟对境的实情是相符合的,这就跟我们蛮相似的,我们也认为:对境的显现是显现为实有,而且实情是我们也认为它就是实有的,就像我们的眼识显现出对境的时候是显现为实有,而且,我们心中也认为它就是实有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虽然它的显现是显现为实有的,而它的对境的实情并非是实有的,所以才说色法究竟的自性并不是量,它仅仅是就粗品的唯世俗上来说才是量而已。中观会说眼识是不是量?是量,哪一个境才是量呢?只是在色法的世俗那一部分是量而已,而色法的究竟本性上面完全不是量。

  

仁波切说:这里的主要区分是:我们的眼识自己觉得境的显现和实情是相符的,这是眼识的感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实际上,我们的眼识在面对境的时候,它的显现跟这个境本身的实情是不相符的。因为我们的眼识本身有这种相符的感觉,所以,经部宗就说这是相符的,因此说眼识是无错乱的。中观宗会说是不相符的,既然不相符的话,我们的眼识没有抓到境的究竟本性,它只是最粗的世俗那一部分的量而已。

  

所以,这边说:「虽然是共许的,可是,它并不是量。」这就是「名言共许非量成」的意思。这边又举出比喻来说明,请看文,

  

如不净等计为净, 是故说彼为虚妄。

  

以身体为例,实际上,身体并不是清净的,可是,我们却以为它是清净的。如果去加以细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它实际上不是清净的,而我们却以为它是清净的,这样是跟真正的情形不相符合的,这就是显现跟实情不相符合。同样的,显现是显现为实有,而实际上是无实有的,所以是不相符合的。

  

上面是去破除「被现量所违害」这一点,下面就是去破除「与圣教相违」这一点。佛在宣说四…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二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