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三讲(第9品)▪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法都是自性成立的,谛实有就不是了,只有无常的法才是谛实有。

  

经部宗说谛实有就是指实事而言,那些非实事的都是自相成立的,经部宗在这里提了五个疑难,他们的第一个疑难是「释世俗亦不成难」,我们从这个问难中可以了解到经部宗承许常是自相成立的,也就是他们认为自相成立、谛实成立的建立并不一定需要依于因果建立的理由才能成立起来,从第一个问难可以推知他们有这样的主张。

  

仁波切说:当他们提出来第一个问题时,我们会感觉到经部宗的自性成立这一部分,他们在跟中观辩论的时候也有用因果的缘起,也有另外一个是用假名安立,或是用假名安立的相反(就是寻求的话找得到)这一部分也有自性成立的理由。所以,第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寻求的话找得到,不可以说都只是假名安立而已,不可以说所有一切法都是找不到的。如果说一切都是假名安立的,都是寻求之后找不到的,那么,一切的法都没有什么存在,他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他们提出来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经部宗的想法,经部宗他们自性成立的理由也有寻求的话找得到,而并不只因果缘起的关系。有因果缘起的话一定是自性成立,寻求的话找得到也一定是自性成立,两个都可以成立自性有。所以,这两个都可以用来成立自性有。真正自性有的定义是寻求的话找得到,因果缘起可以当为正因,但是,它和自性有并不是同义的。以经部宗来说,因果关系和谛实有是同义,并不是和自性有同义。一切的法都是自性有,无常就是谛实有,常法不是谛实有,经部宗是这样区分的。所以,我们从经部宗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可以看出:以经部宗的看法,寻求的话找得到也是自性有的一个理由。

  

问题:经部宗成立起自性成立的理由就是这两个吗?

  

回答:可以这样说。但是,不可以说只有这两个,我们从现在这个问题里面看的话,会看得到自性有的理由就是这两个。从这五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可以看出经部宗认为寻求的话找得到是自性有,从后面四个问题可以看出他们用因果缘起成立自性有。

  

中观宗说一切诸法是唯世俗,经部宗认为:你讲唯世俗的话,那么,一切诸法将失坏。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在诸法的安立处上去寻找而不可得,也就是诸法仅仅是在安立处上假名安立的话,那么,一切都将失坏。经部宗认为:如果说有为法仅仅是名言上有的话,那么,这些有为法也应该在安立处上要有所得。他们会举出「早上有的到晚上还是有」的例子出来。

  

中观宗的回答是:唯世俗有是指唯以世俗量而成立的,也就是唯于名言上而安立的,既然是唯于名言上安立的话,那就表示在它的安立处(施设处)上去寻找是不可得的,也就是找不到的。

  

仁波切说:对于经部宗的问题,我们也去想一想的话,也是非常相应的。这里讲一切有为法是无常,「一切有为法是无常」不是自性有,这不是有为法的自性,当我们讲「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时候,有为法本身完全没有自性的,从唯名言的角度讲有为法是无常的,真正的实际上它没有自性,它没有自性的意思是寻求是找不到的,而只是唯名言而已。讲到「唯名言」的时候,经部宗就头痛了,经部宗觉得:寻求找不到而且又是唯名言,这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是唯名言的话,有些人就会说有为法就是常法,他们这样安立的话,也会变成常法吗?因为它就是唯名言而已,那些人称为常法就变成常法,这些人称为无常又变成无常,唯名言会不会变成这样呢?我们也就「唯名言」的意思去想一想,好像讲什么实际上就是什么,是不是唯名言就是这样呢?我们也会这样想。因为唯名言去寻求的话是找不到的,如果找得到的话就是本身自性有,既然寻求的话找不到,又一直讲唯名言,经部宗就会辩:一切有为法是常法吗?世间共许就变成这些是常法,如果世间共许称这些是常法的话,这时候会不会变成唯名言是常法呢?他们就这样辩,此时中观就回答:不是,这是世俗的量成立的,寻求的话还是找不到,但是,唯名言的「名言」有两种,一个是量,一个是非量,所以,世俗的心就讲这里要去区分量和非量。中观回答说:量成立,这个很难,有境是量,但是境又找不到,这又怎么算量呢?这里怎么区分量跟非量呢?因为两个的境都是找不到的。但是,中观回答:这个境要去区分量跟非量。有为法无常就是世俗量能成立的,有为法常法也是唯名言,但是,它不是世俗量成立的一个境,就这样区分。我们想一想,好像很头痛。

  

这边说「世俗亦应成相违」,这是他们说的,回答是「瑜伽世俗故无过」,就是瑜伽者以世俗量成立起世俗的法,所以是没有过失的。

  

有为法是无常,说「有为法是无常」是以世俗量成立起来的,对方或许就会问:这样子的话,是不是就会成为有为法真正的体性呢?回答:也不是,「不可得」的这一点才是它真正的真实性。

  

经中讲到有为法是无常,他们就会说:你这样子讲是不是会跟经中所说相违呢?回答是:不相违,因为无常并不是有为法的真实性,虽然说有为法是无常,可是,无常并不是有为法的真实性。就好像我们在讲苦谛的时候,我们都说诸有为法的体性是苦的,我们就会认为真的是苦的,所以,我们就会认为「苦是诸法的真实性」。在第一*轮的时候就有讲到:诸法是有自性的,诸法有它的体性,诸法是实有的。所以,我们就会去执有为法真的是无常。刚才说无常不是有为法的真实性,那是观待于去执「常乐我净」的观念而说「有为法是无常」是真的,是观待于那个心来说有为法是无常的。

  

仁波切说:我们讲「圣谛」的「谛」是真谛的意思,真谛的相反就是「不是实际的」、「假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凡夫所看的都是假的,圣者才会看到真实的东西,他们看到一切有为法是无常、苦、空、无我,我们凡夫看到的是常、乐、我、净,我们凡夫看有为法时就是这样的看法。凡夫看的是错的,这是假的。实际上,这些有为法上面的实性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才是真的。所以,四圣谛就是圣者的看法是真的,我们的看法是不对的、假的,我们的看法不是实际的。所以,「有为法是无常」是真的,「有为法是无常」就是有为法的实性。所以,第一转*轮里面有讲到四圣谛,但是没有讲到空性。既然没有讲空性,那么是讲什么呢?他讲实性有,就是这样讲的:「有为法是无常」是有为法的实性。所以,讲四圣谛的时候就配合有实性、谛实有来讲。经典里有讲到「有为法是无常」是有为法的实性,这样讲的话,经部宗就会辩:「有为法是无常」是有为法的实性,因为经典里有这样的讲法,如果不是实性的话,那就是矛盾了。中观就回答:这是观待世间见彼性,世间是见到有为法是常乐我净,观待于他们的心而言,所以说是「见到彼的真实性」。

  

这边说经部宗会跟中观宗辩论,他们说:不可以在安立处上寻找而不可得,必须要有所得。中观宗说在诸法的安立处上寻找是不可得的,而他们说必须要有所得,所以,他们是就中观宗的「诸法无自性」的这一个见解上去争辩。

  

这边回答:仅在名言上安立为有的并不需要以名言量来成立它有,也就是不需要用名言量来成立它。就像这边所举的例子。 「否则世间应能坏,女人不净决定解。」 就是举「女人不净」这个比喻来说明。

  

问题:虽然举了这个例子,还是不懂。「女人不净」是说女人本来不净而看成净或是本来净而看成不净呢?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

  

回答:不是这个意思。以世间共许来说,我们会说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是非常净的,它是名言的,但是,它不是世俗量成立的,如果是世俗量成立的话,实际上就要有。以世间共许的角度来说她是净的,但是,她实际上是不净的,所以,共许所讲的净并不一定她实际上必须要是净的。

  

他们刚刚辩的是:我们世间会说有为法是常,比如早上的那个人到下午还在,世间共许会这样说。它是名言,但是,它不是世俗量成立,所以,这个「常」不是「实在」。所以,名言不一定是实在的,在这上面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问题:名言共许的不算量,经部宗讲的是我们看得到的,那就已经是量了,现量,看到了啊!世俗说早上这个人到下午还在,这个人事实上是在啊!世间就是这样共许的。

  

回答:不在啊!实际上他不在,他就已经过去了,早上是早上,下午是下午,实际上是不在的。但是,我们会说早上那个人到下午还在,世间共许或名言上会这样子说。但是,实际上它并不是世俗量成立的,世俗量成立来说就是无常。

  

问题:现在是说一个女孩子很漂亮,早上很漂亮到下午还是很漂亮啊!

  

回答:现在不是常法的意思,我们现在是从本身的「净」上面来分,如果世间共许或名言的干净、美丽实际上存在的话,这个想法是量,如果这个想法是量的话,另一方面我们修不净观就修不成了,如果这个是量的话,那么,我们修不净观就变成不是量(非量)了,以非量跟量来说,量能害非量,非量不…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三讲(第9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