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三讲(第9品)▪P3

  ..续本文上一页能害量,有这样的区分。所以,现在把本来是非量的世间共许的干净、美丽变成量的话,不净观就完全修不成功了,因为不净观就变成非量了,变成非量就会被量所害,就是这里讲的「世间应能坏」。

  

问题:这里是中观在回答经部宗吗?它说「观待世间见彼性」就是看到常乐我净,他现在要举出一个例子,所以就以「女人不净」为例来讲出净跟不净的关系,是不是呢?

  

回答:现在要讲的是:名言不一定是寻求的话找不到,名言不一定是世俗量成立,在名言上有不一定以名言量成立起来。就好像世间都认为女人很漂亮,这是我们在名言上所安立的,可是,它并不能用名言量成立起来,如果用名言量成立起来的话,她实际上是不净的,用名言量能成立起来的就是不净观,如果世间共许的「女人很漂亮」是真的的话,那么,不净观就将修不成功了。

  

问题:假如我不是佛教徒,如果照刚刚的推理,我就可以说「你们这样修不对」。这里的逻辑推理是:如果女人不净是真实的,那么,不净观就将修不成,我可以说:「对啊!就是修不成啊!」这里的理由好像是:因为我是佛教徒,不净观一定要能够成立,所以,世间共许的「女人净」这件事情事不成立的。这好像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讲的话。

  

回答:常乐我净是错乱的心,相反来说就是无常、苦、空、无我。就佛教来说,无常、苦、空、无我确实是对的,确实是可以成就的,所以,它的相反(常乐我净)当然就是非量,它是错乱心,以净跟不净来说,不净才是正确的。佛法还是会讲有美丽、有干净,但是,这里的常乐我净的「净」是我们的一种「净」的想法的趣入境,它的趣入境确实是不存在的。我们的想法是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两百都是干净的,这种看法确实是不存在的。这边讲的并不是完全没有干净的意思,不可以说没有干净,也不可以说没有美丽,但是,我们想象的美丽、干净是没有的。

  

我们想象的是名言,有没有名言?有没有世间共许?有啊!但是,另外一方面的修不净观是实际上的,一直去修,将心里面「非常干净的」、「非常美丽的」的看法破除,我们所要打破的想法确实是非量,如果它是量的话,那么,我们就修不成了。四圣谛是可以修得成就的,这是佛教都共同的看法,所以,中观对经部宗可以这样讲,这并不是中观在跟一个外道讲话,所以就可以用这个比喻跟他辩。

  

总之,第一个问题是因为中观宗说诸法无自性,而经部宗说诸法应该是要有自性的,应该要在安立处上有所得,如果有所得的话,那就表示诸法是有自性的。他为了要证成这样的看法,就引了经典出来讲。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诸法无自性的话,岂不是都如同幻化一般了?如果诸法像幻化一般的话,实际上它就没办法存在了,我们那么辛苦的去积聚资粮,岂不是一切都像幻化一般而不会结果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很努力去供佛或积聚资粮,岂不就吃亏了吗?那么,你们说积聚资粮将得到果报的这一建立将不合理。回答是:不是,你所积聚的福报依然可以得到所应得的果报。午二释不应积集资粮难

  

如幻由佛生福德,如佛有实福亦尔。

  

从第二个问题到第五个问题之间,都是针对因果缘起来作答辩的。

  

经部宗认为:你去供佛、积聚资粮等积聚种种的福报,就等于是有一个能生果报的因,供佛是一个能生果报的因,这个因应该是实有的,应该是要自性有的。经部宗就是「自性有」这个能立法成立起一切法都应该要自性有。

  

这边回答「如幻」,经部宗就会认为:我们所供的佛如幻、诸法如幻的话,那么,我们所供的岂不是幻化的吗?我们所供的岂不是就不是佛了吗?

  

我们会认为杀幻化之人并非杀人,也会连想到幻化之佛也一定是非佛,我们也会这样认为。仁波切说:在戒律里面说:杀幻化的人不算杀业,因为这本身就不是人,所以就没有造杀人的业。同样的,所供养的对境(佛)如果是幻化的话,那就变成不是佛,既然如此,不管怎么去供养他也都不会得到功德。

  

他所提出辩论的主要问题是:我们供佛时会积聚资粮,积聚资粮是非常有力量的,以后能感出很多很大的果报,比如供养佛会变成供养一切的众生,因为佛就代替一切的众生。所以,对境本身是一个境,但是,当我们供养他的时候,就变成供养一切的众生,所以就会累积很多的资粮。如果累积很大的资粮的话,它一定有能力,这个力量是一定要存在的,这个力量一定要自性、谛实有,不然的话,就不可能会有这种能力。主要的问题就是这个。

  

午三、释不应取生难,就是破除不应结生相续的妨难。

  

或问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得再生。

  

这是问题,这边直接就提出问题,可是,好像没有直接做回答,只是间接的去回答。前面是直接有做回答,可是并没有间接的提出问题。

  

经部宗心中最主要的疑点是:我们死了之后还会再去投生,投生就是再到来世去,去来世者是我们的识,这个识必须要具有不间断的力量,虽然我们死后换了一个身躯,可是,心识依然还会往来世去,所以,这个心识必须是实有的。

  

他们认为:如果识是无实有的话,就将无法结生相续。藏文的「结生」有「介于中间」的意思,也就是介于前世和后世之间,等于是识由前世去到后世,而身躯是不会去的,所以就由识来结合起由前世到后世去。

  

或问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得再生。」我们刚才解释过了这两句的意思,虽然没有很广泛去解释,不过,也可以说是解答了他们所提的问题了。经部宗认为:如果有情如幻化一般的话,这些如幻化的有情将没办法带到来世去。幻化就如同魔术所变化出来的马和象,这样的马和象只是短暂的显现出来,并不能像我们的心识一样持续的往来世去。所以,他们认为:如果有情像魔术一样是幻化的话,就将无法走向来世,所以,有情应该是实有的。

  

如其诸缘聚会时,尔时能成诸幻事。

  

这两句就间接的作了回答,幻化跟有情在「无实有」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可是却又不完全相同,因为有情是可以再结生相续去到来世的,而魔术所变化出来的马和象是不可能去到来世的。所以,就这一点是不尽相同的。「如其诸缘聚会时,尔时能成诸幻事」就是针对不尽相同的部分作间接的回答。

  

仁波切说:甲曹杰在注解中针对经部宗的问题又提出另一个问题来反问他们,他说:你说由魔术变化出来的一头是象而另一头是马,那么,你为什么不说魔术所变化出来的这一头象是那一头马呢?意思就是要表达:虽然魔术跟有情在「无实有」上是相同的,可是,如果因缘具足的话,有情仍然会继续的结生相续,而幻化就不行了。

  

甲曹杰在这边就把同样的问题再丢给经部宗,什么问题呢?假定一头是幻化的马而另一头是幻化的驴子,两个都是魔术幻化的,一个是魔术的驴子,一个是魔术的马。如果有一个人问:这头魔术的马为什么不会变成魔术的驴子呢?经部宗会回答:因为前面没有一些咒语,因缘没有具足的关系,所以它就没有变成魔术的驴子。同样的,魔术的众生跟一般的众生都一样是无自性的,但是,一个是因缘具足就可以去来世,另一个是因缘没有具足就没有办法去来世。这一部分是在第二六○页倒数第二行,「汝亦自许梦幻虚妄,等同说言,如幻事所依之现相,于驴子前云何不现也。

  

根本颂中的 「或问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得再生」 是一个问题,下面的 「如其诸缘聚会时,尔时能成诸幻事」 是在回答前面那个问题,而在甲曹杰的解释里面则是再提一个问题来作回答。根本颂是用「如果如幻的有情因缘具足的话,他还是可以再结生相续的」来回答前面的问题,可是,甲曹杰是用问题来作回答,而不是像根本颂那样是直接去回答的。

  

下面的

  

云何长时有谛实,有情实有亦如是

  

是回答,实际上并没有把问题举出来,问题是经部宗说:如果以时间的久暂来说的话,魔术幻化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可以说它是无实有的。但是,有情就不是这样了,有情是长久的,因为有情必须要持续的去到来世,所以是长久的,既然是长久的话,就必须要有力量,必须是实有的才可以。下面的「云何长时有谛实,有情实有亦如是」就是回答。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三讲(第9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