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四十三》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1/21
〈智慧品〉最主要是用来抉择空性的一品,抉择空性先由抉择二谛的建立开始,如果对于二谛的建立不了解的话,那是无法了知空性的。所以,我们对于二谛的建立加以抉择。
这里讲到要抉择二谛时提到唯识宗与经部宗对于二谛的建立和中观宗是不相同的,如果要舍去唯识宗及经部宗对于二谛建立的见解,就必须要先了解他们的主张的过患是什么。所以,这里提到两个科判,第一是断疑,第二是断妨难。
首先是总破经部宗的主张,这里又分为两个科判来说,第一个是破除与现量相违的妨难,这就是第 258 页的 「色等法虽现量性,名言共许非量成,如不净等计为净,是故说比为虚妄」。 另一个科判是破除与圣教相违的妨难,又分为三个科判,第一和第二个科判就是 「令世间人渐趋入,是故依怙说无常,彼诸法非剎那性」。
第三个科判是「释不相违」,我们上次就讲到这里。
经部宗提出妨难的时候也会引经典来佐证,他们所引的经典是第一*轮当中所说的经典,在作答辩的时候,也一样是引经典来作答辩。经部宗问:第一*轮里面的经典有讲到「佛说诸法从色到三十七菩提分之间是自性成立的」。他们也引经典这样说。答辩是:佛虽然在第一*轮说从色到三十七菩提分之间讲到诸法是自性成立的,可是,佛在中*轮时却说「从色到遍智之间整个诸法都是无自性成立的」。因此,第一*轮和第二*轮所说的是完全相反的。我们上次讲〈缘起赞〉时提到从色法到遍智之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染污品,染污品的有五十三类,另一类是清净品,清净品有五十五类。属于染污品的五十三类是从色等五蕴开始讲的,清净品的五十五类是从色法一直讲到一切遍智相,这两大类就涵盖了从色法到遍智之间的整个诸法。所以,中*轮讲的就是诸法无自性的内容。佛在转第一*轮的时候,所宣说的所化机是属于小乘的所化机,因此不可以对他们讲大乘道里面的法,所以,佛在第一*轮的时候才只有讲从色到三十七菩提分之间的法而已。
因为第一*轮的所化机最主要是毗婆沙宗和经部宗,所以,佛才会对他们说诸法是有自性的,所以,当他们在承许二谛的建立时,他们就引了第一*轮里面的经典来成立起二谛也是自性成立的,他们这样的主张正好跟中观宗所说的「二谛是无自性成立」相反,所以,他们没办法信服中观宗所说的「诸法无自性」。因此,他们就引了第一*轮的经典来佐证,他们说:第一*轮里面的经典有讲到一切有为法都是实事、自性成立,因此佛说无常。「令世间人渐趋入,是故依怙说无常」,所以,他们就引了佛说的这一句话来说。他们说:无常就是剎那性,为什么呢?因为是实事,实事必须要是有,他们认为实事是自性成立、是有的。所以,回答时说:虽然是剎那性,可是,不是你们所说的谛实成立的剎那性。
在《入行论》里面的「令世间人渐趋入」和「彼诸法非剎那性」两句只是回答而已,并没有直接讲出对方所提的问题。可是,我们从这个回答就可以了解他们所提的问题是什么。
第三个科判是「巳三释不相违」,这里又分为五个科判,「午一释世俗亦不成难,午二释不应积集资粮难,午三释不应结生相续难,午四释不应有罪福差别难,午五释不应有生死涅槃各各决定差别难。」
经部宗对于中观宗说的「诸法无谛实成立」在心中生起了一大堆的疑惑,他们认为:如果诸法无实有、无谛实成立的话,第一个是名言上的一切成立将会失坏,也就是世俗谛的法将无法建立起来,第二是经过一番辛辛苦苦的积聚资粮将无产生结果的能力,第三是将无法结生相续,如果无实有的话,所谓的从前世来此世及由此世到来世也将无法成立起,第四是行善得乐果及造恶得苦果也无法建立起来,第五个是轮涅的各各决定将无法决定,因为以轮回顺转而言就是从因(无明)依次到果(生老死),这整个建立也将会失坏,甚至逆转的断除无明乃至最后证得涅槃也没办法建立起来。所以,他们心中就产生了这一大堆的疑惑。
经部宗有这样的疑惑,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这一切都是无实有、无谛实成立的话,那么,像轮回涅槃、结生相续及名言上的一切建立将会失坏。他们认为:如果一切诸法实有的话,这一切就将可以成立起。或许我们也会有跟他们一样的想法,因为我们都会觉得好像有个从前世而来到此世然后再去到后世这样能结生相续的造作者,或者是说有一个造业的造作者存在。我们也认为造恶会得苦果、造善会得乐果,如果是实有的话,那么这一切都可以建立起来。所以,寂天菩萨在解说的时候,他一方面也叙述出经部宗的主张,另一方面也讲出我们心里面的执谛实成立的心。
说到他们的执实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他们主要是根据因果缘起上而生起执实的心,主要的生起者就是经部宗。经部宗认为一切的实事都是实有的,虽然唯识宗也认为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都是实有的,可是,他们并不像经部宗认为所有一切胜义谛的法、世俗谛的法、所有一切实事全部都是谛实成立的,唯识宗只有认为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是谛实成立的而已。所以,经部宗最主要是依于因果缘起的道理生起认为所有一切法都是谛实成立的这种执实的心。
仁波切说:我们小时候要学的小理路,上次讲到「经部宗谛实有、胜义谛、实执、无常都是同义」,要这样不断去背,这些的来源都是很大的经论。比如我们在《入行论》这里,我们看一看经部宗思惟的方式,都会讲到因果的缘起,用这个他们觉得一切有为法都是谛实有、谛实成立的。所以,我们看一看,经部宗的谛实有、有为法、实事有、无常都是同义。所以,我们这里看得出来谛实成立、无常、有为法是同义。我们小时候只是背诵,并没有特别说明这部论讲什么或那部论讲什么,因为小时候没有办法这样思考,就只有简单的背下来而已。
经部宗认为有为法是实有的、谛实成立的,他们认为无为法是在谛实成立的有为法上面有。当我们讲到有境的时候有两个量,都会说比量是依于现量而生起的。如果比量的所量是常,常要依于现量所量的实事才能够成立起来,常和实事之间是有关系的,常的所依处必须要强而有力才可以,所以,它是谛实成立的、实有的。这个能依者倒是不需要有那么强的力量,它虽然可以自性不成立,可是,却是自相成立的,这是经部宗的讲法。
仁波切说:比量和现量中哪一个是所依呢?现量是所依。了悟空性的比量和了悟空性的现量中哪一个是所依呢?现量不是所依,比量才是所依。我们刚刚说比量和现量中来说现量是所依,这个现量跟比量是不同的境。比量是需要靠一个正因,正因是我们现量的一个境当理由,是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看到的法,而是用推比来了解的,这就是比量。所以,在比量前面一定要先有一个现量的境,如果没有这个现量的境就没有一个正因,要用这个正因去推比才能了解一个其他的境。可以说一个是隐蔽法,而另一个是显现法,我们用一个显现法当正因,然后推比出一个隐蔽法,可以说比量的前面一定需要一个现量。所以,比量的所依一定是现量。
同样的,分别心也是先要有一个现量的显现境,我们内心才会从这上面去判断、分别,如果没有一个现前的境就没办法去判断。比如要先看到一本书,然后才会说它是好或不好,就会去判断。所以,要先有一个现量的境才会有一个分别的心出现。所以现量的显现境是所依,分别心的显现境是能依。大家知道分别心的显现境跟常法是同义,现量的显现境跟无常是同义,这是以前教过的。现在讲的是经部宗会说:分别心的显现境所依的就是现量的显现境。分别心的显现境跟常法是同义,现量的显现境跟无常是同义,所以,常法的所依就是无常,而能依就是常法。比如虚空是常法,比如现量的境是一个景象,我们就去区分它有没有质碍,没有质碍的部分就是虚空,前面有一个现量的显现境的景象,我们的分别心在这个景象上去判断这里没有质碍,这个部分就是虚空。所以,虚空的所依就是有一个无常,就像这一类的情况。以瓶子的反体来说,所依的就是瓶子,「我们内心里遮止所有的非瓶子」这一部分就是瓶子的反体,将所有非瓶子遮止的部分就是常法,那部分就是瓶子的反体,它的所依是瓶子。所以,先要有一个现量的显现境,然后我们的分别心就会在它上面判断,也就会有一个常法出现,所以,常法的依止就是无常。
经部宗认为:以所依和能依来说,所依的力量比较强,这就是谛实有。能依还是有被所依障碍, 它靠这个的时候自己也有一点点力量。如果我后面没有一个人挡住的话,我就没有什么力量,如果我后面有一个人挡住的话,我就有力量。同样的,常法在依止无常的时候,它就有一点力量,它可以说是自性成立,但是并不是谛实有。常法跟无常两个都是自性成立,但是,经部宗会区分自性成立跟谛实有,所有…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三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